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宮燈展的「對聯」,該左行?右行?

橫排左起右行,已成現代習慣
今天是農曆十五日,天上月圓。中環正舉行一個「如意宮燈展覽」。近日天藍日朗,晚上應見明月當空,配上大型宮燈,應有一番祥和景象。不過這並非人人樂見。朋友傳來的一篇文章,就刻意對之唱衰。這同特首出席了開幕式有關。於是展覽中一幅巨型「對聯」就先遭了殃──「罪名」是破壞中國文化。

本來滿嘴西方自由民主的人忽然關心起中國文化,未必不是好事,不過得是真的關心才好。

受到非議的,是「對聯」與「橫批」的排列格式。嚴格來說,這「對聯」並非對聯所要求的律句,即平仄、對仗都合律,幸好仍能從上下句未字一仄一平來分辨出上下句來。這其實是一般宣傳活動的 slogan,不過以對句的形式充當「對聯」。這在華人社會各種公益、商業活動中習見。現代識字人,即使是高級知識分子,未必就有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要能辨平仄、寫出個合乎格律的句子來,很難。於是創作類似句子都只圖個形式。即使是文化名人的喪禮上,也不乏這樣「失禮死人」的「輓聯」。

傳統上,中文書寫──絕大部分是直寫──都右起向左,竹簡冊頁、線裝古籍、廟堂楹聯,以至近現代的直排報紙、雜誌、書籍,都這樣。古時,橫寫屬非常少數,只見於廟堂橫匾、石碑額首等,為求與直排統一,也一律右起左行。

中文的單字書寫筆順,都由左到右、從上到下,對上一筆都看得清清楚楚。整篇而寫則反向而行,極不合理。絕大多數中國人右手執筆,左行書寫時右手把前文遮掩住,且易弄污衣袖。這是紙張未發明時,刻字成簡、編簡成冊、展冊閱書形成的習慣。冊是一卷一卷的,至今書籍的單元仍分冊、分卷。用現代理論解釋,這是一種路徑依賴。

前人亦知當中不便。甲骨文的卜辭,左行右行都有。到右起左行成為主流之後,你即使左起右行,仍會被強扭而反向。

唐代書法中有三個碑很出名:鎮江焦山的《瘞鶴銘》(有說是唐碑,有說是南朝遺物)`、褚遂良書《雁塔聖教序記》、顏真卿書《大唐中興碑》。原碑都直寫,由左往右。可是你買來的碑帖,都由右向左排列,其實都經過剪裝成冊出版,失去原貌。

到了現代,印刷品由左向右橫排已成為絕對主流,在手機等電子媒體上,誰見過由右往左直排的文字?── 除了舊時文字的影版。

內地貼對聯愛配上橫批。過年時,淘寶上可見大量印刷好的春聯,橫批一律是右行的。上下聯該怎麼貼? 只能配合橫批右行了,即下聯在右。不能與橫批對着幹吧? 這雖然並非「傳統」做法,但必是大勢所趨。對着電腦、手機長大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能接受右起左行嗎? 

右起左行大概只能存在在深受傳統影書的書法藝術中。你要我寫個條幅,我當然會直書左行,但你要我寫個什麼活動例如音樂會的名稱,要橫寫的話,我必然右行,因為我知道這得與其他印刷品如海報、場刊配合,一定要與英文、阿拉伯數字等一樣左起右行。

從照片看到,「如意宮燈展覽」的「橫批」是「砥礪奮進」,它不在對聯之上,而在下、在前,而且字體較大。這其實是展覽的主題,並非傳統意義上附屬於「對聯」的「橫批」。主題四字既然按港人的閱讀習慣右行,其餘文字隨之右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沒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