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拜將台》 |
韓信少時父母雙亡,日子艱難,常到淮水邊釣魚,釣不到魚就挨餓。水邊有不少漂母 (漂洗絲絮的老大娘) 幹活,其中一位常分飯給韓信吃,一連接濟幾十日。韓信感激之餘對大娘說:「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卻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 (給你吃的),豈望報乎!」韓信後來扶助劉邦,功勳卓著,獲封齊王、楚王;回鄉時,以千两黃金答謝漂母。
那段日子,韓信也曾得到當亭長的朋友關顧,予以食住,可是受不了朋友老婆的白眼,只好離開。又在街頭受到大漢的袴下之辱。可是韓信都挺過去了。他最後得以封王,離不開當年得到的關顧。他懷着感恩之心,對漂母固然報以千金,對亭長朋友亦賜百錢,連那侮辱他的漢子也獲他招入軍中當個頭目,以謝他的激勵。
不過,韓信能夠建功立業,主要是靠本事,用兵可以多多益善,連楚霸王項羽也是他的手下敗將。
項羽也有大才,既殘暴又多情。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是他的最大污點,以致宋人張耒說劉邦「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而項羽則「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但他英雄末路時的多情亦得中國人傳唱不絕,《霸王別姬》是各地舞台的保留劇目。近人沈達夫有詩云:「燭影闌珊劍影寒,拔山容易別姬難。此間自是英雄處,莫作項王氣短看。」說不能視之為英雄氣短。項羽末路到了烏江邊,見到漢軍追兵有故人,竟自刎以首級相贈,是為「途窮一夜無遺恨,挈首殷勤予故人」,英雄之多情若此。
中國人愛同情失敗的英雄,是以至今讓韓信與項羽叱吒於詩歌中、舞台上,為他們的失敗惋惜。杜牧有「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之名句,假設項羽若肯渡河去見江東父老,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一天。香港年前有新編粵劇《拜將台》,也是對韓信從拜將封侯後竟被騙問斬,大表同情。
歷史的「假如」只存在於後人的愐懷當中,在已發生的史實中容不得「假如」。後人對韓項兩人的失敗有大量回顧縷析,總的說來,是認為兩人都失諸缺乏對大局的審時度勢,更沒有因之剩勢而起的決斷,以致錯失崛起的良機。兩人用兵都能力高超,但在政治上,都缺少高屋建瓴的卓識和氣魄,與劉邦的權謀鬥爭,有時甚至顯得婆媽寡斷了。
兩人的仁厚與感恩之心,高強的軍事與領導才能,都可貴。因為有本事,才不致於老是靠別人的關顧過活,並終於有出頭之日。只是,還得有政治上的卓越遠見,才不會憑本事攀上巔峰之後卻崩落下來,功敗垂成。
總理李克強宣布有利香港的「債券通」年底試行,有說道,這是對香港的「關顧」。受人關顧既可喜亦可悲,由此想到韓信一飯之恩的故事,想到項羽與烏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