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從婦好墓的象牙杯看氣侯變化

婦好墓的象牙杯,高42厘米。
河南南陽有個著名的殷商婦好墓,以出土商代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豐富而完整見稱。近日重讀清華大學教授彭林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中〈婦好墓象牙杯與先秦生態環境〉一講,發覺過去被這座殷商墓主人婦好的傳奇色彩和耀眼的青銅器、玉器吸引了,而忽略了1928件出土文物中,還有三只象牙杯。

一九七六年發現的婦好墓是殷墟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根據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眾多妻子之一,曾多次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戰功,深得武丁寵愛和臣民敬仰。

河南簡稱「豫」,從字的構成就知道此地與象有關。不過從河南以至華北現代的氣候、生態,很難想像當地三四千年前以野象眾多見稱。

「豫」字,一般認為是「形聲字,從象,予聲」。彭林卻從古文字考證出,「豫」字中的「予」由「邑」訛變而來,「予」與「邑」極似,訛變「斑斑可尋」;即是「『豫』原本是象、邑二字合成文,意思是大象之邑,是象的家鄉。」婦好墓三只完整的象牙杯是為很好的證物。

甲骨文,以手牽象的「爲」字,

甲骨文專家羅振玉早就發現甲骨中有「隻象」的記載,「隻」字似一手抓住一只隹(短尾的鳥),意思是「獲得」:「隻象」就是抓到一只象。他並從甲骨文的「爲」字推斷,商人已把象馴化以勞動。甲骨文的「爲」字是以「手」牽「象」而成。《細說漢字》說:「『爲』本為『役象以勞』……本義是『作』、『幹』等……如『事在人為』、『敢作敢為』。」

中國北方發掘過大量古象遺骸、化石,如殷墟發現過兩座象坑,從甘肅、西川到京津都發現過古象化石。約屬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過象牙梳。不難想像,先秦時代的華北、江南非常適合象群生活。如今,野象只存在於熱帶地區。

華北的野象為何消失了?彭林分析,一是地殼運動;二是氣侯變遷;三是人為驅趕;四是人類獵殺;五是人類大規模開發自然山林。

他引述已故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指出,自五千年前到三千一百年前的近二千年間,是中國的溫和氣候年代,年平均氣溫比現時高約二攝氏度,正月份的平均氣溫更高三到五度。注意:那時完全沒有現代工業帶來的污染。

環境保謢很時髦,生態變化很古老,一直在變,古今一貫,氣溫有冷暖循環,人類是隨着地球氣溫出現最適宜人類生存的相對穩定狀態而繁衍、發展起來。從地球發展史來看,造成變化的成因主要來自大自然,難以抗拒。當前,氣侯依然在變,從百餘年的尺度來看,在趨暖。其中有多少是人為的?有多少是天然的?研究似乎集中於人為破壞方面。不過從較大的時間尺度去看,氣侯比以前寒冷了,而這顯然不是人力所能影響。

怎麼辦?有為,有不為。有利子孫的為之,不利生態的不為。不必高調說要救救地球,保護家園,救救自己吧。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美國:從反壟斷到追求壟斷

哥倫比亞大學法律教授 Tim Wu 八月四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評論指出,美國科技巨頭(Big Tech)越做越大主要靠兩個手法:一是通過併購消滅構成威脅的新創企業,二是以本傷人,在市場上賤價傾銷,把財政力量有所不如的對手壓垮,然後吞併。

美國國會反壟斷小組委員會聽證會公開的文件,包括那些科技巨頭老闆的電郵,揭示了他們無視反壟斷法紀的齷齪所為。


文章說,美國歷史上叱吒一時的大企業有兩種,一正一邪。正的靠生產和管理技術創新而崛起,例如福特汽車;邪的是前者的「分身」(its evil doppelgänger),靠在商場上陰險操作搞垮對手而「成功」。


Tim Wu 認為臉書(fb)最臭名昭著。其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札克伯格(Zuckerberg)自二零零八年以來的電郵顯示,他面對一批新創企業對臉書「非常令人煩惱」的威脅( “very disruptive” threats),要麼設法吞併,要麼「克隆」對手的特色,最後逼使對手投降。


