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chairman (主席)、spokesman(發言人)、fireman(消防員)等,後綴的 man 都以 person 取代了。可是仍有激進的平權者認為,person 中的 son 表示兒子,進一步,female, she, woman, human, mankind, history 等字的構成都有父權陰影。對之,不難望文生意,但可能似是而非。
英語的 man 是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專指男性的。古英語裏以 wermann 指男人,即 man-person;wīfmann 指女人,是 woman-person;mann 可指任何性別的人,但有時也專指男性。後來,wer 脫落了。至於 wifmann,在上千年的演變中脫落了 f 音,變為 wīmmann 、wumman, 最後是現代的 woman。脫落的 wif 則演變為 wife,專指男人的妻子。
Human 來自古法語 humain,根源則是拉丁語 hūmānus,即 homō ── 泛指兩性的「人」。 把 human 扯到男人亦想當然耳。
英語的 history 一字的形成有點曲折。字的最早源頭是古希臘語的 historía,拉丁語借用了,在古法語中演變為 istorie, estoire 與 historie。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十一世紀征服英國,盎格魯-諾曼語把這些字帶進中世紀英語,最後形成成 history 這字,意思也從廣泛的「故事」變為狹義的「歷史」。其中的 his 與男性毫無關係。
然而,man/men 已專指男人則是事實。美國《獨立宣言》有名言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起草《獨立宣言》的傑佛遜自己擁有數百名奴隸,他筆下的 all men 其實指男性,而且特指白人男性。當時(一七七六年),擁有財產的白人男性才有權投票,窮人、女性、北美原住民和黑奴都無權投票。女性要到一九二零年才得到投票權,男人更要待到一九六四年。
英語儘管沒有「文法性別」,卻有大量「陽性用語」,商場的君子協定為 gentleman's agreement,球場的人盯人防守為 man-on-man defence,翼鋒是 wingman,稻草人是 strawman,中間人是 middleman,得力助手是 right-hand man,等等。
很多字眼本身雖無性別標誌,但傳統上專屬男性,若有女性廁身其中,得特別加註。常用的如 hostess(女主人)、stewardess(空中小姐) 、 waitress(女待應)等。高級一點,作家只有男性,冒出個女的,要註明為 authoress;醫生亦一樣,女醫生是為 lady doctor;發明家俱樂部來了個女的,叫作 inventress。通奸是男人幹的「好事」,女的也幹,註明是 fornicatress;女復仇者也要特別叫做 revengeress。加上-ess 後綴以示女性的字逐漸被減少,反映女性地位逐漸提高。
語言都在變化,與時俱進。但語言又需要一定的穩定性,以保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順利進行。一些國家的國歌歌詞正引起爭議:祖國該叫 fatherland 還是叫 motherland? 語言中若有「文法性別」,如法德俄等語的字詞有陰陽之分,「性煩惱」可能越來越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