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從對比看台港中樂「深層次」之異

朋友一行十人到台灣看上海著名指揮家夏飛雲指揮高雄國樂團的專場音樂會,並在台灣南部旅遊,看來聽得滿意、玩得開心、吃得快意。

台灣的國樂近年發展迅速,有遍地開花之勢,而且水平提升得很快,各地都有相當具規模的樂隊,從青少年的、業餘的到專業的。個人方面也一樣,各方面人才輩出,各種樂器的演奏人才和指揮、作曲都人才濟濟。我沒有到台灣看演出的經驗,只是在網上瀏覽,和間中在香港看到來自台灣的中樂音樂家的表現。昨天晚上,就看到台灣青年指揮家黃光佑與香港竹韻小集的演出,這都足以證明,以上印象不虛。

兩地中樂音樂會的節目,粗略一看是大同小異,但細心一看,就發覺小異是「深層次」之異。

夏飛雲那場音樂會帶去了多首他在上海的「拿手好戲」,還帶去笙、嗩吶的獨奏家,節目以大陸作品為主。比較有本地特色的是以周杰倫的《菊花台》改編曲,由二胡與大提琴領奏。

朋友在臉書上載了宜蘭高商國樂社的音樂會海報,細心一看,音樂會節目在數量上同樣以大陸的民樂作品為多,但我覺得「重頭戲」應該是大合奏《風獅爺傳奇》和雙嗩吶協奏曲《客家音畫》,都是台灣音樂家的作品,從題材到音樂都有本土特色,都是很出色的作品。《風獅爺傳奇》長達二十分鐘,寫金門風獅爺威鎮風沙的民間傳說,音樂寫得很豐富而不落俗套,從旋律到配器都多變而耐聽,是很成熟的作品。《客家音畫》取材自客家山歌,以一高一低嗩吶對唱。台灣的客家文化源流久遠,而且保存完好,這是就地取材之作。這樣源自本地和傳統文化的中樂作品,在台灣不少,不少篇幅宏闊,富有新意,樂思豐富。這都是近年吸收了大陸民樂的素養之後,在台灣生化出來的奇葩。

相對之下,這樣的作品在香港很稀缺。專業的香港中樂團或個別半專業中樂團委約作曲家(其中有香港作曲家)創作過不少作品,但真正受歡迎,在市場上站得住腳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在「世界首演」之後就束諸高閣。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例如香港有水平的大型樂團、觀眾都不多,一個作品不會有多少演出機會,由專業樂團委約的作品亦不會提供給其他樂團演奏(台灣新作品在本土的演出機會多很多);新作大多追求標新立異,脫離香港觀眾的接受能力;新作品在音樂上極少本土特色,即使有個天水圍、望夫山之類的本土名字作標籤,也不會換起香港聽眾的共鳴。

香港發展成「國際都會」之後,本土音樂文化付出了巨大代價,譬如新界的客家山歌消失殆盡(客家話都差不多聽不到了),水上人的蜑家歌更已絕響。城市裡還有的本土民間音樂,例如廣東音樂、潮州音樂、粵曲、粵語流行曲,都已不同程度地衰微。這些其實都可以成為作曲家的音樂素材,可惜,接受現代音樂訓練的作曲家似乎不把這些傳統的、俗的東西放在眼內。

我昨天第一次去聽竹韻小集。這是一個標榜「重視本土」的專業團體,單就這場「絲路.竹韻」音樂會而言,本土的特色只表現在團員的身上,他們絕大部分是本土培養的專業中樂好手(有別於香港中樂團徒具「香港」之名),但在演出作品上,本土就隱而不見了。

指揮黃光佑的提示清晰準確,予人極深刻印象。樂隊有一定水準,對指揮的要求反應敏感,音樂表現細膩。指揮因而不必忙於打拍子,有時甚至不打拍子,專心作出音樂處理的提示就很好,動作很簡約。可是另一方面,指揮卻常常有誇張的全身大動作,包括跳躍。對於一個較小型而反應敏銳的樂隊來說,這有點不協調,對觀眾來說,這有時還變成干擾。「安歌」時,黃光佑在完全沒有預先張揚下,即興指揮觀眾拍掌拍和,觀眾反應很合作。這與其說是觀眾的水平高,不如說是指揮的控制能力強。既然這樣,他在指揮有水平的竹韻小集小樂隊時,何妨省力一點?

