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報紙式微,出路何在?

連執世界報業牛耳的《紐約時報》
也要舉債渡難關
日前關於「香港報紙益趨淺薄」一文,有讀者留言,把責任歸於政府的「不善管治」,認為這導致了報紙的生存環境惡劣云云。報紙的生存環境的確不佳,在香港,這即使非業內人士,也可以從報紙近年來的變化和競爭情況可以看得到。

誰都看到,報紙的主流正逐漸向免費報紙的方向轉變,免費報紙的蛋糕越來越大,收費報紙的蛋糕則在萎縮。只要在車站、交通工具、茶樓留意一下身邊的人看的是什麼報紙,就心裡有數。很多報攤已公開減價,貼出每份報紙只售五元(減價一元)的告示。曾幾何時,便利店減價賣報曾引起報販譁然。不必看統計數據都可以知道,免費報紙的發行數量已超過收費報紙。收費報紙敵不過免費報紙之餘,索性加入出版免費報紙了。這何異於自毀長城?

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卻越來越多免費報紙。免費的東西就一定等同於素質低下嗎?不一定。除了免費報紙之外,香港還多了一些推介藝術資訊的刊物,例如ArtMapArtPlus,在一些藝術場所、便利店可以拿到,都辦得很認真,內容充實,而且格調頗高,絕不媚俗。這絕非免費報紙可比,連一些收費報紙也不及。

可是收費報紙,不管走的是什麼路線,目前都不景氣,即使有盈利,也是走着下坡路。這庶幾可以說是世界各地所有印刷媒體都面臨的困境,它們面對互聯網競爭,都每況逾下。連執世界報業牛耳的《紐約時報》也難以倖免,要借債渡難關。

這不能怪報紙辦得不好,也不能歸咎於某個政府,根本原因是傳媒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讀者閱讀和攫取資訊的習慣改變了。這是互聯網出現後發生的事,至今不過二十年左右。

二十年就是一代人的時間,足以培養出習慣截然不同的一代人。美國推出有線電線時,有人認為它雖然質量較好,但無法與免費的無線電視競爭。有線電線經過二十年的經營,才真正立下腳跟,至今進入八成半家庭。

報紙在二十世紀一再受到科技發明的威脅,電台、電視之後是互聯網。不同的是,電台、電視都催生出自己的新聞形式、隊伍,互關網卻沒有,網上新聞至今依附在舊的印刷、電子傳媒之上,是這些傳媒的網上版,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在網上建立收費新聞網站,至今未成氣候。這或許要等待新的環境和條件出現。非常便於閱讀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大普及,是不是有利條件?

從現在人們的閱讀習慣變化看來,報紙式微是必然的。報紙的傳統讀者在老化,不久會消失,而成長的新一代與印刷媒體疏離,只愛網上閱讀,勉強可以接受的印刷媒體是隨時可以扔掉的免費報紙。

報紙必須轉型,方向可能是向網上發展,但不是提供依附平面報紙的網上版,而是盡量發揮網上優勢辦「報」,不斷在網上滾動出版,真正成為網上媒體,倒過來把平面報紙變成它的附屬品,印刷的方式、形式、發行要朝着個性化方向大革新。

全世界報紙都在尋找辦報的新方向,箭頭的指向是虛擬世界。這轉變當然不能說與政府的管治毫無關係,但我認為主要關乎傳媒中人的遠見和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