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蜉蝣朝生暮死二億年,可羡耶?

蜉蝣
蜉蝣與與雪蟲頗相似。雪蟲羽化後隨風飛舞,還有幾天的浪漫;蜉蝣卻朝生而暮死,生命更美麗也更短促,自古讓人慨歎。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曾借舟中客子之口慨言: 「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按:傳世版本多誤為「滄海之一粟」,他的手書版本實為「浮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淮南子》則有句曰: 「鶴夀千年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責。」 再往前追溯,《詩經·國風》中就有《蜉蝣》一詩:「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來?」

據化石考古,蜉蝣在石炭紀就出現,在地球存在至少已二億年,出現比蚜蟲更早,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之一。今天,全世界發現了2300多種蜉蝣,中國有三百多種。論外觀,蜉蝣比雪蟲更漂亮,身細長,前翅呈大三角形,後翅退化而小於前翅,有二或三條長度可以超過身長的翹起尾巴。成蟲的飛行呈波浪式,載浮載沉,姿態婀娜。

蜉蝣的成蟲只活一天,但一生其實經歷了卵、稚蟲、亞成蟲及成蟲四個時期。幼蟲有一至三年生活在水中,其間會蛻皮20~40次,然後進入亞成蟲期;這時外觀已和成蟲類似,歷時極短,有時只消幾分鐘,最長24小時。 亞成蟲一旦長出翅膀,體內整個消化道就允滿空氣,身體像個氣球,可以輕易浮出水面,羽化飛升,輕盈飛起,但也就不能再進食,進入「只為愛而生存」的最後短暫生命期,拚命在朝夕之間尋找伴侶,完成生命最後的任務 ── 交配。

交配完成,雄蟲即死亡,雌蟲待產下受精卵幾百到幾千枚,也隨而逝去。這向死而生的煇煌,一閃而逝,難怪千百年來惹得無數騷人墨客大費詞章。

相對於蚜蟲對人類農作物生產的破壞,蜉蝣不但無損於人類,還有積極意義。

蜉蝣幼蟲在水中以藻類、腐爛水草等為食,有些種類還吃孑孓,有助滅蚊。蜉蝣幼蟲對缺氧和酸性環境非常敏感,蜉蝣數量因而可以是環境污染的標尺。北美和歐洲一些地方的蜉蝣幼蟲曾因酸雨而減少,食物鏈被打斷,魚類數量也隨之減少。 

蜉蝣與蚜蟲相同的是,生命雖然短暫而靠強大繁殖能力穩定繁衍上億年。相比之下,某些國家、地區人類的預期夀命延長到七八十歲,生育率、人口增長就下降,以致引起種種擔憂了。長命是壞事? 如何應對?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雪蟲的浪漫,與蚜蟲之為害

北海道,雪蟲的「浪漫」
十月底時,日本北海道初雪未降,卻出現了「漫天飛雪」的「浪漫」情景。飛舞的不是雪花,而是當地人叫 ゆきむし(yukimushi) 的小蟲,字面意思就是「雪蟲」。據統計,雪蟲漫天之後,約2.24周就會下雪。

雪蟲是帶白色絨毛的黑色蟲子,身長約5 mm,每年十月前後羽化成蟲後,飛行能力差,只能隨風飄行,只能活幾天。好之者叫它「棉花仙子」。日本不少文學作品視之為「冬季的使者」,井上靖就寫過一篇小說叫《雪蟲》。惡之者則管它叫「天使蒼蠅」。

這種小蟲的學名叫 Prociphilus oriens,屬於蚜蟲,是蚜科 (Aphididae) 之下 Eriosomatinae 亞科的Prociphilus 屬。蚜蟲分布全世界,有四千多種,身長由1mm  到10mm,中國已知有 260 種。 它 寄生在植物中,會在植物中形成蟲癭,在蟲癭內棲息,吸食植物汁液,對糧、棉、油、麻、茶、糖、菜、煙、果、藥和樹木等經濟植物的都是重要害蟲。

蚜蟲遇上天敵瓢蟲

蚜蟲是破壞力最大的昆蟲,而強大的破壞力源自非凡的繁殖能力。它能在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之間循環寄生,先以木本植物為第一寄主,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為乾母,然後單性孤雌繁殖二或三代;到初夏,成為有翅遷移蚜,轉移到草本植物作第二寄主,再孤雌繁殖數代至二十餘代;秋末再遷飛到木本寄主上,交配產卵越冬。數量分四個階段以指數級擴大:

第一階段:雌蚜產仔

第二階段:4-5天之後:第一批小蚜長成大蚜繼續產仔

第三階段:10-30天:蚜蟲成指數級增加

第四階段:30天以後:有翅蚜大量產生,不斷擴散到其他地方。

這樣,一年可以繁殖十到三十世代,最快的平均每十天就繁殖一代,一只蚜蟲一年可以複製出十億只後代。

蚜蟲處於大自然生物鏈底層,沒有強大的防禦能力,要持續繁衍,靠的是強大的生殖能力,以抵消各種天敵和不利因素下極高的死亡率。你殺我一千,我生一萬、十萬、百萬......。因此也有人向蚜蟲這種自一億多年前白堊紀以來的頑強生命力,和吃飽喝飽就生的寫意生活態度致敬。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雞有雞味」與《老子》哲學

我家愛吃雞,對雞味有要求。所謂要求,其實不過是基本要求:雞有雞味。然而經過多年來的內外環境變化,這基本要求成為苛求了。無論是街邊燒味檔的白切雞,還是宴會賦以各種華麗名堂的雞菜式,都難以吃到在兒時味蕾上固化下來的雞味。

原因主要是雞是否新鮮,不是新鮮現宰的,好吃極都有限。還有是雞種,是文昌雞、湛江雞、清遠雞、三黃雞?是圈養的農場雞,放養的走地雞、登山雞? 

兒時難得吃到雞,逢年過節才得以一嚐。如今大不一樣了。據二零二二年統計,中國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累計出欄量達98.2億隻,四捨五入,就是10, 000, 000, 000 隻。最愛吃雞的廣東人,雞肉人均年消費量達31.1公斤,若按一隻雞5斤來算的話,相當於每個月要吃掉一隻雞。

我家肯定倍於此數。與內地恢復通關後,到深圳可以吃到更有雞味的雞了,熟雞幾乎成為回程必備手信。日前吃到一隻文昌雞,肉味堪稱上乘。文昌雞以肉滑著稱,連雞胸肉都軟滑。深圳早已實施統一屠宰,雞的新鮮度其實已打了折扣。

雞味不復從前,這有道家哲學的解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講《老子》提到其中開篇第一章如何斷句的千年爭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該怎樣斷句? 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還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馬王堆帛書一九七三年出土,結束了爭議。根據帛書《老子》甲乙本這兩句都有的「也」字,斷句確定為:「故恆(常)無欲也,以觀其妙;恆(常)有欲也,以觀其徼。」

一般認為,《老子》講清淨無為,就不應該講「欲」。但是這句話的「無欲」、「有欲」是「觀」的兩種主體狀態,「無欲」能「觀物之妙」,「有欲」能「觀物之徼」。妙,是萬物之始生;徼,是萬物之最終結果,即萬物之成。

楊立華指出,中國哲學任何一家都不講「無欲」,沒有那種極端的哲學思考。人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保持自我保存的基本本能。所有事物都有自我保存的衝動。所以斯賓諾莎提出欲望的界定就是自我保存的衝動;牛頓第一定律也確定,所有事物都有保持自己現在狀態的傾向。

那麼為什麼無欲以觀萬物之生? 因為在萬物生長的過程中,只要摻雜了人的欲望,生長的過程就會被改變,結果往往是這個事物本身品質的敗壞,如偃苗助長。

結果就是:現在的肉,肉味少了,沒有以前的香;現在吃的蘋果比以前大了很多,但是沒有當年的香,甚至能放幾個月都不壞。

市場的雞味不復從前,也就必然了。除非到哪個遠離塵囂的山村,吃到放養的走地雞。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大廚回家還做飯嗎?

大廚放工回到家裡,還會做飯嗎? 

相信不會。整天獃在熱廚房裡,處理各種食材、舞弄各種廚具,回到家裡怎麼還會把上班的活重幹一遍? 

一位年輕大廚卻對我說,他回到家裡會給自己、給家人煮食 ── 為了減壓。

可是,家人不怎麼「欣賞」他的高檔酒店廚藝!他花心思炮製、擺弄得很精緻西餐菜式,並沒有博來激賞,回應是: 「這些菜式,上街花錢就能吃到啊。」連女兒也說,喜歡母親煮的,因為有「家的味道」。

這是大廚承認的,老婆煮的餸菜看似簡單、平常,沒有什麼花巧,蒸魚不會如他在鋪葱花、淋熟油上講究一番,但好味。他有時要從中學習。

回到家裡要煮食減壓,也有原因。

他不久前覓得新職,蟬過別枝,對新工作崗位相當愜意,主要因為有更多空間按自己的主意推出菜式。

他還算年輕,但在廚師這行當中應熬了廿個年頭,中餐西餐、鹹點甜品都做過,從街坊小店、高級酒店到米芝蓮食府都打滾過。十八般武藝,有的是師傅、「大佬」教的,更多是偷師、揣摩得來。經常,你只能按吩咐做菜,不得有自己的主意,越是有名氣的食府越是這樣。你甚至連問句「為什麼要這樣做」都被視為冒犯,你的功能與機械人差不多,按程序做就是,不必知道所以然。