他二零一二年在電郵中警示「Instagram 會傷害我們」,接着就把它吞併,消除了在照片和短視頻分享上受到的威脅。


亞馬遜是另一個例子。為了打垮紙尿片對手Quidsi,亞馬遜一個月裡狂擲二億美元作「虧本大傾銷」,Quidsi 一下子就垮了,被吞併掉。


這其實就是洛克菲勒當年把美孚石油(或稱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最大規模跨國公司的手法。洛克菲勒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有句名言:「(對手)要麼加入我們,要麼毀滅。」美國因此產生了反壟斷的《謝爾曼法》(Sherman Act),美孚據此在一九一一年被美國最高法院下令分拆。


時移世易,美國聯邦政府不再正視類似反競爭的吞併,自二零一零年以來,對五百多家新創企業被吞併熟視無睹。特朗普更變本加厲,從自由經濟掩飾下的巧取豪奪變為明火執仗的攔途刦搶。


美國政府過去主要從美國市場結構、市場份額來反壟斷。現在,美國司法部門更傾向從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大背景來評估反壟斷,以維護美國利益;也越來越重視從經濟效率角度來考量,認為壟斷在一定程度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是效率高低的證明。


波音一九九六年併購世界航空製造業排行第三、世界最大軍用飛機製造商麥道之後,資產總額達五百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軍用飛機製造企業,佔美國市場幾乎100%、佔全球民用飛機市場65%,但併購獲得批准。


世紀初,美國最大家電企業惠而浦以17億美元併購第三大家電企業美泰克,在美國白色家電市場將佔有70%份額,壟斷毫無疑問。但美國司法部認為美國家電市場不僅限於國內,而是全球,合併有助提高企業效率,提高美國企業在全球家電市場的競爭力,所以批准了併購。


可見,反壟斷的概念在美國已大不一樣。從 TikTok 等中企近來受到美國的瘋狂打壓更可見,美國在國際競爭中不但不反壟斷,而且追求更大的壟斷 ── 全球壟斷。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美國新常態:反壟斷成明日黃花

近日,圍繞着 TikTok 和 WeChat 在美國商業前景的訊息變幻莫測,可能一覺醒來會發覺局面一新了。譬如,眼看總統特朗普要 WeChat 下架的行政命令勢在必行,美國加州一聯邦法官昨天裁斷以上行政命令有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不可執行。相隔半個地球以外的很多人今天醒來才知道,形勢倏忽之間逆轉了。這是美國華人 ── WeChat 在美國的主要用戶 ── 訴諸法律的結果,堪稱是他們「一次來之不易的歷史性勝利」。

不過,這充其量不過是一次階段性的小勝,美國朝野針對「出海」中企的打壓大戰才剛剛拉開序幕,後面會有更多難以估量的攻擊。這是中美雙方力量消長大格局使然,也是美國本身資本主義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目前階段下的新態勢。


這涉及反壟斷。


中國有句成語叫「欺行霸市」,意思是欺壓同行、稱霸市場,是法理不彰之地地踎惡霸黑勢力以野蠻手段壟斷市場利益的所為。白宮從對中興、華為「拉閘放狗」,到如今對 TikTok 「予取予攜」,手段變本加厲,比欺行霸市有過之而無不及,什麼法律都不顧了。


資本主義提倡自由競爭,相信市場能以最有利於公眾利益的方式解決資源、價格等問題。可是這與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相矛盾,誰不知道獨市生意最賺錢?資本會自然而然地尋求壟斷以攫取最大利潤。世界經濟在十九世紀末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的禍害使各國嚴厲立法,禁止市場壟斷和貿易限制。當一家公司的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時,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就會干預。


美國資本主義領先全球,一八九零年推出了世界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Sherman Act),被稱為世界各國反壟斷法之母。美國也在反壟斷上為各國提供了不少先例。例如創建於一八七七年、曾長期壟斷美國電話市場的AT&T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美國政府的強制干預下,從一九八四年開始一用重組,分拆為七家公司。


