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濃咖啡小杯 |
杯碟的瓷質很純淨,沒有半點瑕疵。只嫌稍厚,不似中國瓷器輕巧。自從中國瓷品的製作秘密外流到歐洲、日本等地,瓷器已非中國「獨門之秘」。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外國瓷器有後來居上之勢,有不少著名的品牌。早些年,就讀到評論說,在很多人追求的白瓷上,中國已不如外國。
陶都是褐色的,發展到瓷,顏色多彩起來。瓷器的進化是一個求白的過程。早期的瓷都帶青色,或帶黃,帶灰,總之是無法純白。所謂「非黑即白」是很籠統的說法,黑和白本身都有不同層次,有種種的黑,種種的白。瓷器偏於某種顏色,是瓷土中某種金屬成分造成,追求純淨的白,要把原料提純,涉及各種技術提升。
據馬未都說,中國在北齊的時候就出現白瓷杯,但釉厚的地方還閃現着青色的光芒,「非常漂亮,非常現代」。白瓷是中國能成為世界瓷器霸主的基本原因,後來各種瓷器品種的出現,都與白瓷有關。
自從馬可孛羅把元朝一件瓷器帶回到歐洲,西方便對不知為何物的瓷器着迷。馬可孛羅注意到「元人尚白」,新年宴會時,元人「每逢這一天,大汗和他的臣民都身穿白衣,只要情況許可,男女皆無例外。按照他們的觀念,白色的衣服是吉利和善良的象微。...彼此送贈白色的東西。」
景德鎮仍待描彩上釉的瓷器素胎 |
德瓦爾爬梳了大量文史典籍與檔案資料,讓人知道西方怎麼破解此前四百年無法知道的「白金」(瓷器)燒製配方。其中一個關鍵人物是法國耶穌會神父殷弘緒 (Pere c'Ecntrecolles)。
法國有《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 中國回憶錄》一書, 透露了法國傳教士當時在中國關注的是什麼。殷弘緒在景德鎮逗留了七年,他在書中有兩封信是關於景德鎮的:景德鎮瓷器生產製作的詳細報道(1712年9月1日於饒州);詳述景德鎮燒製瓷器的方法(1722年1月25日於景德鎮)。另一封信也有趣:中國人發明的種痘方法、「益壽術」及中藥(1726年5月11日於北京)。
有此一說:「在中國瓷業史上,殷弘緒被視為間諜不受待見,在歐洲瓷器史上,他卻是一頁傳奇。」不妨以此與特朗普關於中國「盗竊」美國商業機密的指責相對照。
再說文首提及的兩只小咖啡杯。我在包裝盒上發現,原來 Made in Chi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