8 則留言:

  1. 新作品站不站住腳不是一、兩年的事,所有的作品都要經一段長時間才能見證為好作品!
    關於「重視本土」的問題,http://www.hkwindpipe.org/activities.htm可以參考以上網頁,竹韻小集有不同系列的音樂會,我相信不會有一個音樂團體全年都演本土的音樂吧!
    而且每個地方都有不同藝術發展的特色,演出機會多少跟作品的推廣中間沒有等號吧!而且香港是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藝術演出,只是筆者不去找、不去聽。
    台灣、香港都各有優點、缺點可以互相學習和反思,而不是作比較。最重要的是筆者日後請做好資料搜集才對一些事物作定論!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的意見,我絕大部分沒有異議,如果引起誤會,只是我辭不達意,沒有說清楚而已。謝謝賜教。

      但有兩點要提出:

      ──不比較,怎麼互相學習和反思?

      ──「筆者」何所指?是你?是我?

      刪除
  2. 不敢賜教!筆者是指你!比較絕對正確、可以。但先分了高低才作比較不太客觀。

    回覆刪除
  3. 文中有些泛駁和奇怪,全文不斷褒台灣貶香港,第二段話自己無去台灣看演出的經驗,但第四段講台灣那個演出時又講到猶如親身在場,並且不停強調在網上或朋友中得知咩咩咩台灣好,有啲欲蓋彌彰。我並不了解台灣國樂發展,因此我無意見,但我肯定你對香港中樂發展只是一知半解!尾段最尾兩句都語帶諷刺味,力踩香港,不持平的假文!!

    回覆刪除
  4. 本人十分認同留言者的看法!我也有同感,自古有六藝與六經之提倡開始,「禮、樂、射、御、書、數」及「詩、書、禮、易、樂、春秋」本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直念茲在茲、希望莘莘學子能領略研習得到箇中精要所在。故歷代文獻才會不約而同地出現類似《史記‧孔子世家贊》所云:「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其中,「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恰恰指出禮原是用來節制百姓的外在行為規範,樂則是用以表達平和的情感,是一種內在情感的平和表達與表現,也是一種修養與造詣。

    個人認為,音樂之偉大處本在於其無遠弗屆,是心靈的調劑與洗滌,是修養也是造詣。倘以偏頗不持平之心試圖評度及詮釋音樂,那未免貶低了音樂的本義與精神,亦無形中自暴其短,難免給人有「司馬昭之心」之嫌。

    本人不懂音樂,但十分尊重及欣賞中國文化的承傳,重視中國文化傳統中「和而不同」及「有容乃大」的美德和精神,我相信修養與音樂造詣是互相關聯的,沒有包容之心,試問如何能看到更遠、更高、更大的音樂層次與境界?如何能欣賞到他國或他人音樂之美妙處?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大多以師承的傳承方式為主,音樂亦是其中一種以傳承方式流下來的文化產物,倘心中只以狹隘的求同存異心態去體味無邊界的音樂領域,那未免稍有坐井觀天,未能領略音樂之妙處,那實在是可悲的!(更諻論如何「深層次」的對比港、台音樂之異?音樂本出於同一源,我深感惋惜的是音樂與文化慘被曲解,成為內爭與虐殺下的犧牲品,此舉無疑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感!)

    真心規勸筆者何不放下心中的繩尺,以純淨的心好好聆聽及享受音樂、以寬廣的心多欣賞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生成的獨有音樂面貎,那才是音樂最美麗和最寶貴的面貌。

    這是我畢生致力深思的地方,為人為樂也好,我相信為樂與為人本出於同一道理,人品好,音樂才會好!這亦與本人文首提及的呼應,與中國古代聖哲一直承傳的智慧與道理一脈相承、不謀而合。希望筆者能有所體會,早日走出那片井內所見到的小小天空,能真正領會到音樂真正的美妙與寬廣領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