反壟斷,除了用減法(分拆),還可以用「反加法」,即阻止巨型企業通過收購具有潛在競爭力的新創企業來實現行內壟斷。巨型企業是行內的巨無霸,但高處不勝寒,日夜擔心有新銳挑戰自己的地位,於是會利用資本、市場、人脈等優勢,強行吞掉可能有威脅的對手。這看似是市場特別是股市上的正常操作,其實無異於欺行霸市,有大量見不得光的東西,因此受到嚴格監管。


今年七八月之間,美國國會的反壟斷小組委員會舉行聽證會,邀請了亞瑪遜、蘋果、臉書、谷歌等的老闆到來質詢。這些巨無霸是當前世界發展最迅猛的數字經濟領域的代表,都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都有過或正在進行着針對競爭對手的併購。


《紐約時報》八月四日就此發表了哥倫比亞大學法律教授 Tim Wu 一篇評論, 指出這聽證會無異於一場日本歌舞伎(Kabuki theater)表演,不過是程式化的走過場;通過收購消烕對手或許有利可圖,可是違反反壟斷的《謝爾曼法》;「除非我們重新確立這法律事實,否則科技巨頭(Big Tech)將繼續以齷齪手段通贏下去」。


眼前的事實是:美國已不再忌諱壟斷,甚至不再忌諱欺行霸市,特朗普已一再就此現身說法。這是當前中美競爭下的新常態。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長夀鋼琴家魯賓斯坦的秘密

以長夀見稱的魯賓斯坦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彭華茂在「一席」演講「老年心理」,談到二十世紀最偉大鋼琴家魯賓斯坦晚年的一個「秘密」。

魯賓斯坦以長夀著稱,這既指他的天年,也指他的演奏生涯。他一九八二年去世,差不多活到 96 歲。他五歲就登台演出,直至一九七六年以89之齡,在倫敦舉行告別演奏會,演奏生涯長達84年。人們說音樂家多長夀,都會以他作例子。


他在漫長的演奏生涯中,以音樂涉獵寬廣著稱。一九六一年十月到十二月,他在紐約舉辦了十場獨奏會,彈奏了從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等 70位作曲家的 89 首作品,無一重複,鮮有鋼琴家能望其項背。


彭華茂談到,有人問魯賓斯坦,那麼大年紀還能公開演奏,有什麼奧秘?魯賓斯坦說,首先他只選擇少數幾個曲目來彈奏,然後反複地練習這幾個曲目;為了應對手指靈活性下降,當快板到來之前,他會先慢下來,這樣,快板只要彈得相對快就可以了。


這涉及三個概念,一是選擇(Selection,只選若干曲目),二是優化(Optimization,集中精力練好),三是補償(Compensation,適當的樂曲處理)。這就是德國心理學家Baltes夫婦研究老年心理中建立的「成功的老齡化」 SOC 模型理論。中文有翻譯為「選擇、補償最優化理論模型」。


這理論從人的畢生發展角度出發,用變化與可塑性兩個概念,將成功的老齡化定義為良好的心理適應過程;認為人在衰老過程中會經歷各種資源的喪失,如體力下降、有病,但也會有新機遇,如教育。因此,成功的老齡化就是通過選擇、補償、最優化把積極因素最大化,同時把消極的因素最小化。


個人資源的限制或喪失下,選擇是必要的,可能是放棄原來的目標,可能是追求新目標;可能是通過考察當前狀況、預見未來變化而主動作出,也可能是突然生變下被動進行。


用替代方法或手段來達到目標就是補償。可能是調動自己的能動性去做到,也可以借助技術和他人的幫助。


優化過程存在於選擇和補償的過程中,以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使補償的過程盡量完美、順利,使個人在自己所選擇的領域中對內外部資源的分配達到更高的水平。


人的一生其實都在資源與目標的角力中掙扎,在不同年齡階段都要努力把有限的資源(金錢、時間、精力等)得到最大利用,以達到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從這角度去看,SOC 模型適用於不同年齡段的人。在生命的每一時期,資源都是有限的、稀缺的,人不可能得到所有盡展所長的機會。


