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死生亦大矣,如何是輕重?

人長大了,遲早要面對生死問題,起碼會接觸到喪禮,形形色色的。初則送走長輩,接着也向不幸的同齡人告別,等等。「死生亦大矣」,可是中國人往往對死重於生。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外國也會在「送死(者)」上隆而重之,風光大葬的死者生時未必可以享受到死後的尊榮。

多年前出席了一位富豪的花甲「慶生」盛宴後,第二天又參加了一位朋友的喪禮,兩相對比,卻是「慶生」盛於「送死」。首要當然是財富使然,其次也是對生死的重視不同之故。我對那位富豪朋友之隆重其事搞慶生宴本來不解,後來在喪禮上聽到大家的動情的追悼說話,才猜想到慶生的朋友其實是希望有機會親自聽到一般到人天相隔時才由親友作出的頌揚。朋友後來表示,這確乎是他的心意。

不過,那怕喪禮隆重有嘉,重點放在死者的「往生」,死者亦未必會得到頌揚。

中國有久遠的禮教傳統,自文、武、周、孔諸聖即制禮作樂,籍有所載。據胡適考證,孔子為春秋宋國後裔,先輩專責於祭典、葬禮之職。有關儀禮代有所定,有所失亦有所添。加上不同地方風俗習慣、家族傳統和民間信仰,喪葬儀禮繁複得難以想像。我近日從親友口中知道,當年外公在鄉下去世,母親懷着身孕從外回去奔喪,到了家門,竟要在雨中艱難地跪着去到靈前拜祭。

給父親寫的輓聯
顯然,那怕傳統有多久遠,也得與時俱進。不改進不行,現代人對很多古來的事物已不理解,譬如對殮、葬、殯是什麼也未必知道。據說《說文解字》:「殮,收也;葬,藏也。」喪禮中的殮、葬也就是收藏的意思。據台灣信願法師的《生命的終極關懷》,親人既亡,無可挽回,只好對其遺體妥善收藏,以盡人子的最後心意。在程序上,必須先殮然後葬。從大殮到下葬,是從有形到無形的轉變,對親人而言,這轉變往往難以承受,所以在殮葬之間,安排一段含有緩衝作用的殯。殯實際上是體會人情有此需要而作出的安排,以便於作心理調適。日子之長短,過去從天子到庶人有不同規定。

到了現今社會,特別是在大城市,事務繁忙,居家狹窄,依古例在家長時間停厝等等已完全無法執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必然的。在香港,有些儀禮甚至會讓人排拒,簡化的改革已在悄然進行。

香港的喪禮大致可分為中西兩種,中的或佛或道,西的或天主教或基督教,也有伊斯蘭教的,還有無宗教信仰的追悼會。儀禮都按有關生死的信仰而安排,繁複各有不同。我無宗教信仰,父親的喪禮按照他的意願依基督教儀式舉行。

就我所見所知,不同儀式在繁簡、鬧靜、言情說理、生死孰重、氣氛營造、着裝等各方面各有側重。似乎,趨向是化繁為簡,捨鬧取靜,重情感輕形式,多清新少污染,尊敬先人亦厚愛後生,寄情於儀式亦鼓勵宣示感情。

在交親的喪禮上,有關於父親生平的簡介,有家人分享回憶,有孫兒曾孫合唱,有二胡獨奏,有印上文字照片的場刊,都安靜地洋溢着感情。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放下繽紛歸寂靜,花留子實葉留根

昨天到鑽石山為父親處理後事,在火葬場外的蓮花池拍了這張照片,並配上了一首七言絕句:
水天如渾葉如雲,
世界澄空了無塵。
放下繽紛歸寂靜,
花留子實葉留根。

蓮花池在建築物頂層的陽台上,四周是若干小禮堂,周圍的外牆都線條簡潔,清一色都是清水混凝土,呈青灰色,除了牆上一些攀援植物,看不到任何不必要的裝飾。蓮花池的睡蓮不多,還有一些水草。薄雲滿天,天光散射,平靜的水面更顯得澄明一片。從小禮堂出來,上空灑下如粉的雨點,仿佛嫌水面太單調了,給添上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同心圓,一個一個擴散,一個一個消失。

一看就感覺到了,這是日本著名建師安藤忠雄風格的設計,追求簡樸自然。這樣的風格,用來設計這個由火化場、骨灰龕安置所、撒骨灰的紀念公園組的綜合建築群,最恰當了。早就知道這裡有個在香港內外都贏得獎項的建築設計,昨天帶着複雜的心情來到,儘管沒有好好走走,感受仍然深刻。

不管你是在怎樣的經歷下來這樣的地方,都會受到兩方面的牽扯,感情方面的,理性方面的。人不能無情,這是人非常可貴的地方。人不是惟一有感情的動物,很多動物都有親情。拜網上資訊發達所賜,常常可以看到動物這方面短片,讓人大開眼界。原來動物一樣會在同伴失去生命,表現出難以捨割的哀傷和眷戀,它們的真情流露常催人淚下。人若無情,豈不比諸不如?

然而人亦具理性,這也是人非常可貴的地方。現代社會可以說建基於人類理性,西方文明尤其是彰顯理性,理性主義被視為科學文明的基礎。

很早就記下了這句話:理性是一柄雙刃刀。不記得是誰說的,那時也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就因此知道人得有理性,然而不可過頭了。最近又知道有所謂「超級理性」,那當然更不可取,這意味着對感性對感情的冷酷排拒了。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要得到心靈平衡,得安靜下來。一個能讓人平靜、安寧,默默正面自己和自然的環境,這時特別重要。《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不能在鑽石山上的清境久留,有點遺憾。後來吃過午飯,走到鑽石山另一個寧靜所在去──志蓮淨苑。太陽高高掛起了,淨苑內人影寂寂,清風蕩蕩,空闊淨潔中,一片虛閑。雖然仍聞車聲隐隐,腳步已不期然緩下來了。心,也何妨放下。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一朝芬芳盡 化作春風飛



白菊浴晨曦
清寒澟亦奇
一朝芬芳盡
化作春風飛

(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晨陽台即景)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Hea 之我見

近日不斷見到、聽到一個粵字粵音:hea。在粵語地區,誰都知道 hea 的意思,可是寫不出來,於是只好用拼音,而不同地方對 hea 的理解有出入,有的偏古,有的偏今。香港是 hea 最流行的地方,特首選戰中就不斷出現 hea;選舉昨天一有結果,手機就接連傳來「一年 hea 足 365 日」的調侃語。

一搜尋,原來「百度」、「維基」等都有 hea 的詞條,對 hea 的理解大體差不多,但也有異。據一說,hea 流行源起於香港地區,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流行,又說 hea 源自英語的 hang around,「意指『遊蕩』,也就是『漫無目的地消耗時間』,『懶散』,『無所事事』的意思」(百度)。另有說 hea 是香港流行用語,使用者多為青少年 (維基)。還有說 hea 可能源於客家或潮州音 (維基)。

這些解釋大抵都是因為 hea 近年在香港流行並衍生新義之下的產物。如今在香港,hea 用得很廣泛,主要是指無所事事地打發時間,例如說「去邊度 hea?」;也指做事敷衍了事,例如說「hea 做」。這都已成為香港流行語,最初流行於青少年,到近年已泛用於社會。

Hea 其實是粵語的古語,至於是源自中原還是百越就難以稽考了,原來的意思是「翻開找尋」,用手或用工具如筷子去翻尋都叫 hea。以前在飯桌上,長輩常叫子弟「唔准 hea 餸」,即要有 table manner (飯桌禮儀),不可用筷子翻開餸菜翻尋自己愛吃的。但由此而說 hea 接近「探索」、「發現」之義而演變出新語境,就想當然了,「出街 hea 下」不見得那麼積極。在職場、工作上 hea 更無積極可言。一個新變化是,hea 從動詞擴大到形容詞,如說「你個人好 hea」(你做事/做人太懶散、不認真)。

