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逆風而行,制勝惟爭

逆風而行,制勝惟爭 。
一年多之前,紐約等地疫情下地獄之門大開的世紀末景象,在香港覺得不可思議。如今,這些竟在香江之濱一幕一幕重演了。一時人心惶惶。

客觀而言,地小人稠、居住環境惡劣的香港是傳染性瘟疫最容易攻陷的堡壘。新冠病毒人侵後,香港曾經全城惶恐,後來一輪又一輪強硬措施落實,航船好像渡過了險灘,駛進平波靜水了,取得相對於歐美極為可觀的成績。

可是成績背後隱埋着巨大的短板。一對比內地各省市,就優劣分明了。Omicron 未出現之前,去年十一月,我計算過,若按人口比例計算,香港疫情比湖北嚴峻不少。如今,湖北累計 63 808 例確診,香港則為 118 420,差不多是湖北的一倍,而香港人口只約為湖北的八分之一。

或者應該拿香港與武漢比較,武漢人口 1 108萬,略多於香港的 750萬。武漢累計有 50 412人確診,不及香港一半,3 869 人死亡,病死率高達7.6%;而香港至今只死了 1 168人,病死率只有 0.98%,低很多。兩地面對的新冠病毒其實分屬不同的病毒株,目前在香港肆虐的 Omicron 毒性大降,但傳染性大增。抗疫的條件也非常不同,今天的疫苗、檢測工具兩年前都不存在,醫療物資也有天壤之別。

昨天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聽」到,香港的死亡率接近美國,可能進佔世界第一位。這讓人大吃一驚。我粗略心算一下:美國的疫情死亡心數已接近一百萬,香港人口約略為美國的五十分之一;香港怎可能死了二萬幾人?

後來上網搜尋一下才弄明白,這是有人故意找個特殊角度作出的奇特比較。

據雅虎新聞說:「彭博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計算發現,過去10天,香港平均每百萬人中有8人死亡,居發達經濟體首位。雖然大多數主要西方國家已經過了最新一波疫情的高峰期,並沒有報告大量死亡病例,但香港目前的死亡率即將超過美國在一月份前後那波omicron疫情最嚴重時期的每百萬人中有9人死亡。」

比較的不是總體死亡率,而是Omicron 傳播高峰期的死亡率。這樣的比較其實沒什麼意義。

看看美國的新冠疫情死亡統計圖可知,美國兩年多來出現過五次大小的死亡波峰,最嚴重的發生在去年一月,最嚴重時一星期死2.34萬人。經過此前的四波死亡,到 Omicron 出現,美國早已「淘汰」了幾十萬老弱病殘者。歐洲各國同樣進行了慘烈殘酷的「汰弱留強」。香港則到 Omicron 爆發,才以「原生態」迎來第一波死亡襲擊。

美國彭博社常常有非常清奇的新聞角度,有時不惜自己動手製造新聞。

去年七月,彭博發布過一個自己編製的「全球抗疫排行榜」,排名第一的竟然是美國,中國排名第八。  

這排名確有其根據,關鍵是對不同因素、數據的取舍。它竟然把疫情中最關鍵的確診病例、死亡人數等都不計算,而把開放出入境、放寬防疫管理等視為最重要的正面因素。你遏制了病毒擴散拿不到分,「躺平」反獲高分。於是美國就首屈一指了。

不管怎樣,香港正面對空前的考驗,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都得面對,都在逆風而行。逆風前行,制勝惟爭 ── 不抗不爭就只有倒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