能如魯賓斯坦當然最好 ── 曾經滄海之後,他的每一滴水都有着大海的味道。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大媽心理,大媽審美

兩位法女子(左一,右一)與上海大媽們
兩位法國女士(左一,右一)與上海公園的大媽
 「大媽」是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的無數新事物之一,如今是中國老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彭華茂上月在演講媒體「一席」演講,講題是「老年心理」,就講到大媽心理。

如何介定大媽不容易。以年齡劃分,太簡單,無法突顯大媽的特點。典型的大媽很有活力,老年群體中體衰氣弱的不在其列。百度百科的「大媽」詞條說:「大媽通常是一個快樂的群體,比如在廣場上跳舞的老年婦女,稱為廣場舞大媽。」大媽不僅有活力,而且快樂。


整體來說,還有財力。中國大媽二零一三年瘋狂搶購黃金,被《華爾街日報》稱為「影響全球黃金市場的一支生力軍」,並以 dama 名之,使「大媽」一名登上了世界投資市場。


是時,國際黃金價格從二零一二年七月的 1774 美元一盎士急劇下滑,二零一三年六月跌到 1206 低位。大媽在五一黃金周前後大舉入市掃貨,從中原一直掃到香港,掃到港澳一些金鋪因缺貨而不能正常營業。這一年,「大媽」成為內地年度熱詞。


搶購黃金並非常態,大媽更主要的常態是愛穿紅着綠的另類審美。「老年心理」演講因而講到「大媽審美」。這是不是年齡特點?彭華茂說,她以為自己年紀大了也愛大紅大綠,可事實是仍然偏愛黑白藍灰。她指出,這其實是代際特點。


內地大媽這一代人的青春期,正值中國物質匱乏,思想封閉,年輕時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穿得好、穿得漂亮,更談不上在打扮上張揚個性。今天,從社會到個人都富裕起來了,大媽們進入第三齡,都卸下了養兒育女重擔,享受普遍有豐足退休金的生活,大可以彌補青春期的遺憾。於是,從大小城市的廣場街角到旅遊名勝的打卡位置,到處是大媽們紅橙黃綠青藍紫的身影。


你大可以對她們的審美觀不以為然,卻是不妨包容理解。有報道說,有人不僅理解,而且迷上了。那是兩位法國土生土長的女子,她們對以「上海阿姨」為代表的中國大媽大為敬佩,為的是法國的年長女性通常孑然獨處,不會在外面結伙聊天,對於時尚的態度比較保守,不愛標奇立異,都穿深色衣服,配飾也很固定。


讓她們感到驚奇的「上海阿姨」卻是想穿什麼穿什麼,不怕花花綠綠的顏色、不同的圖案花紋撞在一起,「有一種獨特的力量和自由」。她們中一位是學習藝術史,眼光是不是夠品味?


審美這東西很主觀,但也也一定受客觀影響。大媽們年輕時在美的涉獵上難免受限制,眼睛對美的盛宴,可能主要來自舞台。個人穿戴最美的印象,是舞台上的化妝、服裝、色彩。一旦可以自由追求,台上台下分不清並不出奇了。


中國大媽的生活態度無疑是積極的,優於同齡男性。據國家統計局二零一七年數字,二零一五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4歲,比二零一零年的74.83歲提高1.51歲;男性為73.64歲,提高1.26歲;女性為79.43歲,高2.06歲。女性預期夀命長於男性,增長速度也明顯快於男性。


從大媽的表現看來,提速會繼續加快。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生活繁忙,語言累贅

說話是生存的本能,人出生不久,只要生理能力具備了,就努力學習說話,而且學得很快,幾歲就能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可是會說不等於話說得好,只要留意聽聽別人說話,特別是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就知道。其中一個毛病是有不少贅言冗詞。

贅言冗詞在書面語和口語都存在。宋程頤說:「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乃無用之贅言也。」主要指書面文字。無須說還不免要說的,委婉點說是「贅言」,大白話就是「廢話」。


