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世界繽紛,何能非黑即白?


《中國顏色》中介紹的第一個色
到台灣旅行時買了三本書,其中之一是《中國顏色》,在誠品買的。到台灣如果不到大名鼎鼎的誠品書店走走,就好像太沒有文化品味了吧?本來只打算走走、看看,不打算買,原因之一,是嫌台灣的書太貴。

《中國顏色》這書,在台東的誠品就看到,沒有買,但記懷着。到了台北,再到誠品走,就買了。

這是講顏色的書,以不同的顏色分章節,一個顏色一個顏色講。顏色而是中國的,自然是與中國文化有關,都是富中國色彩的顏色。不同的民族,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物產等種種因素,對顏色有特定偏好。這常常反映在不同的國旗、標徽、服飾之上,以至你一看到哪一種顏色或者顏色組合,就會想到哪個國家、民族、球隊……。

《中國顏色》把色分為九個色相,即赤、黃、藍、綠、紫、褐、白、灰、黑,每個色相下面再細分,合共百色。

誰都知道,顏色是無法以多少種來區分的,不同顏色配合,加上光暗變化,可以幻化無窮。用現代色彩理論,色彩有四個屬性,即色相、明度、彩度、色階,四者組合,如孫子所言:「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文字對於顏色,根本無法一一表述。中國歷朝歷代古典文學中,有大量關於色彩的描述,寫衣飾、體膚、花容、山水……,可是真正的顏色是怎樣的,大都只能靠聯想,各人有各人的體會。最明確的,可能只限於畫國畫所用顏料能夠顯示的色彩了,顏料不變,說石青、說藤黃,都知道青是怎樣的青,黃是怎樣的黃。

可是你說絳色(詞牌《點絳唇》的絳),說秘色,說雨過天青色,說黛色,說素色等等,就很難讓人準確知道是怎樣的顏色了。《中國顏色》一書就試圖通過文字的考據,而且用CMYK標色系統明確顯示出來,讓讀者對顏色兼有文學的和視覺的印象。

我不知道作者黃仁達標定這些顏色時有什麼依據,可以肯定的是標示出來的顏色一定與很多人心目中長久以來多半憑想像形成的印象不同。譬如那個絳色,就必不如讀過多少闕《點絳唇》合成的、帶着蘊藉的色與香的絳色那般誘人。

各種顏色中最讓我驚詫的,是黑、白、灰,黑有不同的黑,白有多種不同的白,灰有不同的灰。

這樣的細分,其實在現實中並不陌生。譬如說白色,比較一下印刷品就知道,用的紙有不同的白。要印高質素的彩色照片,紙色要最白。但若只是印刷文字,偏黃一點的白更好,可以讓眼睛舒服些。如果家裡裝修要髹乳膠漆而選白色,你就得在確乎有異的不同白色中作出選擇。《中國顏色》的白就分為白色、練色/素色、粉色、瓷白色、鉛白/胡粉、月白色、玉白色、雲母白。

翻閱這本書,讓你深感世界之繽紛多彩,而若只知道紅就是紅,黃就是黃,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你的損失太大了。物質世界如是,人文世界亦一樣,把事情都籠籠統統地「高度概括」了,簡約是簡約,但就自絕於多元世界裡的豐富、精彩了。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只屬十三億分之一(7.69230769 × 10-10)的孔慶東的幾句狂言,竟就把十三億都概括成一個單色了;某些香港憤青、傳媒的誇張反應,又被人把七百萬香港人概括為統一色調。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可以簡化為香港vs中國人,非此即彼。《中國顏色》中,黑有七色,白有八色,兩者之間還有灰,其中分六色。於是黑與白之間,就起碼有十一種區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