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街集市 |
到墟市販賣的,當初都是生產者,販賣的是自己的產品,農產品、畜牧產品、手工業產品等,是生活需要的東西,也是今天各種墟市或集市中最吸引人的東西。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內商品供應充足,品質優良,但千篇一律,「如無雷同,實屬巧合」。人手生產、製作的,難免有參差,卻可能因此獨一無二,而且有手澤的人氣。人們對這種親切感的渴求,隐然存在而未必自知。
香港仍有不少以墟為名的地方,如大埔墟、聯和墟、花墟、 雀仔墟、玉器墟等,不過大多「虛」有其名,都「進化」了。或由露天變為半露天,以至全部進入室內;或是參與者大部分不是生產者,而是二手三手商販。不過都是小商販,只經營一個小小的攤檔或店鋪,有別於大型商場、超級市場。商販一多,自然形成熱鬧氣氛,熙熙攘攘。人是群居動物,有天然的扎堆習性,喜歡往人多地方鑽。墟都是虛名了,實際還存在,就是到處都有的街市。從墟市到街市,不過一字之易。
香港政府多年來興建了不少室內街市,還安裝了冷氣,可是至今能成功把人流吸引進去的不多,大多生意冷清。人們多愛到外面沿街自然形成的街市去買肉買菜,可能是對舊日墟市的心理依戀所致。
香港還有其他形式的墟,如攤販市場、跳蚤市場,還有藝墟。攤販市場是固定的,攤檔都是規格統一的設置,有日市,有夜市,有專做街坊生意的,有專做遊客生意的,赤柱、旺角、油麻地、北角、灣仔、佐敦、錦田……各區都有,有不同特色。藝墟和跳蚤市場,有的只在特定時間如周末開設,有的已搬到活化了的歷史建築物裡去扎堆,如石硤尾舊工廠大廈的賽馬會藝術中心、中環半山舊警察宿舍的元創方等,還有在一些工廠大廈裡自然形成。
太平山街集市的揮春檔 |
我日前去參與的太平山街集市,有點另類,是自發形成的,沒有任何資助和認可。與官方打過交道的都知道,你只要向任何部門申請許可,就立即受到諸多法律、條例的限制。當官的也難做,不敢擅自網開一面。主催者只在後巷的路面鋪上塑膠草皮地氈,供參與者席地開攤。他們都是兩家主催者店鋪老板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呼朋喚類之下,二三十個攤位竟供不應求。參與者絕大部分屬業餘尋趣,不乏專業人士,甚至有當「官」的。
我寫揮春的桌子擺在見山書店門前,旁邊有兩位年輕人擺了桌子,買的是手沖咖啡和用具,以「無事生啡」為名經營。喝手沖咖啡正日漸形成風氣,但市場不易打開。於是兩人只能以此作兼職,身穿白袍給趁墟者服務,當然不是免費的,但我連日都享受到上乘的藍山咖啡,是以揮春易物得來的。
還有音樂欣賞,有年輕人在彈唱流行曲。他們主動要求來演唱,說是在外面當街演唱常遭驅趕,到這裡演唱則無此憂。
當地街坊看來都對集市合作。據聞,樓上樓下的多認識,鄰里關係不錯,平日泊車的把車暫時移走,也沒有人有其他投訴。有警察走過,也不干涉。
一位朋友說,太平山街是她的「故鄉」,自小在那裡住過二十幾年,當年附近一帶是貧民區;如今,每兩三年回去走走,發覺「升呢」(升級)了,充滿小資情調,很有味道。
我也在附近住過幾年,常從鴨巴甸街轉入必列啫士街,再經太平山街、水坑口往下走。近年也發覺這一帶轉變很大。開了見山書店,是最近才知道的,還未好好到裡面翻翻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