在口語上,這常常是不自覺地說出的。說者無意,聽者不特別注意,可能也不覺得存在。說話,達意而已,知道意思就可以;除非在特別重要的場合,口語上譴詞用字多一點少一點,意思差不多。至於這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公眾人物的說話。


有一位年輕專業人土,在友儕間以口齒伶俐見稱,公開說話口若懸河。有一回,有電台記者以電話訪問他,事關他的專業,他自然對答如流。可是他後來從電台聽到錄音,就汗顏了,發覺自己說話有不少沙石,就是有不少不自覺的贅詞。


任何語言都有「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的用語,粵語中就不少,也叫「口頭禪」,如咁呢、即係、呢個、係咪吖(?)、你知喇之類。粵語有豐富的單字、雙字語氣詞,用得好,說話生色、生猛;用得濫則累贅、拖沓。


港人粵語贅詞與時俱進,我發覺年輕一輩很愛無厘頭地說「其實」,二字常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句子開頭。注意:是句子開頭,而不是在句子中間作語氣轉折用。一次看到一位電視台記者作現場直播,一分多鐘裡「其實、其實」此落彼起。方才看政府的防疫記者會直播,第一位記者短短的提問就說了三個無謂的「其實」。平日交談中,常聽到年輕人在句子完了加上「係囉」、「係喇」,像自我肯定「講得啱!」。是不是自信不足的表現?


公眾人物愛說的贅詞是「XX 的情況」,在說完某種情況之後再加上「的情況」,如說「介紹防疫工作『的情況』」。說「介紹防疫工作」不就可以嗎?


二零一五年,台灣「中時新聞網」有一個台灣網友最困擾的十大冗詞贅字報道:

一、「其實」。

二、「然後」。

三、「對」。(相當於粵語是「係囉」、「係喇」。)

四、「進行一個XX的動作」。例如餐廳服員愛說:「現在幫您進行一個清理桌面的動作囉!」

五、「XX的部分」。例如:「這邊先為您上一個飲料的部分喔。」

六、「所謂的」。例如「所謂的馬總統」。

七、「一種XX的概念」。有台灣網民舉例:「基本上這是所謂的文青進行一個發廢文動作的概念。」

八、「基本上」。可能從英文濫用的 basically 而來。

九、「老實說」。濫用之下,讓人懷疑哪句話不是「老實說」的?

十、「我這邊」。


贅言冗語的生成有內因。在文字上,可能對用語簡潔的要求不高,又偏愛以複雜句式以示高深;在說話上,可能張嘴比用腦快,沒有三思而言。


也有外因,就是受外語影響。日語有「打工敬語」,以「拉長句」表示恭敬。台灣的餐廳服務員可能有意模仿。港人在英語影響下愛把動詞化為名詞,再用「進行」、「作出」去修飾,囉哩囉嗦。這早為余光中詬病。「XX的情況」是新的贅言潮語。


英語也存在贅語,修辭學上叫 tautology,pleonasm,一般稱為 filler words,用來充填的無意義字詞。美國總統奧巴馬二零零九年上台後,希拉莉辭去參議員職位當上國務卿。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的女兒 Caroline Kennedy 有意競逐希拉莉在紐約州的議席遺缺,但很快就觸礁了。原因是在一次專訪中顯得欠了父親的口才,40分鐘內一共說了約二百次 you know(你知喇)。後來在另一次訪問中,兩分半鐘說了也重複 you know不下三十次。


在傳媒的劣評下,她以「私人理由」放棄了競逐,但獲奧巴馬委任為駐日大使,不知道是不是論功行賞,反正她滿口贅言在日本沒有大問題。


我曾經參加一個演講會的活動,其中一項內容是安排專人去計算每位演講者的贅言。這很有用,有機會,不妨給自己算一算。生活已夠繁忙,語言能簡約點,多好。

**
台灣生活中的冗詞贅字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ryz7ze5lM&feature=youtu.be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豬命貴?豬命賤?