我也聽過有人這樣去形容某人。日前見到一位曾為這位先生做「槍手」的朋友,從他口中得來的印象,是這位先生有點 hea。朋友給他當「槍手」多年而素未謀面,每次收到「柯打」就揮筆,常寫演講詞。他奇怪的是,都不會得到什麼內容上的指示,即使是什麼經濟高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也一樣。更奇怪的是,這位先生結果都會照本宣讀,不作任何增補。對「槍手」而言,這或許有滿足感吧? 我這位朋友做事並不 hea,寫的東西都經過仔細研究,寫出來的東西被照單全收反而覺得那位先生太缺乏主見了,他位居高層,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視角,該有所增補才對。對於這位先生好 hea 的評語,朋友大有同感。

行政管理上有個著名的「彼得定律」(The Peter Principle):「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不能勝任的地位。」這是說,一個人在不斷晉升後最終會晉升到一個他力不能及的職位去。一個機構因此可能出現這樣的可怕局面:大量人員獲晉升到不能勝任的職位,尸位素餐,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其不勝任階層的員工完成。

那位先生可能就是這樣晉身高位的,最後 「hea 住做」。 無法更上一層樓,是幸?是不幸?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對諸葛亮的千古尊崇

北京一位朋友推薦我看一套紀錄片片集:中央電視台的《中國通史》。一看各集名單嚇了一跳,竟有一百集,得花多少時間去看!央視有很多非常出色的紀錄片集,從古到今,從內到外,都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完成。左宗棠「恨不十年讀書」,你面對這個知識寶庫,也該有「恨不十年」之嘆吧,但「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這一百集涵蓋了號稱「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從中華先祖一路講到帝制結束。我以桌上電腦搜尋到央視網頁觀看,不知為什麼,見到排在最前面的是〈諸葛亮治蜀〉,這該是一百集中的第三十一集。正好,斷斷續續翻看着汪榮祖的《詩情史意》一書,正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一篇。與紀錄片相對照,對諸葛亮有個更全面的認識。

在全球華人心目中,諸葛亮是人盡皆知的千古完人,文武雙全,智勇俱佳,忠義兼備,在軍事、行政、外交、經濟、技術、拓邊等方面都業績卓著,在文學、書法、繪畫、音樂上也聲名顯赫。〈諸葛亮治蜀〉還介紹了他治蜀時發展水利、生產鹽鐵的成就。古代賢人賢臣的所有美德,幾乎都集於諸葛亮一身了。

諸葛亮獲劉備託孤後,傾盡全力治理蜀漢,但四次北伐都無功而還。到十一年後,曹魏政權人口和軍隊已五倍於蜀漢,曹魏與蜀漢之間的強弱更加懸殊,諸葛亮知道長此下去,到曹魏進一步恢復國力,蜀漢更難有望重興漢室。諸葛亮力排眾議決定五度北伐之時,其實已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非虛言。於是,魏軍在五丈原只是繼續死守不戰,已讓諸葛亮一籌莫展,最後一病不起。

諸葛亮各種神機妙算的故事流傳了近二千年,膾炙人口;古今名士推崇他的詩文著述之多,汗牛充棟。似乎,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評價於今更見恰當。

紀錄片評價諸葛亮之死說:「這就是為理想而死,為信念而死,為承諾而死。」這品格「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集中體現。一是忠貞,這個忠是忠於理想,忠於事業,加以昇華就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二是智慧,這種智慧是大智慧,智慧還包括軍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評價投射了不少時代精神。

可是在盛名之下,諸葛亮未免被過度神聖化了。譬如治蜀,汪榮祖在〈出師未捷身先死〉一文中指出,蜀漢四十年間人口只增加了四萬,而征伐連年,役調頻繁。北伐「以功為守」,可是攻而無功,終至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七擒孟獲」之平南也可能神化了,據說西南少數民族也有「八擒諸葛亮」的傳說,這當然亦不可信。說諸葛亮是軍事天才,還得有所保留。魯迅就有「狀諸葛之多智近妖」之說。

如汪榮祖所說,兩篇《出師表》是否感動了阿斗劉禪未可知,但確乎感動了千秋萬世人。中國人敬仰諸葛亮,是中國愛尊崇失敗英雄的另一例子。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抗藥惡菌:很嚴重很嚴重的問題

剛收到一段短片,看後立即傳播到朋友圈子去。這是香港的抗沙士英雄袁國勇教授接受記者訪問的談話。他快 60 歲了,想在退休前為香港做「最後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他認為「很嚴重、很嚴重」抗藥性病菌對公眾安全的威脅。

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問題。由於抗生素在社會上各方面的濫用,人類培殖出了種種抗藥性病菌。香港公立醫院每年平均發現有七百人感染多種這樣的菌,並在四星期內喪生。在香港的生活緊張和居住環境擠逼的特殊環境下,香港濫用抗生素的問題相當嚴重。

香港衛生署幾個月前舉行過「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研討會,袁國勇當時指出,本港公立醫院病人身上發現的金黃葡萄球菌近五成呈抗藥性,比率是部分發達國家如美國比率的五倍。香港人感染的肺炎鏈球菌近八成有抗藥性,而美國只約為 5%。

香港問題的嚴重性是各方面造成的,衞生署兩項研究發現,有七成私家醫生有經常處方抗生素的習慣,喉嚨痛、傷風、咳嗽都會處方抗生素。市民迷信抗生素,有些會自行購買抗生素服食。其實,抗生素只能殺病菌,對病毒無效。袁國勇建議醫生應先檢查患者患病是否由細菌引起,才處方抗生素,亦即先作微生物測試、種菌。可是我懷疑這有多大的可行性,因為香港的醫生和病人治病多信奉「有殺錯無放過」。

不過,種菌可能真有發現,袁國勇在短片中說,他有不少病人死了,都在種菌後發現病菌對所有藥物都有抗藥性,結果都在無藥可治下死亡。

他面對來勢洶洶的沙士迅速抽出了冠狀病毒這元兇,但認為抗生素這場陣更難打,因為這是慢性問題,在人們警覺性不高下,措施成效不大,而阻力、壓力則更大。這使抗藥性惡菌的增長速度快過新抗生素的研製速度,意味着將來做手術越來越不安全。即使能研製出新藥,價格必定非常高昂。

抗藥性病菌已成世界性的醫療嚴重隱憂,其中最值得憂慮的可能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研究顯示,全世界一年大約有一半抗生素被濫用,而中國這一比例接近 80%。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抗生素通常不需要處方就可以輕易買到。中國衛生部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度的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生素年使用率高達 74%,而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僅為22%〜25%。

不過網上有個嚇人的數字顯然不確。這數字說中國人的抗生素人均年消費量達138克,是美國的十倍。一算,138 克是根據中國年產抗生素 21 萬噸,出口 3 萬噸,把餘下的 18 萬噸除以13 億人得出的。這就太粗疏了,因為抗生素的用途包括醫療與農牧業使用,而中國人口又可止 13 億。至於中國是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國則是不可否認的。

抗生素是人類最偉大的醫學發明之一,八十多年來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它如同一把雙刃劍,用得不當,會殺傷人類。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重新「重返亞洲」

早上打開福布斯的網頁,又重溫了一下美國國務卿泰勒森剛在北京關於中美關係的談話,感覺到美國不會徹底扭轉奧巴馬「重返亞洲」的政策,只是重點和處理手法可能不一樣了。

在福布斯網頁主頁的「今天頭條」看到六條新聞,都是關於亞太的。這有點奇怪,再一看,原來是亞洲版主頁。轉到歐洲版和美國版,發覺各自六條新聞中都有三條涉及亞太,主要和中國印度有關。福布斯剛宣布了每年的世界富豪排名榜,其中一個熱點,是產生了 56 位財富達十位數的女富豪,打破歷年紀錄,去年只得 15 人。其中 29 人來自亞洲,中國佔了21 位,多於美國的 17 人。各個版都把這新聞列上頭條。

