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西方民主,大可反思

民主:權力歸多數
「暴民政治」終於成為香港傳媒頭條標題的用語了。對於香港傳媒來說,把近年興起的激進民主分子主導的民主運動稱為「暴民政治」,會被視為「政治不正確」,有抹黑民主運動之嫌。如今,連「民主派」的重量級人物湯家驊議員也發出這樣的悲歎,對民主該有所反省了。其實,要反思的不僅是激進民主,而是民主本身。

反思,近來在西方有像成了潮流。戰後以來,歐美如浴火重生,經濟發展興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了九十年代,更取得冷戰的勝利,「歷史的終結」的歡呼聲響起,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仿佛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制度了。可是,廿一世紀展開的新一頁告訴世人,歷史沒有停頓,從經濟到政治都有新發展。

美國主導的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東歐各國步履蹣跚的發展,阿拉伯之春之曇花一現,泰國等國的民主政治亂局,美國行政當局與立法機關的扯皮政治困局,中國奇蹟般的崛起,其餘金磚諸國的展現實力,都帶來衝擊,受衝擊的不只是世界政經格局的平衡,還包括對多年來被視為圭皋的西方政治、經濟制度。

造成更大衝擊的是二零零八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它的原爆點是西方政經體制的心臟華爾街,這立即在歐盟各國引發債務危機。連串財經災難暴露了制度的根本弊端。危機延宕多年而無法擺脫,進一步揭露了制度深埋的隱患。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去年借新著《廿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對發達國家普遍的富者越富現象作出反思和診斷。這引起了國際間的熱烈討論,可見大家對財富日益向極少數人集中的現象早有疑慮,而這正是西方民主制度日益為人詬病和引起廣泛反思的主要原因之一:「民」主不如「金」主。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王卓祺就寫過不少這方面的專論,今天又在《明報》發表了〈民主的本質、表現及依託〉一文。這是他第十篇反思西方民主的文章了,如一貫的旁徵博引,把西方民主的華麗外衣層層剝下,發人深思。

歐美傳媒近幾年間發表的有關論述就更多,都很有分量。例如英國《經濟學家》周刊三月發表了〈民主出了什麼事〉(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的十餘頁長文;美國《華盛頓郵報》今年和去年先後有〈美國民主走向衰亡?(Is American democracy headed to extinction?) 與〈政治無能給民主國家招致麻煩〉(Political dysfunction spells trouble for democracies);英國《前景》(Prospect)月刊五月刊出了題為〈民主窮途末路了嗎?〉(Has democracy had its day?) 的封面報道,作者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Mark Mazower,報道的副題是〈選舉政治的十年坎坷〉(Electoral politics has had a bad decade);上月,智庫「跨大西洋學院」(Transatlantic Academy)發表了一個題為〈民主之離散〉(The Democratic Disconnect)。從各個標題已可以感受到相關學者對西方民主體制發展的擔憂。

西方的民主孕育於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當時的城邦民主經歷250年而沒落。〈美國民主走向衰亡?〉一文指出,如今的第二次民主實驗也接近250年了,它像第一次民主實驗一樣成功,可是雅典的經驗造訴人們,成功並非成功之母。

香港在民主的發展上顯然是落後的。落後有落後的好處,就是可以汲取民主「先進」國家的經驗教訓。很可惜,香港「民主派」給我們引進的,卻正是西方在唾棄的劣質民主。

2 則留言:

  1. Democracy is a collection of the same selfish desire. 驟眼睇好似好公平,但佢唔一定對社會整體長遠有益。

    回覆刪除
  2. 以上引語是對民主選舉的很好概括,政客、政黨最深明此理,並從中漁利。西方民主國家紛紛陷入債務危機,是政客、政黨競相以空頭支票換取選票的結果。最後埋單是整體主會和子孫後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