愛豬?愛雞?
到離家不遠的北角春秧街街市一轉,竟然頗有新鮮感。自第三波疫情遽然爆發,某些街市成為重災區之後,就沒到這方來了,算來快兩個月。所謂新鮮感,是見到四五家新店開張了,清一色都以凍肉零售為主,豬肉、禽肉最多。另一邊廂,一家裝修大約半年、有意讓生意更上層樓的粥品店關門了。

疫情之下,飲食業最受打擊,所有食肆都只能免力支撐,惟望能苟延殘喘到疫情過去。上述粥店相信還受到食材價格上升的打擊。


疫情開始時,上海的傳染病專家張文宏提倡要吃好早餐,小孩更要吃牛奶雞蛋,增加營養,不要吃粥。在北方和江南,早餐多吃粥,即稀飯,佐以鹹菜,營養較低。這引起一波爭議。


粵人的早餐也愛「食粥」,除明火白粥外,粥的品種非常多,「生滾粥」就更講究,沒有「食粥」營養不夠的問題。即使白粥,講究的會有白果、腐竹,甚至瑤柱。其他粥品的用料主要是肉類,豬牛雞魚肉玩出無盡花樣,一般以豬肉(包括豬雜)為主。粵人講究食材新鮮,而新鮮豬牛肉價格年來飆升,目前新鮮瘦(豬)肉每斤過百元,牛肉更近二百元,對於面對普羅大眾的粥品店,這無疑百上加斤。忍痛「止蝕離場」,不令人意外。


凍肉店逆勢開張迎客,大概是「危中有機」思維的產物。新鮮豬牛肉昂貴得令人咋舌之下,大 眾慣於新鮮滋味的味蕾不能不向各種冰鮮肉類屈服。事實上,很多豬肉檔都以凍肉充鮮肉,問一問價錢就心裹有數。


禽鳥價格近年也在接連的禽流感打擊下價格飛升。搜尋一下自己的味覺記憶,新鮮雞鴨鵝的味道是哪年哪月的殘留?日前,吃到新鮮的本港出產嘉美雞,鮮雞的滋味竟然讓人有曾幾何時的感慨。以前吃必新鮮雞,三十幾元一只芝麻雞隨便享用;如今通常只能吃冰鮮雞了,能不令人有「人間何世」之歎?即使是二三百元一只的嘉美雞,亦只是農場雞,與農家的走地雞、登山雞相比,味道不同一個檔次。


豬肉價格則受非洲豬瘟打擊,這豬瘟像新冠病毒一樣,是世界疫情。疫情波及中國這個生豬存欄量佔全球逾半的國家,疫情迅速惡化。豬瘟豬傳豬,除了要隔離,還要撲殺,全球生豬存欄量因而減少近四分之一,中國更達三分之一。豬價應聲下跌後,脫弦上升成倍。中國的凍豬肉進口激增近50%,導致世界食品價格受波及,但世界供應根本解決不中國的龐大需求。


去年,內地大量豬農損失慘重之下,不少豬農見雞價大升轉而養雞鴨。據今年年初調研,「豬轉禽」而能賺錢的僅有10%。雞價難免也波動。


「豬命貴」還能到幾時?據農業農村部監測,七月份全國生豬存欄比六月增長4.8%,已連續增長六個月。據內地「新牧網」今天報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大養豬企業已發布的在建或將建的養豬項目規模將達20億頭,而中國豬肉消費僅6.5億頭,未來生豬行業可能出現產能過剩。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日前預測,相信到明年中期以後,豬肉價格會逐步恢復正常。正常是指

14、15元一公斤。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也預測生豬產能將過剩。「早已有圈內養豬大戶預測,到二零二二年,國內肉價將跌到十元(一公斤)。我更悲觀,屆時肉價跌到四、五元都是完全可能的。」


到那一天,凍肉店可能要遭殃了。做生意真不易。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戴口罩:疫情中的外部性

「三個和尚沒水喝」,制度的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y),或外部效應、外溢效應,是個重要的經濟學理論,但這不僅是經濟現象,亦可以以之觀察、解釋疫情。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Alan S. Blinder 不久前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就用外部性理論分析要不要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問題。


在經濟學上,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第三者的影響,有利第三者的為正外部性,不利的為負外部性。


