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墓的象牙杯,高42厘米。 |
一九七六年發現的婦好墓是殷墟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根據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眾多妻子之一,曾多次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戰功,深得武丁寵愛和臣民敬仰。
河南簡稱「豫」,從字的構成就知道此地與象有關。不過從河南以至華北現代的氣候、生態,很難想像當地三四千年前以野象眾多見稱。
「豫」字,一般認為是「形聲字,從象,予聲」。彭林卻從古文字考證出,「豫」字中的「予」由「邑」訛變而來,「予」與「邑」極似,訛變「斑斑可尋」;即是「『豫』原本是象、邑二字合成文,意思是大象之邑,是象的家鄉。」婦好墓三只完整的象牙杯是為很好的證物。
甲骨文,以手牽象的「爲」字, |
甲骨文專家羅振玉早就發現甲骨中有「隻象」的記載,「隻」字似一手抓住一只隹(短尾的鳥),意思是「獲得」:「隻象」就是抓到一只象。他並從甲骨文的「爲」字推斷,商人已把象馴化以勞動。甲骨文的「爲」字是以「手」牽「象」而成。《細說漢字》說:「『爲』本為『役象以勞』……本義是『作』、『幹』等……如『事在人為』、『敢作敢為』。」
中國北方發掘過大量古象遺骸、化石,如殷墟發現過兩座象坑,從甘肅、西川到京津都發現過古象化石。約屬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過象牙梳。不難想像,先秦時代的華北、江南非常適合象群生活。如今,野象只存在於熱帶地區。
華北的野象為何消失了?彭林分析,一是地殼運動;二是氣侯變遷;三是人為驅趕;四是人類獵殺;五是人類大規模開發自然山林。
他引述已故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指出,自五千年前到三千一百年前的近二千年間,是中國的溫和氣候年代,年平均氣溫比現時高約二攝氏度,正月份的平均氣溫更高三到五度。注意:那時完全沒有現代工業帶來的污染。
環境保謢很時髦,生態變化很古老,一直在變,古今一貫,氣溫有冷暖循環,人類是隨着地球氣溫出現最適宜人類生存的相對穩定狀態而繁衍、發展起來。從地球發展史來看,造成變化的成因主要來自大自然,難以抗拒。當前,氣侯依然在變,從百餘年的尺度來看,在趨暖。其中有多少是人為的?有多少是天然的?研究似乎集中於人為破壞方面。不過從較大的時間尺度去看,氣侯比以前寒冷了,而這顯然不是人力所能影響。
怎麼辦?有為,有不為。有利子孫的為之,不利生態的不為。不必高調說要救救地球,保護家園,救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