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生存的本能,人出生不久,只要生理能力具備了,就努力學習說話,而且學得很快,幾歲就能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可是話會說不等於話說得好,只要留意聽聽別人說話,特別是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就知道。其中一個毛病是有不少贅言冗詞。
贅言冗詞在書面語和口語都存在。宋程頤說:「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乃無用之贅言也。」主要指書面文字。無須說還不免要說的,委婉點說是「贅言」,大白話就是「廢話」。
在口語上,這常常是不自覺地說出的。說者無意,聽者不特別注意,可能也不覺得存在。說話,達意而已,知道意思就可以;除非在特別重要的場合,口語上譴詞用字多一點少一點,意思差不多。至於這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公眾人物的說話。
有一位年輕專業人土,在友儕間以口齒伶俐見稱,公開說話口若懸河。有一回,有電台記者以電話訪問他,事關他的專業,他自然對答如流。可是他後來從電台聽到錄音,就汗顏了,發覺自己說話有不少沙石,就是有不少不自覺的贅詞。
任何語言都有「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的用語,粵語中就不少,也叫「口頭禪」,如咁呢、即係、呢個、係咪吖(?)、你知喇之類。粵語有豐富的單字、雙字語氣詞,用得好,說話生色、生猛;用得濫則累贅、拖沓。
港人粵語贅詞與時俱進,我發覺年輕一輩很愛無厘頭地說「其實」,二字常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句子開頭。注意:是句子開頭,而不是在句子中間作語氣轉折用。一次看到一位電視台記者作現場直播,一分多鐘裡「其實、其實」此落彼起。方才看政府的防疫記者會直播,第一位記者短短的提問就說了三個無謂的「其實」。平日交談中,常聽到年輕人在句子完了加上「係囉」、「係喇」,像自我肯定「講得啱!」。是不是自信不足的表現?
公眾人物愛說的贅詞是「XX 的情況」,在說完某種情況之後再加上「的情況」,如說「介紹防疫工作『的情況』」。說「介紹防疫工作」不就可以嗎?
二零一五年,台灣「中時新聞網」有一個台灣網友最困擾的十大冗詞贅字報道:
一、「其實」。
二、「然後」。
三、「對」。(相當於粵語是「係囉」、「係喇」。)
四、「進行一個XX的動作」。例如餐廳服員愛說:「現在幫您進行一個清理桌面的動作囉!」
五、「XX的部分」。例如:「這邊先為您上一個飲料的部分喔。」
六、「所謂的」。例如「所謂的馬總統」。
七、「一種XX的概念」。有台灣網民舉例:「基本上這是所謂的文青進行一個發廢文動作的概念。」
八、「基本上」。可能從英文濫用的 basically 而來。
九、「老實說」。濫用之下,讓人懷疑哪句話不是「老實說」的?
十、「我這邊」。
贅言冗語的生成有內因。在文字上,可能對用語簡潔的要求不高,又偏愛以複雜句式以示高深;在說話上,可能張嘴比用腦快,沒有三思而言。
也有外因,就是受外語影響。日語有「打工敬語」,以「拉長句」表示恭敬。台灣的餐廳服務員可能有意模仿。港人在英語影響下愛把動詞化為名詞,再用「進行」、「作出」去修飾,囉哩囉嗦。這早為余光中詬病。「XX的情況」是新的贅言潮語。
英語也存在贅語,修辭學上叫 tautology,pleonasm,一般稱為 filler words,用來充填的無意義字詞。美國總統奧巴馬二零零九年上台後,希拉莉辭去參議員職位當上國務卿。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的女兒 Caroline Kennedy 有意競逐希拉莉在紐約州的議席遺缺,但很快就觸礁了。原因是在一次專訪中顯得欠了父親的口才,40分鐘內一共說了約二百次 you know(你知喇)。後來在另一次訪問中,兩分半鐘說了也重複 you know不下三十次。
在傳媒的劣評下,她以「私人理由」放棄了競逐,但獲奧巴馬委任為駐日大使,不知道是不是論功行賞,反正她滿口贅言在日本沒有大問題。
我曾經參加一個演講會的活動,其中一項內容是安排專人去計算每位演講者的贅言。這很有用,有機會,不妨給自己算一算。生活已夠繁忙,語言能簡約點,多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