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曾借舟中客子之口慨言: 「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按:傳世版本多誤為「滄海之一粟」,他的手書版本實為「浮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淮南子》則有句曰: 「鶴夀千年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責。」 再往前追溯,《詩經·國風》中就有《蜉蝣》一詩:「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來?」
據化石考古,蜉蝣在石炭紀就出現,在地球存在至少已二億年,出現比蚜蟲更早,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之一。今天,全世界發現了2300多種蜉蝣,中國有三百多種。論外觀,蜉蝣比雪蟲更漂亮,身細長,前翅呈大三角形,後翅退化而小於前翅,有二或三條長度可以超過身長的翹起尾巴。成蟲的飛行呈波浪式,載浮載沉,姿態婀娜。
蜉蝣的成蟲只活一天,但一生其實經歷了卵、稚蟲、亞成蟲及成蟲四個時期。幼蟲有一至三年生活在水中,其間會蛻皮20~40次,然後進入亞成蟲期;這時外觀已和成蟲類似,歷時極短,有時只消幾分鐘,最長24小時。 亞成蟲一旦長出翅膀,體內整個消化道就允滿空氣,身體像個氣球,可以輕易浮出水面,羽化飛升,輕盈飛起,但也就不能再進食,進入「只為愛而生存」的最後短暫生命期,拚命在朝夕之間尋找伴侶,完成生命最後的任務 ── 交配。
交配完成,雄蟲即死亡,雌蟲待產下受精卵幾百到幾千枚,也隨而逝去。這向死而生的煇煌,一閃而逝,難怪千百年來惹得無數騷人墨客大費詞章。
相對於蚜蟲對人類農作物生產的破壞,蜉蝣不但無損於人類,還有積極意義。
蜉蝣幼蟲在水中以藻類、腐爛水草等為食,有些種類還吃孑孓,有助滅蚊。蜉蝣幼蟲對缺氧和酸性環境非常敏感,蜉蝣數量因而可以是環境污染的標尺。北美和歐洲一些地方的蜉蝣幼蟲曾因酸雨而減少,食物鏈被打斷,魚類數量也隨之減少。
蜉蝣與蚜蟲相同的是,生命雖然短暫而靠強大繁殖能力穩定繁衍上億年。相比之下,某些國家、地區人類的預期夀命延長到七八十歲,生育率、人口增長就下降,以致引起種種擔憂了。長命是壞事? 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