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Omicron 在亞太後來居上的態勢

全球的新冠疫情是怎麼個狀況不容易看得分明,要綜合不同數據的圖表,作縱橫比較,才能有全面印象。

我嘗試從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了解一下,印象是 Omicron 的傳播由西向東,近來正肆虐亞太地區,美加、西歐則從高峰回落後,各國都在急於「回復常態」,但各國的情況差異很大。

我選擇了亞太部分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南韓、日本、新加坡、泰國、國來西亞、越南、印尼、菲律賓、澳洲、新西蘭)與美國、巴西、英國比較。數據選擇了確診數(每百萬人口的確診人數)和死亡數(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

網站的圖表有動畫呈現,顯示從二零二零年二月以來代表不同/地區的數據曲線的演變。可以見到,美英巴西的確診數一早就脫穎而出,勢不可當,情況一路到二零二二年一二月之交才發生明顯變化。亞太國家/地區的各條曲線才上揚起來。

即使這樣,累計的每百萬人確診數,英國仍以 286,095.04 人居先,次為美國的238,664.23人,接着是新加坡、澳洲等。香港的數據是76,213.19,這值得懷疑。據此乘以7.5(百萬),總數竟比香港政府統計的25萬餘高一倍有多。

比較能反映最近疫情的是七日滾動平均確診數。在最新的三月十日圖表中,居前列的都屬亞太地區,南韓(5,191.07)、香港(4,257)、新西蘭(3,319.66)、新加坡(3,036.87)等。

在顯示每百萬人口死亡數的圖表中,若看累計數據,巴西(3,057.94)、美國(2,900.03)、英國(2,386.41)遙遙領先。可是看七日滾動平均死亡人數(每百萬人數計算),把日子撥到最近的三月十日,香港就「一枝獨秀」了。

事物都是利弊並存的,香港是世界最長夀的地區,與日本不相伯仲,可是人口更稠密。香港長夀者多,每天的病歿者都不乏百歲老人,常有一百一十多歲的。

Omicron 先在南非發現,再蔓延到西歐美加,再向東歐擴散,然後到亞太地區肆虐開來。《自然》科學雜誌一月底時引述英國一位衛生數據分析師說,從未見過這麼迅速的傳染,感染人數一兩天就成倍增長;除非你「非常、非常早」就採取封鎖措施,否則措手無策;你看清楚才動手就遲了。

亞太各地儘管都早就實施了比歐美嚴格的防疫措施,而且有 Omicron 在歐美橫行的殷鑑在前,各地又有過「沙士」的教訓,可是都先後失守了。

香港第五波疫情有從高峰下降的跡象,但不算顯著。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日前說,香港的第五波疫情看來三月四日已觸頂,並預測會在四月底回落到一千宗以下,到五月中再下跌到一百宗以下。

從全球看來,Omicron 的高峰在美國回落較明顯,但在歐洲的回落得參差,比如德國就似在高峰上徘徊。在亞太,南韓看來還未到頂。中國內地又掀起一些漣漪。

是否還會有波折,真不敢說。Omicron 之後就不會有新的變種? 會怎麼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