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粵曲演唱會,新光聽絕響

已經忘記多久沒到新光戲院看戲了,昨晚藉着一個偶然機會,竟到那兒見證了「歷史」,看了香港這最後一家專門做「大戲」的戲院的最後一場粵曲演唱會──聲輝曲藝苑主辦的「聲輝瓊韻聚新光」。新光戲院後天(十九日)才上演謝幕大戲,但以粵曲演唱會來說,昨晚的一場該是絕響了。

送票給我、讓我能躬逢其盛的朋友更加成了歷史,成為在新光舞台獻唱的最後香港人之一,原因是在演唱會上擔當大軸節目演出,演唱最後一曲對唱。一句「鳳閣宮庭,共把君恩領」唱罷,聲沉影寂,曲終人散,新光不再有此盛況了。

不少觀眾退場到了戲院大堂,依依不捨,處處留連。未來最後三天的檔期,由肇慶粵劇團擔綱新光戲院的告別演出,廣告上已貼上「全台滿座」醒目大字。戲迷都想到來與新光告別,昨晚的演出門票不出售,據說也被人炒賣了。

大概,肇慶粵劇團也同聲輝曲藝苑一樣,沒有想到會創造歷史的。新光戲院基於商業利益而考慮轉型,近年來一再觸動香港粵曲、粵劇界的神經,是否要讓它繼續經營下去?如何達到這目的?等問題幾度惹起業界以至輿論議論蜂起,連政府也介入了,以迂迴方式提供財政支援。可是在香港這樣的商業社會,這終非長遠之計。

不久之前,又傳新光要結業了,但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狼來了」之聲,要唱要演的,還是要訂場。於是,「歷史」在偶然中創造了。這可以解釋為緣分,在所有條件都具備之下,要發生的就發生了。新光戲院之存之亡,亦如是。

在香港和以省城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戲院」這名稱中的「戲」,其實是指「大戲」,即粵劇。這是粵劇經改革(主要是改用粵語演唱)大受歡迎,並從鄉村(靠紅船到各鄉鎮演出)進入城市(主要是廣州),取代了當時的外江班之後,為了容納更多觀眾而建造的。香港成了粵劇重鎮後,戲院也如雨後春筍出現。可是電影隨即成為最受歡迎的大眾娛樂活動,戲院紛紛改行放電影成為電影院,「戲院」的叫法卻保存下來,只是會上演大戲的戲院日漸稀少了。新光戲院最初也以放電影為主,後來才逐漸在各種條件造就下真正成為戲院的。

新光成為粵劇和其他地方戲曲劇種的受歡迎演出場所,長期絃歌不斷。可是演出戲班卻反映出,香港的本土粵劇表演趨向式微。據報道,新光昔日的戲碼,九成屬本地班;如今,內地團竟佔了七成。從中可見,香港還有不少粵劇觀眾,足以吸引三十餘個內地團輪番到來開鑼;可是,本地戲班無法滿足觀眾的需要。

每談到香港粵劇現狀,傳媒予人的印象是,本地粵劇界某些頭面人物總是埋怨政府支持不足。我冷眼旁觀,卻總懷疑這是否有足夠理據。香港粵劇最鼎盛的時期,政府何來有支持?

粵曲、粵劇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門類,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值得各有關方面支持它繼續存在。它有一定的生命力,還繼續有愛好者,包括年輕人加入其或唱或做的行列,也有人繼續為它創作。這生命力,從昨晚的演出也可以感受得到、看得到。

不可否認的是,這生命力不怎麼壯旺,情況與中國目前所有地方戲曲一樣。看這樣的演出,得到一些滿足之餘,也着實讓人難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