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書法與中樂,通與不通

上海民族樂團「墨戲」音樂會上的古箏獨奏
書法與音樂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但要兩者融合得好,並不容易。不少人有這方面嘗試,而據網上所見,還未發現很好的結合形式。

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演出「墨戲」音樂會,是中樂與書法結合的新嘗試。饒有興致地細讀了報道,才知道主要從作曲切入,有別於其他現場書寫與現場演奏的硬結合。至於是否真能讓觀眾欣賞到中國書法之美,是另一回事。樂團邀請不同作曲家選取書法名家、名作、典故為題材創作,例如據王羲之《蘭亭集序》寫出的《無形之劍》,據顏真卿《祭侄文稿》寫成的《望岳》,從書法技巧「飛白」創作的《俠心飛白》等。

這可說較高層次的的結合,重於意象、內涵。這是上海民族樂團「國樂中的詩書畫」系列的第三場音樂會,前兩場名為「空山」、「月影」。相對之下,其他書法與音樂的結合,都把兩者同場並舉,舞台上有人大筆揮毫,有人演奏音樂。如果專注於書法欣賞,音樂是配樂;如果專注於音樂欣賞,書寫就是佈景。

書法與音樂──尤其是中國音樂──的確很相通,兩者都講求線性變化,書法的濃與淡、粗與細、枯與潤、暢與滯、行與頓、連與斷、輕與重變化,幾乎完全可以轉換到音樂上去,只是把墨線化作旋律線,化作樂音。中國音樂重旋律線條,重樂音的細膩修飾,閉上眼睛細心聆聽,可以見到墨韻流動的畫面,古琴音樂可能最善於這樣的營造。

可是兩者又有不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樂音隨生隨滅;書法則是空間的藝術,墨韻隨筆留存,書寫過程是次要的,而且缺乏可資表演的元素,強把它「提升」為表演藝術,就有點為難、造作。

但在漢字文化圈各地都有不少人在作書法表演的嘗試,有在畫室,有在街頭,有在舞台。因為要表演,而與觀眾有一定距離,字就要足夠大,要有動作,要有道具裝置等。這樣,配上有點相應氣氛的音樂是所謂「書法音樂會」。在網上可見到不少這樣的錄像,表演到維也納去,很大陣仗,加上中國民族服裝秀,有大歌星、名司儀助陣。台下自然多老外,但其中有幾人真的懂中國書法和音樂?那位「書法家」表演的是草書,很投入,有人留言「這書法家只會(以)草書糊弄人」。那些字,中國人都難看到懂,外國人就更不在話下了。這樣的嘗試,似乎還沒有見到多成功的。

中國不同藝術之相通,其實何止於書法和音樂。張旭因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書道,吳道子請裴將軍舞劍以助氣揮筆,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等等,都顯示中國藝術游心於天地間。其中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是園林。中國園林引人入勝,奧妙在於除了園林之勝,有詩詞,有書法,而詩詞本來又相連於樂。能在優美的園林中欣賞音樂最好不過,器樂、評彈、戲曲都可以。

中秋之夜,與朋友到一個遊艇會有「樂韻書法」之聚,彈彈音樂,寫寫書法,很愜意,儘管兩者如何更好結合,仍是個未解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