於是他回到家裡常按自己的想法再做菜式,看是不是更好吃。這居然可以減壓。

他以前篤信不同菜色有自己獨特的烹調方式方法,譬如煮某個意大利菜一定要用某種意大利醋之類;後來知道,懂得變通更重要。如今,他悟出道來了:只要知道背後的道理,不拘泥於食譜,例如特定調料,而是盡量利用手邊的調料做到最好。

這讓人想起《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20歲前用的是凌厲剛猛的利劍,30歲前用的是紫薇軟劍,40歲前用的是無鋒的玄鐵重劍。40歲後,草木竹石皆可傷人,大巧不工,一柄木劍足以無敵。

昨天,吃到他配合恰到好處的煙熏三文魚芝士忌廉卷,還有用三公斤重和牛炮製的燒牛肉,讓我對和牛改觀:原來和牛不只是讓你吃出滿口牛油,還有鮮嫩肉味。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以巴衝突:殺戮一個月的帳單

加沙一個行刑坑
以巴十月七日爆發激烈衝突一個月來,以軍的猛烈炮火向被圍困的加沙展開了殘酷屠殺。原來,原始野蠻的大屠殺離我們熟知的文明只有一步之遙。

被以軍重重包圍的加沙地帶已有一萬三千多人在以軍的無差別轟炸下死亡。據CNN 引述巴勒斯坦方面的統計,其中最少有 4 104名兒童,2 641名婦女, 611名老人,即老弱婦孺近六成。受傷的23 000多人。聯合國秘書長把加沙稱為「兒童墳場」了。

其餘四成的五千餘青壯男子,有多少是哈馬斯成員?

以色列戰報日前曾說,打死了數十名哈馬斯戰鬥人員。就算滿一百吧,與五千多之數也不成比例,與一萬三千之數就更不成比例了。粗略地說,以軍要殺死一二百個平民才消滅一個「恐怖分子」。

行刑的槍手

據《紐約時報》七日報道,以色列官員辯稱這是正常的,西方國家過去不乏向城市發動軍事行動的歷史,都曾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報道稱,以色列官員的邏輯是:如果不造成無辜平民傷亡,以色列就不可能戰勝哈馬斯,美國與盟友發動過那麼多戰爭,應該明白這一點 。

按照這邏輯,以軍轟炸醫院、學校都是正當的。

以色列方面的死傷如何?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十一月五日說,衝突十月七日升級以來以色列國防軍347人陣亡。其中:上校三人,中校六人,少校23人。

如果以色列消滅了數十名哈馬斯分子之說屬實,戰鬥人員之死亡,以軍比哈馬斯多幾倍,且軍官佔近十分之一。以軍在過去歷次中東戰爭中給世人留下的「戰無不勝」威名,看來威風埽地了。

從哈馬斯發動突襲算起,以色列死亡約一千四百人,瘋狂報復之下殺「敵」逾萬。這戰績是否足以言勝? 

今天早上看到一段短視頻,是我看過的最慘無人道的殺戮鏡頭。場景應是加沙轟炸後的廢墟,一個個雙手反綁、蒙眼的男性,被槍手押到一個大坑旁邊,有的被推落坑去,有的在盲目下直接踩進坑去扑到,槍聲接着響起。槍手不止一人,有專職負責射擊的,冷靜從容,槍法奇準,點射,見到掙扎才補一槍。坑中已填了幾十具尸體,坑裡坑內都有廢輪胎,看來是準備用作燃燒的。一個接一個被殺的「疑似」是巴勒斯坦人,槍手有吆喝,聽不到內容。或者有軍迷可以從他們的裝飾中確認出身份來,而只憑常識也可判斷了。

中東恐怖分子舉世聞名,「人肉炸彈」讓人聞之色變,其中不乏女子。我們愛以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來標籤這些人。日前,讀到內地記者從加沙的報道:

「28歲的女孩哈娜迪,跟所有女生一樣愛美,喜歡買新的衣服。更難得的是,學識淵博個性剛毅。卻選擇在最美的年齡,化身為『人肉炸彈』。 因為她的弟弟和未婚夫,本來正在悠閒地喝茶。幾名以色列槍手突然出現,一陣掃射之後,拖走了弟弟和未婚夫的屍體,(再)朝着(兩人)心臟、喉嚨、眉心各開一槍。(要) 確認死亡,只需要朝其中一個部位開槍即可,他們卻又開了三槍。 悲愴的哈娜迪申請成為了『人肉炸彈』,在穿過檢查站後成功爆炸復仇。」

這個世界,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談一副「最絕對聯」

日前有朋友傳來一對聯,據說是北大中人寫來悼念一位去世名人的。內容表面看似痛輓、追慕,實則挑撥、擺唆。文字則根本不合中國傳統對聯規格,稱之為輓聯,實在「失禮死人」。我不知道這是否真箇出自中國最高學府中人之手,而真箇是,也不出奇,以前類似的輓聯、對聯層出不窮,有些還是輓悼文化名人,讀之令人搖頭。

