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了?
皇都戲院一九九七年初就結業,樓上有一千多座位的戲院後來被改造為「桌球城」,下面的商場繼續經營。我常常在外面走過,上一回走到裡面去,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對裡面沒有多少具體記憶,模糊的印象是,過道昏暗,開門的商鋪不多,多屬夕陽行業,如修理電器、售賣錄映帶……的,商場之上有一家頗有規模的老人院。其中的空氣中糅雜着一股特殊味道,更讓人感覺整個由戲院、商場、住宅構成的綜合建築在不斷老化、衰頹。
戲院忽然「即日放映」,是因為這裡搞了一個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懷舊展覽,利用商場內的空置店鋪陳設出戲院一九五二年以來,從璇宮戲院開始的歷史,為計劃二零二六年落成的新皇都地產項目造勢。
展覽的其實不僅是璇宮、皇都的歷史。
香港開埠之初,英國人以中環為中心建立維多利亞城,東邊地界到興發街西面即如今維園邊陲。隨着香港人口增多,「城外」的北角發展起來,聚居者以福建人為主。早期開發商有東南亞福建巨富郭春秧,春秧街因此而來。那時的北角應為「小福建」。
戰後,內地爆發國共內戰,香港人口激增,南來的包括大量上海人才和資金。郭春秧一九四九年去世後,其後人大舉引進上海模式,在北角開設麗池夜總會、月園遊樂場等,都由上海人打理,試圖在香港複製另一個能吸引東南亞等地富人的紙醉金迷中心。北角一時上海人雲集,除了上海式夜總會,還有上海式理髮店、裁縫店、食肆等,「小上海」之名隨而打響。皇都戲院之前身璇宮戲院就是這時的產物。展覽的回顧從「小上海」說起。
創辦璇宮的是俄裔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他立意很高。在硬件上,他建成一座現代主義的劇院,標誌是上蓋外露的桁架,讓本來用於橋梁承重的建築構件成為獨樹一幟的標誌。在經營上,他邀請國際級的古典音樂家、現代歌舞藝團到來演出,使璇宮成為當時香港唯一的高檔藝術表演平台。已故本港著名女高音費明儀後來指出: 「歐德禮通過不斷請來國際級演奏家擴充了香港的文化藝術視野,培養了一批聽眾,因此沒有璇宮,就沒有一九六二年的大會堂。」
對香港藝壇這樣的耕耘,是超前的; 超前,也就曲高和寡。璇宮因而只經營了五年,一九五七年底就結業,過兩年易身為皇都戲院。這時,香港電影在艱難經營中開始逐步轉型,孕育着後來大放異彩的本土特色港產片,使後來放映了大量港產經典電影的皇都創造出新的輝煌。
皇都商場內的展覽頗花了一些心思,例如進場時,觀眾要到「售票處」劃位,拿到一張用紅鉛筆劃上座號的入場票。票價列明: 超等 叁元伍角,廳座 叁元,後座 貳元四角,前座 壹元伍角。這據說是璇宮開業首日之票價。這在當時應是很高的票價。展出的歐德禮辦公桌上有一張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影印本《大公報》,上面是中國民間藝術團在璇宮演出的報道,演出者有京劇名角譚富英、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等。
買下皇都的發展商「新世界」要把皇都戲院部分活化,打出的口號是 Culture for Tomorrow。香港不斷蛻變,北角亦一樣。如今的北角有什麼特色? 一時說不出來,北角的文化特色自然也說不出。加上「未來」這定語,就更讓人捉摸不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