有一條新聞只出現在亞洲版,就是蘋果突然推出三款新「挨瘋」。顯然,福布斯判斷,這些起碼749 美元一部的手機的主要市場在亞洲。

僅靠一天的六條新聞,自然難以作出準確判斷,但這應該多少反映了亞洲在全球經濟上的重要性。這重要性可以直觀地從「全球經濟重心」 (Global economic’s center of  gravity) 轉移軌跡的圖表上清楚看得出,它顯示了這個虛擬重心自戰後以來從大西洋之間不斷向亞洲移動的趨勢。

《亞洲華爾街日報》還通過 11 個圖表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這個大趨勢 (The Global Economy's Shifting Center of Gravity in 11 Charts) ,若肯花點精神細讀一下這 11 個像抽象畫一樣的圖表,應對世界的宏觀變化動向有個較清晰的概念。

特朗普從來給人口不擇言的印象,但他可以在生意、避稅得各方面做得那麼精明,不可能是蠢人,在什麼可為與什麼不可為之間應當有適當判斷。他派出新任國務卿泰勒森到中國來,全世界都觀望他會對中美關係有什麼表述,結果是,他在與外長王毅的記者會上宣布, 中美關係要建基於 non-conflict, non-confrontation, mutual respect [and] win-win co-operation 。英國《經濟周刊》立即說這是 Chinese formulation (中國用語)。多看新聞的會知道,這就是北京對中美關係一貫主張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在奧巴馬年代,也就是希拉莉掌管美國外交的年代,對中國的主張頻有牴觸,尤其是「相互尊重」之說,認為這等於承認中國的「核心利益」了。如今美國新任國務卿跑到北京來以中國用語作出這樣的宣布,不啻讓人驚奇。華盛頓馬上響起一片「大錯特錯」的罵聲。

這是否意味着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變化似乎還不好說,還得聽其言、觀其行。特朗普愛不按常規出牌,會有什麼後着誰也說不準。有一點應當知道的是,他作為商人一貫重實利,行事強調「成效導向」,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之類較次要。泰勒森的國務院人事系統還在建立當中,尚未正常運作,泰勒森在北京的放話,相信在國務院本身也有轟動效應。

美國不會輕易放棄亞洲,只是對於要怎麼重返亞洲,會有重新思考。
**
參閱:The Global Economy's Shifting Center of Gravity in 11 Charts
http://graphics.wsj.com/global-growth/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IT 在催生新語言

世界現存的數千種語言中,不斷有較少人說的弱勢語言在消亡,而強勢語言的地盤不斷擴大,英語儼然成為世界語了。這時候,竟然有新語言出現不是很奇怪麼?據 BBC 的報道,的確出現了這樣一種語言 ── 加州硅谷充斥着 IT 科技語彙的語言。其實我們都接觸到這種新語言,而且如報道所說的,會採用它的用語而不自知。

BBC 的報道由英國 33 歲的資金募集人 Brynne Kennedy 的經歷說起,她為英國一家軟件開發公司尋找風險投資基金,闖到風險投者麕集的硅谷,卻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語言不通。

她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倫敦商學院,當然精通英語,還懂漢語、法語、葡語,可就是發覺在硅谷難與當地的技術精英和獵取機會的投資者溝通。他們之間說的是英語,可是言詞間充斥着他們之間才懂的語彙,外面人對之會茫然不知所云。

這一點不難理解,社會中各個行業、階層或多或少會有只有自己成員才明白的用語,假若有意自我封閉、拒絕外人介入,甚至會故意把語言「加密」,黑社會就這樣做,有黑社會分子才明白的大量背語。如今,IT 科技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發展,催生了數不清的新語詞,有純粹技術上的,有 IT 與其他領域跨界融合形成的,有在沉迷虛擬世界交往的人群中生成的。新語言因而形成了,並因而催生了嶄新的語言學科 ── 網絡語言學(Weblinguistics 或 Netlinguistics)。

BBC 所報道的新語言則存在於硅谷的實際生活中。Brynne Kennedy 到了硅谷才發覺:「你玩那遊戲,得說他們的語言。」她立即展開學習,得到的回報是三千五百萬美元的投資。

語言是個生命體,要不斷注入增加活力的新元素,所謂活力就是適應生活發展的新的表述能力,增加新字新詞、新的表述方式。這會隨着社會的發展速度而變化。新詞往往先在某個社會範疇先產生,然後進入主流社會,為公眾接受,這可能要經歷數十年。例如英語 television (電視) 一九零六年就被字典編輯記錄下來了,但要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獲編進字典,獲得公認。

如今,大量隨着資訊科技普及而產生的新字,不幾年就堂而皇之地躋身權威字典上。這篇文章的地盤稱為 blog (網誌、博客、部落格),這個一九九九年才由 weblog 縮寫而成的新字,二零零四年就收進了字典。

飛快發展的網上世界已成為最大的新詞繁殖場,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上網人口和智能手機文本通訊人口,其中催生的新詞之多可以想見。由此溢出至主流媒體的新詞潮語,越來越多。你即使不熱衷於潮語,潮語自會向你湧來。你可以不隨波逐流,但不可以不明所以,不能讓人TMD (他媽的) 也茫然接不上話。

潮語都要經受大浪淘沙的考驗。它們是不是能夠「淘盡黃沙始到金」而豐富了語言、成為文化的一分子,要看自然淘汰。手機剛面世時稱為「大哥大」,如今誰還會以「大哥大」自我矜貴? 我相信,絕大部分由網民創作的新語新詞,都不過蕓花一現,很快就會變得老土,被人厭棄。用語貪新忘舊,是網上常態。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到深水埗吃台山特色黃鱔飯

黃鱔飯 (網上照片)
朋友邀約到深水埗吃黃鱔飯去,這是台山的特色煲仔飯,在香港有得吃,當然不容錯過。昨晚於是在一片濕潤中老遠跑到深水埗青山道去。

這是香港的老區,充滿草根氣息,觸目都是舊式樓宇、店鋪。這一帶曾經是我頻熟悉的地方,近些年到深水埗去,主要限於長沙灣道以西鴨竂街、北河街街市一帶,另一邊則少到,儘管也有朋友推薦那裡有「又平又好食」的茶樓食肆。昨晚光顧的「聚友」就是一家很平民化的食肆,標榜是農家菜,裝修簡樸得很,可說毫無心思,是「素裝」,所有牆壁除了幾部電視機就空空如也,看來是把店鋪頂手過來,因陋就簡創業的。

可是吃的有特色,單是一味黃鱔飯,在香港就難得吃到。

台山黃膳飯煲仔飯有別於一般的煲仔飯。一般的煲仔飯都用瓦罉煮飯,待飯將熟時把佐料放上飯面再煮,最後原汁、原味、原煲上桌。台山鱔飯複雜一點,黃鱔絲先用鑊炒香,再加入瓦罅煮好的飯炒製,然後把飯盛回瓦罉回爐,色香味別具一格。到台山去,到處可見黃鱔飯的招牌,在廣州也吃過非常好的。點這飯得注意:它不是一人飯量的小煲,而必是數人飯量的大煲。我們昨天一行五人,每人得報銷一大碗以上,一位「團友」愛吃飯焦,還把一底飯焦全吃了。

飯店確是台山人開的,一搭上話就知道了。我們預訂了豬肺湯,店家卻高興地推薦雞爪芋黑豆陳皮燉豬骨湯。如果了解台山菜,一聽到這湯,便知道這果然是台山菜。雞爪芋是台山的土特產,是一種根莖植物,主莖又旁生支莖,形成雞爪狀,根莖切片曬乾後,是台山鄉親的著名手信。據說雞爪芋可開胃健脾,有病治病,無病亦能增強身體抵抗力,補氣補血云。黑豆煲湯也是台山特色。經店家同意,我們改要這個湯。有無療效不知道,味道則絕佳。雞爪芋如薯類,煲湯後也可以吃。

