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民主之心理條件

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夫人,
在出國就醫前一刻被拘押,被控賄選。
根據國際實踐經驗,民主有這樣的劃分:優質民主,劣質民主。優質民主主要出現在歐美發達國家,而劣質民主則主要出現在非西方國家、地區。

都說「民主是個好東西」,可是只要不存偏見,擴大眼界看看依着西方民主政制葫蘆畫瓢的實踐,就得承認,民主政制在非西方世界的成功例子屈指可數。張維為更把這些國家分為兩類,一類從希望到失望的,一類從希望到絕望的。

粗略地看,西方民主的成功與非西方民主的未成功──姑且不說是失敗──最大區別在文化背景、民主歷程長短、經濟水平、平均教育水平等。張維為又加上一條:非西方國家一般不是歐洲那樣的「民族國家」,民族構成複雜,很多還是部落國家。西方民主的「主菜」是選舉,而且是一人一票的選舉,選票決定一切──從權力、利益到命運,亦即拿到選票便拿到一切。部落、族群之間的撕裂由此而起,以至難以收拾,甚至以暴力衝突、屠殺收場。諷刺的是,民主本來是為了避免以暴力解決矛盾而設計的。

從這些實踐中應該看到,民主決不是印些選票、設立投票站、放個票箱那麼簡單,而應具備實際條件,除了以上所述的,還有心理條件。

據卡爾.科恩(Carl Cohen)《民主概論》一書:「民主的所有條件中,心理條件是最基本的。」這是指社會成員──個人、機構、傳媒、政黨等──實行民主時必須具有的性格特點和思想習慣,包括:相信錯誤難免、重視實踐的驗證、持批判態度、要有靈活性、要有現實的態度、願意妥協、能容忍、要客觀、要有信心,凡九項。

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願意妥協、互相包容。

科恩直言,拒絕妥協、非要對手無條件投降不可,不過是兒童故事書中的英雄所為,簡單幼稚,而民主政治要求政治成熟,願意讓對立的各方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意成果。

現實中,到處是他所批評的人,這些人深信對方如非大奸大惡就是執迷不悟,決心不惜代價打倒對方;若對方勝利了,不令他倒台誓不罷休;若對方失敗了,則痛打落水狗,乃至置諸死地而後快。可是,「這種立場是對民主的威脅,民主是以社會為前提的。」對立各方若決不妥協,「這個社會就必然要毀滅」,因為妥協的相反就是暴力。

為什麼很多地方實行了民主政制反而亂作一團,反而催生了本來沒有的暴力、暴亂,可以從這裡找到答案。不少恐怖主義行為由此而來,是不肯妥協、擇善固執的結果。

香港公園位於中環心臟地帶,香港很多抗爭、示威以中環為目標,但都不會理會離權力中心咫尺之遙的香港公園。如果參與的人繞道其間,會在茶具博物館前看到一塊大石,上面刻着饒宗頤書寫的八個大字:「龢(和)衷共濟 存異求同」。這是中華文化的精萃,也是現代民主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饒宗頤作為漢學大師在這裡寫上這八個大字,自然有所寄意。當香港已到了如一些人說的「最惡劣時刻」之際,爭取民主的人,以至每個香港人,都應當深刻領會其中深意──如不願意香港未來的民主也淪落為劣質民主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