升降機門打開,走進一位秀色可餐的靚女,賞心悅目,對升降機中其他人來說就提供了正外部性;可是她塗的香水引起一位鼻敏感者不適,那就是負外部性了。


在經濟上,外部性可以給第三者帶來巨大收益,例如農民種上油菜花,讓養蜂人收穫蜂密,蜜蜂又進而傳播花粉造益果農;但外部性也可以造成嚴重破壞,大量環境破壞就是這樣形成的。相同的是,負外部效應的「始作俑者」看似不必負上責任,而提供正外部效應者沒有因此得到什麼好處。


Blinder 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就產生了巨大的外部性。


譬如佩戴口罩,要花錢買,戴起來不舒服,戴上了可能顯得異相;雖然有研究認為戴口罩的經濟成本很小,而對健康好處很大;但亦有科學家說,口罩的自我保護作用其實不大,對別人的好處更大一些。「所以戴口罩的正外部性是巨大的。」保持社交距離也差不多。


但 Blinder 指出,在沉迷於自由市場的社會中,人們衡量利害得失之下,提供無償正外部性的活動會供給不足。「基礎經濟學告訴我們,自私自利的個體決策者不會願意戴口罩」;「自由市場中的個人決策將導致社交距離的縮短」。


關鍵其實是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如果把個人利益、自由無限放大,就如英文中的我(I)永遠得大寫,那就難以調和了。


也並非毫無辦法的。外部效應一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調節,而要由政府負起責任,標準做法是徵稅或補貼,例如以徵收排污稅來治理環境污染。對於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Blinder 認為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強制執行。


至於聲稱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都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Blinder 說,紅燈和限速也「侵犯個人自由」,但可以拯救生命;佩戴口罩亦一樣,反對戴口罩其實是在殺人。


香港正在推行新冠病毒免費檢測運動,口號是「普及檢測,為已為人」。檢測的直接作用是保障個人健康,是「為己」;而外部性是「為人」,最終亦「為己」,是為正外部性。若有人預先高價購入「來路」檢測劑,就可能蒙受損失了,是為負外部性。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月沉香海:黎明前美景

曙色未明,月沉香海
今天起得很早,4:54 am 就讓鬧鐘鬧醒,為的是想看看月亮西沉下的維港景色。

在我印象中,月亮在初升和將沉之時最美,而滿圓的月亮初升在傍晚,將沉於黎明之時。維港兩岸,不少地方可以觀賞到這樣的美景。在我家,看玉兔西沉較好,那就只能早起了。


幾年前一個中秋節之後,曾拍過月沉維港的美景,也是清晨五六點之間拍攝的。之後曾在月圓後的早晨看能否再捕捉到同樣的鏡頭,可是一直沒有機會。這得天色配合,雲量太多就只能再尋好夢去。本來,一年有十二三個月圓之夜,若能堅持,機會是不少的。見不到,不能怪天,只能怪自己。


月以在夜空中明亮耀眼最為人喜愛,以月上中天時最明亮,銀白色的月光可以在地面留下動人光影,「月移花影動」、「 疑是地上霜」正其時。昨晚臨睡前,南窗前地板上的銀光提醒我月又圓了,到陽台一看,果然農曆十四的月亮高懸如鏡,夜空中不見片雲。


繁星遍地,明月當空
維港天亮前可有月沉西海的佳景?上天文台網站一查,日出時間是 6:06 am,月落是 5:54 am,西面月一落,東面日就出。

早上起來到陽台一看,月亮已快落到港島的天際線上,靠近灣仔中環廣場有四節彩燈的塔尖了。這時的月亮收斂了銀光,而呈金黃色,比「月兒像檸檬」的顏色更豐厚些。這與大氣的厚度和空氣質素都有關係。

近日,香港受大陸氣流影響,能見度較低。這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折射出艷紅的殘陽,和金黃的月亮。上網一看,天文台過去 24 小時的能見度都在七千米上下浮動,最低只有五千米。中環的在十千米左右。西灣河那邊稍好一些,今晨五點達到 20 千米。我家的情況大概處於這三點之間。