預訂了水晶雞一只,又臨時叫了例牌的五味鵝。到台山,一定要吃鵝,當地的特式製法是炊鵝,即蒸鵝,還有五味鵝、燒鵝。以我個人的經驗,吃過的鵝以台山的炊鵝最美味,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又軟又嫩。這在香港肯定吃不到,因為香港只有冰鮮鵝,食材不夠新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昨晚吃到的五味鵝卻有遺憾,不是說不好味,而且珠玉在前也。那水晶雞也有特色,從血水、味道可知,用的是新鮮雞,不是一般酒樓的冰鮮貨,而且骨頭奇硬,是農場雞無法具備的。

又點了荷香蓮藕蒸肉丸,蓮藕剁雜和着肉泥放在鮮荷葉上蒸熟,清香鮮甜。有朋友認為蓮藕粒稍嫌大了,另一朋友則認為這正好是農家菜的特色。這有道理。農家菜之為人喜愛,主要在於講究食材新鮮,而不在製作精細。

台山菜還有一非常令人懷念的──廣海芥蘭。一問店家,卻是沒有,因為不能進口到香港,進口香港的內地蔬菜都只能來自指定的農場。這可說是「兩制」的短板,為了安全犧牲了美食。廣東有兩種有名的芥蘭,一是廣海芥蘭,二是荷塘芥蘭,都個頭特大,以爽脆甜美著稱,有「玻璃芥蘭」的稱號。這兩個地方都在珠三角之西,而香港的蔬菜進口基地集中在東莞一帶。

昨晚一頓飯,因而既讓人滿足,亦讓人遺憾。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車廂內放下背包」竟有爭議

港鐵的宣傳海報
三年前在這裡寫過一篇〈「唔該放低背囊!」〉(請放下背包!) 的文章,提倡在車廂內要為他人着想,若揹着背包,應放下來。近日在港鐵車箱內,終於見到這樣的「溫馨提示」了,可是才為此高興,又發覺有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認為這是抹黑「背囊友」,並對港鐵發起抗議。

人之為非理性動物,這可算最佳事例!

人雖為群體動物,但每個人都在心理上設有安全空間,即除了至親者,要對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以增加安全感。只是在一些特殊境況下,例如到了擠逼的車廂、升降機內,人得無奈地縮短與陌生人的距離。可是在這些地方,對他人的安全感仍必須尊重,不可無故作肢體接觸,攜帶的背包、手袋、行李等當然也盡量避免踫撞到別人。在車廂的擠逼環境下,得禮讓,這該是公民常識。誰都希望別人這樣對待自己,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本來是文明社會中誰都應該知道並遵從的守則,其實不必要由有關當局提出規勸,甚至發起宣傳運動去推行。見到地鐵「不做踫踫車」的宣傳海報,網上還有宣傳短片,為地鐵終於注意到這個問題而高興之餘,也為香港有那麼多乘客不懂得照顧他人而難為情。

據報道,港鐵是參考了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經驗,而提醒揹着較大背包的乘客「可以的話」放下背包的。我在新加坡的地鐵車廂也見過「bags down」(放下背包) 的告示,在中國國內的電視上也見到類似的公益廣告,以動畫形式對揹上大背包的乘客作出勸籲。

想不到的是,香港有所謂「網民」不但不對這些缺乏公德的行為感到慚愧,還竟然認為這是「醜化背囊客」,並上綱上線為港鐵「帶頭分化社會」。

這樣的非理性、無邏輯的思維和反應,可以視為病態。人和動物在某種緊急情況下,會大量分泌腎上腺素,使神經高度緊張,對外界刺激高度敏感。這本來是一種自衛本能,它能讓人呼吸加快,大量吸氧,加速心跳,加快血液流動,放大瞳孔,以為身體增加能量,使反應更敏捷。可是慣性地這麼反應,甚至對未必危及本身的事情也這麼反應,動不動就把自己代入到受迫害的位置,就跡近自虐了,不能不說是病態。

還好,這些人也自知理虧,發起抗議,卻是不敢呼籲參與者都揹上大包囊擠進車廂去當「踫踫車」,而是叫人拖上行李箱去抗議。當然這是別有用心的,是針對內地遊客的挑撥離間。這就不僅是病態,而是病入骨髓的惡毒了。

英國《衛報》網頁有一段名為 The internet warriors: who are the people that get so angry online? (網上戰士:那些線上滿腔怒火的人是誰?) 的短片,紀錄了歐美多名「網民」的言行,有的從裝扮上就看得出是社會的另類分子,但多數「好眉好貌」,相同的是,都活在虛擬世界社交媒體的特定群體中,都一身是刺。他們指頭飛快跳動一陣,就在網上閃現大串出位而極端、粗言穢語連篇的言詞,很能搶奪眼球。

這就是所謂「網民」。在香港,不少報章甘於受這些少數人利用,偏愛借用他們的言行來編造新聞。紙質傳媒在沒落,這是徵狀之一。
**
舊文參閱:「唔該放低背囊!」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4.html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韓信,項羽,香江

粵劇《拜將台》
人生總有跌宕,一但陷入低谷,脫困乏力,可能需要有心人伸出援手,予以關顧。這難能可貴,得感恩。韓信一飯之恩的故事,兩方面都說到了,千古傳誦。

韓信少時父母雙亡,日子艱難,常到淮水邊釣魚,釣不到魚就挨餓。水邊有不少漂母 (漂洗絲絮的老大娘) 幹活,其中一位常分飯給韓信吃,一連接濟幾十日。韓信感激之餘對大娘說:「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卻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 (給你吃的),豈望報乎!」韓信後來扶助劉邦,功勳卓著,獲封齊王、楚王;回鄉時,以千两黃金答謝漂母。

那段日子,韓信也曾得到當亭長的朋友關顧,予以食住,可是受不了朋友老婆的白眼,只好離開。又在街頭受到大漢的袴下之辱。可是韓信都挺過去了。他最後得以封王,離不開當年得到的關顧。他懷着感恩之心,對漂母固然報以千金,對亭長朋友亦賜百錢,連那侮辱他的漢子也獲他招入軍中當個頭目,以謝他的激勵。

不過,韓信能夠建功立業,主要是靠本事,用兵可以多多益善,連楚霸王項羽也是他的手下敗將。

項羽也有大才,既殘暴又多情。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是他的最大污點,以致宋人張耒說劉邦「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而項羽則「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但他英雄末路時的多情亦得中國人傳唱不絕,《霸王別姬》是各地舞台的保留劇目。近人沈達夫有詩云:「燭影闌珊劍影寒,拔山容易別姬難。此間自是英雄處,莫作項王氣短看。」說不能視之為英雄氣短。項羽末路到了烏江邊,見到漢軍追兵有故人,竟自刎以首級相贈,是為「途窮一夜無遺恨,挈首殷勤予故人」,英雄之多情若此。

中國人愛同情失敗的英雄,是以至今讓韓信與項羽叱吒於詩歌中、舞台上,為他們的失敗惋惜。杜牧有「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之名句,假設項羽若肯渡河去見江東父老,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一天。香港年前有新編粵劇《拜將台》,也是對韓信從拜將封侯後竟被騙問斬,大表同情。

歷史的「假如」只存在於後人的愐懷當中,在已發生的史實中容不得「假如」。後人對韓項兩人的失敗有大量回顧縷析,總的說來,是認為兩人都失諸缺乏對大局的審時度勢,更沒有因之剩勢而起的決斷,以致錯失崛起的良機。兩人用兵都能力高超,但在政治上,都缺少高屋建瓴的卓識和氣魄,與劉邦的權謀鬥爭,有時甚至顯得婆媽寡斷了。

兩人的仁厚與感恩之心,高強的軍事與領導才能,都可貴。因為有本事,才不致於老是靠別人的關顧過活,並終於有出頭之日。只是,還得有政治上的卓越遠見,才不會憑本事攀上巔峰之後卻崩落下來,功敗垂成。

總理李克強宣布有利香港的「債券通」年底試行,有說道,這是對香港的「關顧」。受人關顧既可喜亦可悲,由此想到韓信一飯之恩的故事,想到項羽與烏江。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樂見香港把「渠」變成「河」