中國的對聯,是很獨特的文化藝術門類。短小精悍,高度濃縮,在格律、對仗上有嚴格要求。可單字相對、二字相對、三字相對。有人稱之為最短的詩。當然也可以是數百字的長聯。

對聯之外有對句,類似,但不一樣。對句就是排比句、對偶句,沒有格律即平仄上的嚴格要求,字數、結構大致相符就可以。中文單音節,上下句即使音律欠諧協,但節奏一樣,也有音樂感。如果意出言外,能讓人浮想聯翩,那就一樣讓人擊賞。這樣的句子琅琅上口,便於記憶,作為修辭手法,白話文中常用,演講詞中常見。

今天早上收到另一位朋友傳來短視頻,是講中國一副「最絕的對聯」的,上下兩句的確巧妙: 

鳥在籠中 恨關羽 不能張飛

人處世上 要八戒 更須悟空

意思很明了,上句談人生困境,下句講消解法門。最妙的是關羽、張飛,與八戒、悟空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小說角色,而在字義上另有所指,別生境界,讓人恍然有悟。

可是這兩句只屬對偶句,不算對聯,平仄不對,即不合格律。對聯的句子應是律句,即有如寫格律詩那樣平仄有序的句子。最基本的是上聯以仄聲結尾,下聯以平聲結尾。以上對句中,上句尾字「飛」,平聲;下句尾字「空」,也是平聲,而且都是陰平。

兩句不妨調整一下:

鳥困籠中,望張飛,恨關羽;

人生世上,須八戒,更悟空。

雖然仍有瑕疵,已基本合律。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擴族則亡族,不擴族則亡國」之憂

清八旗
此前,皇太極遲遲不願入關奪取全國政權,為的是心有隱憂:如何避免遼金元入關後本族人被漢化? 如何以微小的人口力量統馭全國? 清朝建立,兩難的「擴族則亡族,不擴族則亡國」成為現實威脅,但並無應對良策。

清庭一方面強行讓漢人削髮易服作滿人裝扮,一方面不分種族擴大八旗編制,又設內務府「內三旗」。旗人其實由滿、蒙古、漢三族人組成,不都是滿人。清初曾禁止滿漢通婚,到順治五年,順治帝即上諭道:「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這雖一再有變易,到後期已不存在。滿漢通婚生育,很普遍。

到清朝中期,滿人已經達到六百萬。但語言、文字顯示,他們已非昔的滿族人了。乾嘉年間,北京許多滿族人已經不會滿語。乾隆四十年,滿族官員果爾敏竟然聽不懂皇帝的滿語;盛京──清朝舊京瀋陽──的將軍琳寧上報本地並無蝗蟲的奏摺全用漢文,被乾隆痛斥。滿語、滿文日漸衰微的現實卻是無法改變。滿人旗人都說漢語,滿文甚至在官方公文中逐步消失。最後,連慈禧太后也不懂滿文了。

今天,滿族人口增加到一千多萬,滿語卻基本消亡了。幾年前,有記者查訪到齊齊哈爾市遠郊的一個叫三家子的屯子裡,找到15個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以滿語為母語的老人。早些年,各地有過各種教授滿文滿語的學習班,可是熱潮一過,師資老去,都關的關,停的停了。滿文出現不過三百餘年,留下了數以十萬計的清宮檔案,包括不少只有滿文寫成的機密檔案,將來可能要靠 AI 翻譯了。

滿族擴族,人口猛增,大清國亡了,滿族、滿語、滿文也瀕於消亡。

當今之世,還有人有「擴族則亡族,不擴族則亡國」之憂嗎? 有,猶太人和以色列。也可追溯到二千餘年前的猶太人,對誰算猶太人有嚴格的血緣、信仰標準。可是經過二千多年流浪洗禮,猶太人再無一致的容貌,不與異族通婚的戒條已對大部分猶太人無效。猶太人的皮膚、頭髮、五官、服飾,異相紛呈,只有原教旨主義的正統教派如哈雷迪(Haredi)蓄鬚和戴帽可供辨認。猶太人中,派系繁多,以色列政壇為此不斷動盪。猶太人在以色列960萬人口中佔約76%,其中12%是根本反對復國、不服兵役、不交稅的包括哈雷迪派的正統教派。約兩成是阿拉伯人。別以為阿拉伯人在以色列沒有影響力,根據2020年疫情期間的官方統計數據,以色列17%醫生、24%護士、47%藥劑師是阿拉伯人。

猶太人意志頑強,舉世公認。可是要注意:以色列的建立,建基於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而到了七十多年後的今天,這秩序正面臨「大變局」。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