清晨的燈影因而不夠晶瑩透亮。距離日出還有一小時,曙色未明,天空漆黑一片。所有廣告彩燈都熄滅了,維港璀璨的夜景洗盡鉛華,安靜寧謐。躲在黑暗中的大廈都只餘下點點白熾燈光。這一來,拍出照片來,色彩與光影難免欠理想。

月亮已貼近天際線,偏離了獨佔穹蒼、孤高清絕的優越位置。這時最耀眼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繞着維港、夜燈明亮的東區走廊,公路似大寫的「人」字,金光燦燦。頂端一筆正好指向金黃的月亮。


半個月亮下沉到大廈背後了,天色還如墨海,山脊線都看不清。明天,月落時間會延遲一個多小時,如果天色好,微明曙色中,月亮會高掛在普藍色的天幕上,地上的山巒、大廈會露出身影,照片的色彩與內容都會更豐富。


行文至此,雷雨交加,明天清晨的天色會那麼理想嗎?再下一個滿月,將是中秋了。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全球疫情:歐洲反撲,南美洶湧

世衛的最新全球疫情圖

昨晚看到檸檬色的月亮從東邊山頭剪影上升起,月亮接近滿圓,想起快陰曆十五了,一個月後就是中秋。當前是慶祝秋收的時節,香港已遠離農耕,一樣有商業化的熱鬧中秋節。可是在疫情陰影下,氣氛難免受影響,反而多了疫情會不會在冬季流感季節出現第四波反彈的擔憂。海內外的專家已紛紛發預警了。一看歐洲各國的疫情圖表,又看看全球疫情狀況,更是駭然。

歐洲的意、西、法、德、英等國家曾先後有過大規模爆發,一度是疫情「震央」。各國最初都漫不經心,後來才痛定思痛,紛紛採取嚴厲措施防疫;付出很大代價後,都總算把疫情曲線壓平下來了。可是社會在經濟和文化傳統壓力下,團結抗疫的意志並不堅強,政府的決策與執行能力也薄弱。各國疫情曲線都正掉頭上升,疫情又在歐洲大陸擴散起來。

歐洲的總體情況是:本來是震央的幾個大國都有不同程度的死灰復燃;更嚴重的是醫療資源相對落後的「二三線」國家,疫情反撲兇猛,第二波更甚於第一波。

譬如希臘、波蘭、保加利亞、荷蘭、捷克等國,無論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每日確診數統計圖,還是歐洲防疫中心的14 天每十萬人口平均呈報病例曲線圖,都看到非常明顯的後浪驅前浪圖象,形勢嚇人。

希臘的每日確診病例統計

歐洲防疫中心在八月二十六日的報告中指出,歐盟/歐洲經濟區(EEA)加英國共34個國家的十萬人口14天平均呈報病例曲線已連續 38 天上升,個別國家已連升 49 天。

第二波兇猛反撲也出現在亞洲,日本與韓國最突出。香港不過是這洶湧浪潮中的一個小浪。

最波濤翻滾的是南半球國家。在確診數排行榜上,前十位國家中南半球國家已佔四席,巴西、南非、阿根廷,如果算上已一腳踩過赤度的哥倫比亞,就佔上一半了。南半球人口其實只佔全球 11%。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疫情通報,截至八月三十日止一星期內的全球病例比上周增加 1%,死亡人數增加 3%。新增病例近半來自美洲,而南北美洲人口只有約十億。美洲的累計死亡人數更佔了全球的 55%。佔比最大的是美國,確診數字已突破六百萬,佔了全球四分之一,而美國人口只佔世界的 4%。說美洲是當前的疫情震央,毫不為過。

如果病毒繼續肆虐南半球,到北半球再進入冬季,病毒捲土重來就是大率事件,更何況北半球本身的疫情根本就沒有消除?

本港傳染病學專家袁國勇已警告,香港秋冬會有第四波疫情,疫情可能再持續半年至一年。他並指出,這波疫情的病毒基因排序顯示,病毒是從東南亞國家輸入的。

到了冬季,會不會出現更大的病毒自南向北回歸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