翠屏河設想圖
香港二零一七年花卉展覽正在維園舉行。其中的渠務署花圃有兩塊小小的展板,介紹了要把九龍啟德明渠和敬業街明渠活化為啟德河和翠屏河的計劃,我為之高興之餘,更為近在咫尺的大坑明渠神傷。這條明渠二零一二年被覆蓋在地下,成為火龍徑。假若渠務署能早點改變對市區明渠的改造觀念,大坑明渠可能也被活化,而有一個更漂亮的名字:浣紗溪。

香港地勢多山,氣候多雨,雨落在山上,順流而下,有不少天然溪澗,附近會有早期傍水而成的村落,港九新界都一樣。地勢不同之下,新界的河道長一些,港島和九龍半島的都很短,而且流量的季節性變化很大,雨季時會洪水暴發,颱風來臨時更會釀成重大災害。香港發展起來,填海多在溪流出海的聚居點展開,溪流於是紛紛被治理成明渠或暗渠,以排污排洪。經濟繁榮了,市區的天然溪流也消失了。

早幾年,政府為了改善市區明渠,選定了十幾條分階段覆蓋,大坑明渠變為火龍徑是為其中之一。我對這「德政」不以為然,覺得這與愛護自然環境的時代潮流相悖,相比於周邊一些地方落後了。相對之下,首爾卻重現了清溪川,廣州重現了東壕涌、荔灣涌。

在香港,可幸的是九龍市區的啟德明渠、敬業街明渠,港島的香葉道明渠 (位於南港島線的黃竹坑站) 沒有覆蓋,前二者還有重建為市內「河道綠洲」的計劃。據此,相接翠屏道的敬業街明渠會搖身變成翠屏河。

打開地圖可見,香港有不少名為渠的水道,都無名。天水圍旁邊有一條長幾公里、闊約十米的河道,景色頗幽美,我翻開地圖想知道它的名字,地政總署的地圖只名之為「渠」(nullah),可見興建時就只考慮它的排水功能,為求加快排水,渠底渠岸都以混凝土拉直建成,不利游魚、水鳥、植物繁衍,景觀毫無設計,其中沒有與人為善的「親水」概念。對人的惟一考慮是安全,不准涉水,渠岸有鐵絲網嚴布,千方百計讓人無法到達水邊。

據活化啟德河與翠屏河的介紹,工程會加強防洪功能,同時改善水質、生態、景觀、公共空間,有行人橋橫跨河道,有人工浮島與人工濕地,河裡有天然石塊、仿石、魚穴。工程已展開的啟德河的水質已大為改善,河道已重現游魚,發現了七種魚,河畔發現 28 種鳥類光臨。設計據說有「親水文化」特色,可是在香港目前的文化氛圍下,所謂「親水」看來只限於眼觀,例如翠屏河河邊有玻璃圍欄,最多只讓遊人縮短與河道的距離。你別旨望可以像在清溪川、東濠涌、深圳環保公園那樣,在溪水裡濯足、撈魚。

不過,「渠」而能復活為「河」已讓人高興。黃竹坑的香葉道明渠什麼時候也能變為香葉河或香港溪?「香葉」與「明渠」相配,在名字上已足見荒謬。
**
舊文重閱:火龍徑,徹底埋沒浣紗溪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9593.html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把花卉拍出畫意來

花展的黃花風鈴木
在花展中拍了一些背景空白的花卉照片,有朋友說很有畫意,又有朋友問是怎麼拍的。在技巧上,這其實很簡單。今天的數碼相機有強大功能,誰都可以拍出可觀的照片來。香港每年的花展都成為攝影大會了,從長者都小朋友,幾乎人手一部相機,以致在場內非得慎行不可,每逢起步、轉向,都要像駕車一樣,先看看「車」旁「車」後,以免踫到別人的相機、腳架,或闖進別人的鏡頭去。

照片所謂有畫意,相信是說國畫的畫意,即拍出來的花卉像國畫的花鳥畫。花卉照片若拍出白色背景,花卉像畫在白色宣紙上,就有幾分畫意了。此外是構圖,國畫的構圖有自己的特點,着重留白,有空靈感,不會像西洋畫一樣把畫面填得滿滿的。背景空白的花卉照片若能在留白上下點功夫,畫意又多幾分。國畫的留白很講究,留白的地方看似什麼都沒有,但「空」不等於「無」而實「有」。在畫面上如何能夠「無中生有」,只能靠自己去體會,和觀摩別人的作品,不僅是攝影,還有繪畫等,甚至詩詞。作詩有所謂「功夫在詩外」,攝影何嘗不是「功夫在攝影外」?

我當初想拍這樣的照片,可是向着天空只能拍出剪影效果來,花都成了黑影,就像向着窗前的人拍照,人都一面漆黑一樣。這是背景太光亮造成的,自動採光的照相機不明白你的意圖,只計算整個畫面的光暗而定出一個平衡,於是就得到那麼個效果。

花展的紫玉蘭
幸好很多相機有補光補償功能,以補自動補光之不足或有餘。背景太光亮了,為防主體過暗,可以增加補光,加 ⅓ 級, ⅔ 級,甚至一級,或更多。背景過灰暗則相反,以免主體過亮。至於加減多少,可據經驗決定。數碼相機可以隨便多拍,又可以即時看到大致效果,多拍幾次就可以掌握竅門。何況還可以在電腦甚至手機上調節光暗對比。似乎,照片都得適當調節一下才行,即專業人士所謂的「無相不執」。如果專業者都要做這動作,我等業餘的就更加要學着做了。

相機的捕光補償功能非得學會使用不可。我曾跟一位大師級的攝影師去旅行,據他說,他的相機恆常把捕光補償設定在負 ⅓ 或 ⅔,甚至負 1,因為照片拍得暗了,調光亮一點不難;曝光太多則難補救。

向着天空拍花朵,加大多少捕光補償,要看拍的花的花瓣多厚多薄,花瓣較薄,透光度高,補償可以少一些,如拍梅花、桃花、黃花風鈴木花等,拍嫩葉也一樣。花瓣厚的花,如木棉花、紫玉蘭 (辛夷花) 等,補償要在一級以上。

拍花也要拍枝葉,縱橫交錯的枝葉比花更有筆墨感覺,在白色的畫面上有時比彩色的花更觸目,佔據的畫面更大。常常,花不必過多,一朵兩朵可能更突出,而枝葉只要擺布得好,多一點沒關係。枝幹強勁粗厲,如濃墨揮灑,更能襯托出花的嬌美。

想背景白如宣紙,最好天上有薄雲,或花的背後是白牆。若是天藍如洗,就白不起來了。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香港街頭烽煙四起

在香港街頭,我總要「看風駛艃」,就是走路必得看風向。風無蹤影,要辨風向得看煙。一旦知道風從哪裡來,我必向上風走,讓煙往下風吹。煙是香煙的煙。對很多人──可能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煙不但不「香」,而且難聞死了,吸入一點就嗆喉,我會自動閉氣,非得找個能透氣的地方不可,所以習慣了看風向走路。

近年,在香港街頭常得這樣看風避煙走路。離家往地鐵站走去,幾百米的路,常要左拐右閃幾次,若風從正面吹來,得急步「超車」。最討厭的是從背後吹來的,這讓人想起粵語歇後語「順風屎艇──又長又臭」,這時只好走到對面馬路去。這段路之所以多吞雲吐霧者,可能與地鐵站有關,煙民從地鐵鑽出來,都急不及待解癮,而要搭地鐵的煙民又趕忙「充電」。

自從香港立法禁止在室內公共場所抽煙,煙民都被趕到街上去。寫字樓、巴士站、地鐵站、餐館酒樓等之外,煙民麕集已成常態。離家不遠的一棟寫字樓外,設有水池,池畔有一列翠竹,閑雅怡人。煞風景的是,竹影波光的背後是烽煙四起的「煙竇」。我走過都繞到對面馬路去,至今不知道那些竹子是真竹還是假竹。

