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新疆降雨增,盛世溫暖期

中國年等雨量線
全球暖化,連小學生都知道。據說,這是人為的,而暖化對世界不利。「解鈴還需繫鈴人」,解決辦法好像只有減排。平均氣溫一年高過一年,着實讓人焦灼。

凡事禍福相生。地球暖化是不是只有禍、沒有福?

朋友傳來一篇文章說「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向北飄移」,這標題有點難懂,說的其實是等降雨量線在向西北方向移動。

中國地理上西北高、東南低,由高到低如三級台階。高低之間有一條虛擬的「胡煥庸線」,從東北的黑河至西的騰沖,線之東南佔全國四成的土地,集聚了全國 93.77% 的人口和 95.70% 的 GDP;西北則人口稀疏而貧脊。

這條線與降雨量線大致重合。以提出大歷史觀著稱的黃仁宇則以 400毫米(15英寸)等降雨量線定為中國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氣候是宜耕還是宜牧,取決於氣候,主要是雨量。

以新疆為主的西北地區乾旱,多沙漠,人盡皆知。可是那裡並非「有史以來」就是這樣的,否則不會有高昌、樓蘭等繁榮古國。新疆至少有部分地區曾經林木豐美。

等降雨量線──主要是 400毫米等降雨量線──因而被視為「生命線」。長城的走向相當程度上與這條線重合並非偶然。這條線的移動,影響重大。

上述文章列舉了不少西北降雨量增加的變化:新疆兩大盆地(塔里木、柴達木)已經連續三年有降雨;新疆植被以一年150公里的速度推進;內蒙古植被今年推進40公里;黑龍江林區始出現

黃土高原一條村退耕前 (上 )與還林後(下)的對比
大量闊葉樹木;黃河河套三年的植被恢復量等於過去20年的總和,而且發現了蘭花,代表土壤的含水開始穩定;「大樹之下無芳草」,而河套地區的樹下長出灌木和草,顯示雨量足夠;甘肅的植被也開始恢復了。


文章還提到,大西洋的水汽已經吹過了俄羅斯分隔歐亞的烏拉爾山胍,來自東歐的一年生闊葉草進入到了新西伯利亞地區。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曾有研究發現,一九六一年至二零一零年近半世紀之間,全國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線有向西和向南移動的明顯趨勢。

西北地區的自然風貌近年有了頗大變化。這一方面是氣候變化使然,另一方面是人為的,是近年退耕還林等環境保護的政策推動下,人民大眾共同長期奮鬥,改變了山川地貌。YouTube 有套紀錄片很值得推薦,是美籍華裔導演劉登立(John Liu)受世界銀行所託,花了十多年拍成的,名為 Hope in a Changing Climate (《氣候改變的希望》),紀錄了黃土高原一條鄉村退耕還林、保護水土帶來的改變。難得的是,這經驗還在埃塞俄比亞開花結果。

暖化有利於植物生長,這樣的變化會更多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溫暖期代表着盛世,大唐盛世就出現在一個長五六百年的溫暖期的高峰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