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音機有嘯音效應,就是聲音擴大之後若回輸到擴音系統去,會形成聲音不斷擴大的遁環,最終成為高頻的尖嘯,令耳朵無法忍受。把咪高峰對着喇叭,接收喇叭的聲音,就會立即出現難聽的嘯音。
現代傳媒正在形成這樣的嘯音。傳媒相當於擴音系統,聲音是公眾的聲音,在互聯網興起後,fb 等等所謂網民輿論與積極行動的公眾組識壟斷了發聲,而務必爭奪眼球的傳媒不假思索就把這些聲音擴大,進而激起更大回響,回響又反輸到傳媒去,結果就是可怕的嘯音。
於是,你無法避免地受到嘯音式報道的持續轟炸。一些人因而憤然反抗,拒絕接受嘯音報道。
《紐約時報》的科技問題專欄作家 Farhad Manjoo 日前發表了 Ignored Trump News for a Week. Here’s What I Learned.(不看特朗普新聞一星期的感悟) 一文,就是對這種嘯音現象的反抗。
特朗普視傳媒為「公敵」,他卻是美國傳媒的寵兒,在各種傳媒中無處不在,以至 Twitter 與 fb 的貼文九成與他有關。Farhad Manjoo 日常會在網上大量瀏覽,他在一個星期裡力圖找個沒有特朗普的空間躲避,可是徒然。你要娛樂一下嗎,看看金球獎什麼的,藝人影星卻爭相以特朗普作話題。他要給老婆買點什麼生日禮物,亞馬遜給他一個建議:特朗普廁紙。
他把特朗普詡為史上最有名人物。美國有個機構專門調查名人的受關注度,並以美元評定各人的廣告價值,特朗普高踞首位是誰都可以預料的,想不到的是,他的價值竟然高過隨後一千名世界各地名人的總和。
作者介紹了微軟研究人員 Duncan Watts 二零零六年關於社交媒體的一項研究:「社會訊息」(social signals) 會造成不平等。他們用音樂下載網站做試驗,一半人登入時只看到樂曲名字、樂隊名字,另一半人還會看到一個「社會訊息」──其他人下載各樂曲的次數。結果是,「社會訊息」讓受歡迎的樂曲更受歡迎,受冷落的更受冷落。
作者發覺,在那一星期中,世界其實發生了很多值得受關注的事件:ISIS 從伊拉克和敘利亞撤退,巴西瀕於動盪邊沿,南極一條巨大冰脊快斷裂,澳洲之外可能有一個大陸板塊在升起。這些報道出現在報章上,可是越來越多人不看報了。
我也不看了,自退休至今堅持了一年多。我知道這樣做會有損失,但也省了努力撥除「社會訊息」干擾的氣力,不用受到新聞嘯音的折磨,讓心情平靜得多。得益的是,看到一個更大、更精采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