香港加強禁煙後,室內場所的環境無疑舒適了,但由於無法全面禁煙,對街頭二手煙就只得忍受。加強禁煙曾招來煙民抗議,如今,不滿聲音已不聞,煙民大概都接受打擊吸煙無可避免這趨勢了。

從政府的統計看來,香港的煙民比率不斷趨降,目前 15 歲以上人口每十人有一人吸 煙(10.5%),比一九八二年下降一半有多。男性煙民從 39.7% 下降到 18.6%,女性煙民則從 5.6% 下降到 3.2%,減速慢得多,而且從一九九二年的 2.6% 反彈了一個百分點。

從煙民比率變化曲線圖看來,經濟環境似乎有影響。亞洲金融風波和華爾街金融海嘯之後,曲線都明顯下降然後反彈,可能有不少人因為受到打擊而戒煙了,之後又故態復萌。

抽煙人數和煙草消耗量的多寡,都因地方的經濟收入而異。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富裕地區的煙草消耗持續趨降,世界煙草消耗越來越集中到中低收入地區。目前全球約十億人煙民,約八成在中低收入國家,煙民最多的自然是中國:中國的香煙消耗量比緊隨其後的 29 個吸煙大國的總量還多。

諷刺的是,中低收入國家吸煙率提高的原因竟然是消費者越來越富裕,香煙變得越來越實惠,而煙草公司趁機大力推銷。二零一三年,中國吸煙者平均一天抽 22 支煙,比一九八零年幾乎多一半。據世界肺部基金會發布的《煙草地圖》分析,中國香煙消耗量會不斷增加,主要因素是中國人口增長,而煙民吸煙率上升。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距離富裕國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巴塞奇跡與主場優勢之謎

大概很多球迷長期以來和我一樣有個疑問:為什麼球隊有神奇的主場優勢?

今天早上,全世界足球迷尤其是西班牙巴塞羅那隊的粉絲,見證了一場創造歷史的比賽。巴塞在歐聯的 16 強淘汰賽中先在客場以零比四大敗於巴黎聖日爾門隊,根據歐聯紀錄,沒有球隊可以在這樣不利的情況打出翻身仗。巴塞的教練賽前跨下海口說:「你可進我四球,我可進你六球。」誰都會把這看作是自我激勵的大話。巴塞卻是真的創造了這個奇跡,大勝六比一。最後七分鐘,即第 88 分鐘,和在補時五分鐘時的第 91 分鐘、第 94.39 分鐘的三個入球更是令人難以置信。

這不能不令人相信,主場優勢是實實在在的。

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球種聯賽過去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的統計,主場球隊的取勝比率幾乎沒有改變。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的主隊勝率高達 69.1%。歐洲三大聯賽英超、西甲和意甲的主隊勝率都在 65% 上下。其他 24 個國家的 40 個足球聯賽中,則為 63%,相差無幾。相對之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 (NBA) 低一些,為 60.5%。其他幾個職業聯賽,棒球 53.9%,冰球  55.7%,欖球 57.3%。

主場的優勢存在於什麼地方? 球員的表現麼?NBA 二十年來比賽二萬三千多場,客隊罰籃命中率為 75.9%。主隊竟然也是 75.9%,說明球迷的歡呼聲與噓聲對球員沒有什麼影響。主隊可以以逸待勞麼? 但同市球隊比賽也對主隊有利。

兩位瑞典經濟學家的研究有讓人驚訝的發現。他們對 21 場閉門比賽、沒有觀眾觀看的足球賽有這樣的統計:球證的犯規判罰減少 23%,黃牌出示減少 26%,紅牌減少 70%。

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 Natxo Palacios-Huerta領導的研究小組,根據他母親親筆所做的比賽記錄研究了西甲 750 場比賽後發現:如果主隊領先,球賽補時明顯較少,反之則較長。主隊在法定時間結束時領先一球,平均補時為兩分鐘;如果主隊落後一球,平均補時增至四分鐘。更有意思的是,兩隊若平手,平均補時為三分鐘。如果主隊大比分領先或者大比分落後,則裁判不會有任何偏袒。

據英超、西甲、意甲一萬五千多場比賽的統計,主隊被判罰紅黃牌明顯少於客隊。NBA 主客隊的罰球命中率雖然一樣,但主隊要比客隊平均每場多罰球一到 1.5 次,客隊會被吹罰較多的犯規,尤其是投籃犯規。

最有意思的是對德甲的一項研究。德國許多足球場同時也是田徑場,即球場與觀眾席有跑道相隔,球證距離觀眾較遠。這些球場的主場優勢下降。

不同研究認為球證在主場優勢中有關鍵作用,但不能說球證有主觀的偏袒,而是如《魔鬼經濟學 04》一書說的,球證「作為與其他人一樣的社會性動物 (和凡人),被主場觀眾的情感同化了,偶然會作出判罰,取悅近在咫尺的喧鬧人群。」這是不由自主地發生的。

心理學家經過反複測試發現,社會環境對人類的行為和決策存在巨大影響,儘管人們自己往往對此沒有知覺。這種現象稱為「從眾」(conformity)。

心理學家進一步推斷:球迷越多、情緒越高、要判罰的動作越可罰可不罰,主場優勢越明顯。前文所提到的西甲研究小組也發現:觀眾越多,補時的偏向性越明顯。

巴塞創造奇跡的勝仗可說是主場優勢的典型,而射進的六球中包括兩個 12 碼罰球,一個禁區外自由球。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女性能頂(豈止)半面天

六十年代有一首著名的「歐西流行曲」叫 Where the boys are? 女歌手 Connie Francis 的嗓音帶點嘶啞,獨具魅力。這首愛情歌曲今天聽來別有意義,特別是在大學校院。過去,各地大學都以男生佔多數以至壓倒性多數;如今,情況倒過來了。這已成為國際潮流,大學生的女性比例還在不斷擴大。這樣發展下去,會醞成怎麼樣的社會後果,值得關注。

英國去年由高等教育政策委員會 (HEPI) 就此發表了研究報告,指出英國女性今天這入讀大學的機會比男性高 35%;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二零一六年出生的女嬰將來入讀大學的機會會比男性高 75%。報告在引言中警告:「按目前趨勢,十年之內,貧富差距會被男女差距掩蓋。」這是就差距對社會的影響而言的,男女的差距自然不是人口數量之差,而是由學歷造成的社會地位之差。

不能說女性比男性聰明,可是,女性在學業成績上的確顯示了優勢,各地的統計都顯示,女孩子的學業成績在小學和中學就佔優。這優勢累積到大學,使各地大學的女生入學率普遍高過男生。

在英國,一九九零年的大學畢業生中,女性有34 000名,男性 43 000 名;到二零零零年,倒過來了,女的 133 000 人,男的 110,000 人。差距擴大自此加速,到二零一五年,英國大學的女生比男生多近三萬人。

美加的情況亦一樣。在美國的公立大學,男女生最近的比例是 43.6 比 56.4,而在私立院校,比例更是 40.7 比 59.3,即近六成是女生。美國人口中其實男多於女,比例是 51 比 49。

加拿大過去三十年來也有同樣的變化。一九七一年,大學畢業生中男性佔 68%;十年後,男性優勢下降到 54%;到一九九一年,女性超前了,佔 51%。女性優勢此後不斷擴大,如今佔六成以上。

這也是香港的情況,獲升讀大學資格的考生中,男女比例約四比六。內地的逆轉之年是二零零七年,入學大學生中女生達到 52.9%。網上有內地大學女生比例排行榜,排頭的成都師範學院、四川外語學院等的女生竟佔八成以上。

高校中的男女失調已引起全世界關注,除了關注成因,還擔心引發的社會問題,小至男女婚配、家庭分工,大至產業結構、就業問題、治安問題、文化心理等。

人類社會曾經有過母系社會,由女性主導。隨着生產力發展,男性佔了主導地位,把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推進到工業社會。如今,人類社會又到達新的轉型期。是知識社會?訊息社會?智能社會?不管怎樣,男性體力的優勢不再重要,而知識、學歷、智力更重要。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歷史轉捩點?「女性能頂半面天」這話或許要過時了。
**
舊文參閱:「中女」背後的真正「敗犬」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03/blog-post_11.html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樂見「沒有英雄的年代」

網上有〈漢奸是怎樣養成的——秦檜的人生歷程〉一文,說到有兩個秦檜,一是當初官卑職小,而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正氣凜然大罵張邦昌賣國求榮的秦檜;二是與徽欽二帝一起被金人押送到北方再被安排南逃,最後當了宋高宗的宰相的秦檜。第二個秦檜讓皇帝相信偏安才有望再復中原,狠心犧牲幾個忠臣沒什麼打緊,於是毒殺岳飛。從一到二之變,關鍵是金人安排秦檜娶了宋朝前宰相王珪的孫女、李清照的表妹王氏。據說,秦檜向宋高宗進言的鬼主意都出自這女子,王氏因而有「王相爺」之稱。

秦檜之奸,當無異議,漢人恨之入骨,有詩云「墳前休留檜,行人欲斧之」,油條亦稱「油炸檜」。岳飛之為忠亦是定論,正是「武穆大名垂宇宙」,而秦檜夫婦則「一跪西湖六百年」。

可是南懷瑾卻說,「秦檜也未嘗沒有冤枉」,岳飛也犯了錯誤。台灣史學家汪榮祖亦指出,秦檜只是為皇帝老子背黑鍋,岳飛則有軍人干政之嫌,這是宋朝皇帝最為忌憚的。

南懷瑾在解說《反經》中「反忠」之說時指出,岳飛之忠過職了。他主張「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在高宗耳中會是什麼滋味?真搗黃龍可以,但迎回徽欽二帝,高宗的皇位保得住麼?這干涉到趙家的家務了。他勸說高宗趕快立太子也一樣。南懷瑾指出,岳飛果然是忠,只是忠得過了頭,是為「反忠」了。

中國歷來重文輕武,岳飛和關公是罕見得到崇拜的武將。這多得民間說書、戲曲、小說得媒介的傳揚,儒家的忠義觀因而深入民心,連江湖黑道也講義氣了。不過燴炙人口的故事情節諸多虛構。汪榮祖在《詩情史意》一書的〈神化的岳飛及其《滿江紅》詞的直偽〉中指出,岳飛朱仙鎮大捷、大破拐子馬、風波亭遇害等都不過是小說家之言。「所謂十二道金牌促其回京的真相是:岳飛雖欲乘勝追擊,但其他駐軍已撤,為免孤軍深入,知不可久留而自動班師。」這時,距離朱仙鎮尚有四十五里。

長久以來,人們都選擇相信,若非岳飛被冤死,必可恢復大宋江山。可是宋高宗有「還我河山」的雄心壯志麼?汪榮祖說,有關岳飛的最原始記載幾已不存,但「明眼的文人學士早就看出:岳飛之死,不能全由奸臣秦檜來承當誤國之罪,必然是宋高宗趙構的主意,秦檜只是替皇帝老子做了髒事,背了千年的黑鍋 ,至今跪像仍在西湖岳王廟裡任人糟蹋,未嘗不也是一種冤枉。」

儘管文人有「共恨相國終誤國,誰知天子樂偏安」之睿見,「但是幾乎沒有人責備岳飛主戰有軍人干政之嫌;也沒有人說,如再打下去,可能連半壁江山都難保。」

英雄與忠臣的湧現都有特定的歷史環境。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俗諺則說,「亂世出英雄」;又有句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岳飛是作為貞忠報國的英雄而受敬慕的。世人彰孝慈、愛英雄、慕忠臣。但世界多孝慈、多英雄、多忠臣未必是好事,因為這也意味着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滄海橫流。

沒有英雄的年代,可能正是百姓安享太平的年代。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對「唔怕生壞命,至怕改壞名」的研究

「唔怕生壞命,至怕改壞名」這俗諺,在粵語區盡人皆知。這話看似宿命,而相信亦是人們百千年滄桑歷煉的歸納。父母為子女起名,都是對子女的祝禱,自然不想改個壞名。不過這名字有時也真左右了主人的人生。不少心理學家在這方面有過研究,儘管無法說清楚當中的道理,但從統計中發現簡單的名字仿佛有着神秘的力量。

據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報告,「人如其名」可能確有其事。研究人員讓數百名受試者觀察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後要求受試者把照片中人與四五個名字中的一個配對。在隨機測試中,正確率是四分一或五分一,即 20% 至 25%。可是受試者的正確率達 25% 至 40%,明顯較高。 法國的受試者能夠更好地將法文名字與法國面孔對號入座,以色列的受試者更善於將希伯來文名字與以色列面孔相對應。

研究人員利用大約十萬份長相與名字搭配的數據訓練電腦後,電腦「以貌取人」的準確率竟然達到 54% 至 64%。

《怪誕心理學》(Quirkology: the curious science of everyday lives) 一書有一節講到姓名在冥冥中的力量。早在六十年代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從降臨人世的那一刻起,孩子的名字通常就成了既定事實,而其未來的個性也必將衍生於此。」研究發現,名字不受人喜歡的人,會在社交中受孤立,甚至得精神病。比如名叫 Short (矮), Little (小), Bent (彎) 的人較易有自卑感。

姓名縮寫也有正面或負面作用,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用電子字典列出所有三個字母的單詞,正面的如 ace (能手)、 hug (擁抱)、 joy (歡樂), 負面的如 pig (豬)、 bum (屁股)、 die (死亡) 等。對比加州死亡紀錄資料庫的資料發現,姓名三個字母縮寫恰巧為正面字眼的男子的死亡年齡,比一般人長命四年半;而縮寫恰好為負面字眼者,竟然短命三年。兩者相差達到七年半。

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名字會影響人對居住地點、職業、配偶等的選擇。例如,美國牙醫(Dentist) 協會的名錄較多以 Den 開頭的姓氏,而美國律師 (Lawyer) 協會名錄較多以 Law 開頭的姓氏,其中一位竟姓 Lawless (無法無天)。五金 (Hardware)、屋頂修繕 (Roofing) 等也有這樣的現象。

《怪誕心理學》一書的作者叫 Richard Wiseman (理查德.「聰明人」),他在上書的下篇《行為心理學》(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 繼續談到名字的神怪力量。二零零七年的一項研究據美國一所著名大學過去 15 的成績發現,名字以 A 或 B 開頭學生的平均成績,好過以 C 和 D 開頭的學生。研究人員好奇之下進一步研究,據有四十餘萬名律師的數據庫,按大學排名分析律師的出身,發現以 A 和 B 開頭者多來自名校,他們的名字隨着大學的排名不斷下降。

《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 也有一章叫「名字對孩子的未來有影響嗎」,比較了美國白人與黑人,以及不同階層的起名偏好、潮流和彼此的關係。香港人好起洋名而一般對洋名背後的淵源所知不多,讀讀這一章當有好處。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筆下留情」版頭照片題詠之五十四(2017/02)

昨夜春風暖
今朝自出群
芬芳天地外
清白慰平生
(題水仙迎春)  2017/01/28
獨放一花何寂寞
爭妍萬朵始成春
鴻圖大展明朝事
幸有東君指迷津
(維園年宵花市即景) 2017/01/28
茫茫前路看不穿
杳杳雲煙繞萬圈
待得月明心也淨
拂花拂葉拂塵緣
(攝於新會圭峰山) 2016/10/08
何須怨命蹇
處處有仙天
咫尺通衢在
我自享陶然
(題天后巴士站照)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飢餓、愚蠢與箱子

昨天關於將錯就錯在玻璃膠膜上刻上沖天飛鳥的文章,受到一些朋友關注。大概,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種種壓力下,都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於是從我這「與其後悔,不如積極想想辦法補救」的例子中得到啟發。

出了問題,補救是必要的,是基本的考慮;進一步是,不僅要補救,而且把這作為契機,尋求突破。

突破往往是逼出來的。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將士打破煮食的釜鑊,渡江後又鑿沉舟船,把將士都逼到非勝不可的境地。他最後得以在大軍全力以赴下大敗秦軍。這置諸死地而後生的「破釜沉舟」典故,二千多年後仍為人所耳熟能詳。

不過要主動陷於絕境不易,非有大智大勇者不敢冒險為之。很多事情,若不是情勢所逼,人決不敢輕舉妄動。譬如,對那落地玻璃上的膠膜,它若完完整整的,我不會無端拿出刀片來去雕刻點什麼。我也曾有過那麼一閃念,但擔心弄巧反拙,念頭一閃就過。可是到膠紙弄穿,就無所顧忌了,於是放膽動刀。結果很好,若不是先發生了壞事,不會有這好事。

一位朋友把這譬作舞台上出現「蝦碌」,演員人急智生,反添效果,引來哄堂大笑。的確,有時要人急了才會智生,這也是危與機之義,從危中找到機。若一切都安安穩穩、順順利利,就不會找到這樣的新機。經常把自己置於「急」與「危」的狀態因而有好處。

這讓人想起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的座右銘: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讓自己經常置於面對逆境的精神狀態,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人才會不斷思對策、尋出路,才會豁出去。對這句話有各種各樣的翻譯。現在看來,最簡潔的翻譯可能是「恆飢,若愚」。

要跳出框框,有所突破,英語有句話叫 Think out of the box,就是說要掙脫箱子的束縛,脫穎而出地思考。這一點不容易,箱子既然存在,它的存在就決定了你的意識。你在箱子裡,思想固然受束縛;你跳出來了,束縛可能還在潛意識中左右着你。

於是,在提倡創意的今天,有了新的口號:Think without the box,不但要跳出箱子,而且要不存在箱子。以新樓的裝修設計為例,要有全新的構想,把單位平面圖中可以拆掉東西的線條擦去,面對最大空白去構思。

話雖如此,要不受束縛終究是空話,天馬只能在想像中行空。最實際可行的是,把所有的限制弄明白,然後在特定的範圍── 一個小宇宙──之內,把事情做到最好。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將錯就錯的雕刻

昨天把貼了一個多月的過年揮春揭下來,一不小心,把客廳與陽台之間一扇落地玻璃的隔熱膠紙弄破了。膠紙呈茶色,拇指大的破洞在玻璃正中,明晃晃的,非常礙眼。怎麼辦?

根據過去的經驗,東西破損了,無法修補,可以嘗試以進為退,將錯就錯,予以利用,說不定能把壞事變成好事。

這樣的事例很多,相信誰都會在身邊找到。譬如衣服那個地方破了,巧手的姑娘不是修補它,而是繡上一個奪目的圖案;一件布滿「冬瓜瓤」白花的劣質玉石,巧匠雕刻成「風雪夜歸人」而價值非凡;一張被打翻顏色盤染污的畫紙,被書家畫成潑彩傑作;……。

糟了,弄破了膠膜!
還看過京劇名伶周信芳的故事。周信芳演鬚生,以唱功蒼勁挺拔見稱,而這唱功竟然是他的嗓子意外啞了、即所謂「倒倉」之後練出來的。這若發生在其他鬚生身上,要麼就此一蹶不振,要麼得改行當。可是周信芳利用啞了的新嗓子練出獨樹一幟的麟派唱腔,獨步藝壇。

在演藝圈子,這樣的例子很多,中外都不乏鵝公喉、豆沙喉的唱家,粵劇也有馬師曾、麥炳榮。

一般認為,藝術都追求完美,於是演藝圈子多靚人。只是樣貌太完美了,反難予人深刻印象,整形後的靚仔靚女因此總不討好,仿佛千人一面。這樣說不等於不必追求美,而是說可以嘗試從不完美中欣賞美。在東方西方文化中,缺陷美都有獨特的審美天地,而且認為當中有更高層次的美感。

索性進一步「破壞」,刻出飛鳥。
這種把不利變為有利的思維方式,形成了SWOT分析法,四個字母代表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用於企業發展戰略之制訂,也可以應用到國家層次。中國就是利用了落後優勢,從中找到產業的比較優勢而高速發展起來的。這已成為「中國模式」,也是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重要內容。

日前聽一位退休大學教授談到大家都熟悉的李商隐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說有人改之為「夕陽無限好,何必近黃昏?」這比李商隐的惆悵多了恨意。教授也作改動,是為「夕陽無限好,因為近黃昏。」愛夕陽之美,也該愛黃昏之美,沒有黃昏,何來夕陽?

我用刀片在玻璃膠紙戮出了破洞來,很氣餒,但立即想到,與其後悔,不如積極想想辦法補救。索性在膠紙上雕刻個圖案可以嗎?竹子?書法?都覺不大合適。

最後決定刻一群沖天飛起鳥兒。造形很簡單,到網上搜尋一下資料,看着手機直接刻上去就是,然後小心把膠紙挑出 。效果比想像的好,從室內看,從陽台看,都很悅目,而且悅心。是「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還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境?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不看特朗普新聞一星期的發現

擴音機有嘯音效應,就是聲音擴大之後若回輸到擴音系統去,會形成聲音不斷擴大的遁環,最終成為高頻的尖嘯,令耳朵無法忍受。把咪高峰對着喇叭,接收喇叭的聲音,就會立即出現難聽的嘯音。

現代傳媒正在形成這樣的嘯音。傳媒相當於擴音系統,聲音是公眾的聲音,在互聯網興起後,fb 等等所謂網民輿論與積極行動的公眾組識壟斷了發聲,而務必爭奪眼球的傳媒不假思索就把這些聲音擴大,進而激起更大回響,回響又反輸到傳媒去,結果就是可怕的嘯音。

於是,你無法避免地受到嘯音式報道的持續轟炸。一些人因而憤然反抗,拒絕接受嘯音報道。

《紐約時報》的科技問題專欄作家 Farhad Manjoo 日前發表了 Ignored Trump News for a Week. Here’s What I Learned.(不看特朗普新聞一星期的感悟) 一文,就是對這種嘯音現象的反抗。

特朗普視傳媒為「公敵」,他卻是美國傳媒的寵兒,在各種傳媒中無處不在,以至 Twitter 與 fb 的貼文九成與他有關。Farhad Manjoo 日常會在網上大量瀏覽,他在一個星期裡力圖找個沒有特朗普的空間躲避,可是徒然。你要娛樂一下嗎,看看金球獎什麼的,藝人影星卻爭相以特朗普作話題。他要給老婆買點什麼生日禮物,亞馬遜給他一個建議:特朗普廁紙。

他把特朗普詡為史上最有名人物。美國有個機構專門調查名人的受關注度,並以美元評定各人的廣告價值,特朗普高踞首位是誰都可以預料的,想不到的是,他的價值竟然高過隨後一千名世界各地名人的總和。

作者介紹了微軟研究人員 Duncan Watts 二零零六年關於社交媒體的一項研究:「社會訊息」(social signals) 會造成不平等。他們用音樂下載網站做試驗,一半人登入時只看到樂曲名字、樂隊名字,另一半人還會看到一個「社會訊息」──其他人下載各樂曲的次數。結果是,「社會訊息」讓受歡迎的樂曲更受歡迎,受冷落的更受冷落。

作者發覺,在那一星期中,世界其實發生了很多值得受關注的事件:ISIS 從伊拉克和敘利亞撤退,巴西瀕於動盪邊沿,南極一條巨大冰脊快斷裂,澳洲之外可能有一個大陸板塊在升起。這些報道出現在報章上,可是越來越多人不看報了。

我也不看了,自退休至今堅持了一年多。我知道這樣做會有損失,但也省了努力撥除「社會訊息」干擾的氣力,不用受到新聞嘯音的折磨,讓心情平靜得多。得益的是,看到一個更大、更精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