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起,有十天假期。安排好了,到台灣走走、看看。
台灣很近,約一小時半機程,卻就是沒有去過。持香港特區護照,已可以免簽證前往143個國家或地區,可是去與香港關係素來密切的台灣,卻還要入台證。這幾年已有些改進,香港出生的,網上就可以簽證。非香港出生的香港居民就麻煩了,我是其中之一。親自去中華旅行社辦了手續,入台證約十天後才從台灣寄來,機票、住宿等這才可以辦理。隨旅行團去自然方便些,這次卻選擇了自由行。
有朋友經常到台灣遊玩,比較熟悉當地情況,於是「組團」而去,打算租車到多個鄉郊地方,住有特色的民宿,體驗一下台灣不同鄉鎮的地方文化、風土人情。這是台灣最吸引我的特色之一。明天上午飛抵台北,就會到拉拉山看「神木」──檜樹群落──去。
負責「組團」的朋友說,台灣這個假期不易訂房,看來是因為遊客忽然多起來了。日本發生了連串災變,泰國又水災,兩個都是香港人度假的熱門起點,這使不少人選擇了去台灣。我們安排了元旦才返回台北,酒店是最後關頭因為有人退房才得以解決的。
不管怎樣,明天成行。這裡,得暫時冷落幾天了──該說冷落到明年。旅程不會很勞累,假期到一月二日,回來翌日上班應不成問題吧。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眼見未必為真之餘」之餘
視覺上,顏色的深淺受到背景顏色影響。 左右的紅色一樣,但右邊的紅色看似深很多。 |
看電視的足球轉播,常可見到球門兩旁有廣告。這些廣告似是立體豎起,不顧球員可能高速撞在上面的安危。我開始時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知道其中秘密。設計者原來利用了人的視錯覺──特別是電視觀眾被電視攝映機固定了觀察角度的限制──造成的。那「立體」廣告牌的字看似都向地面垂直,其實是平鋪在地。這是專門為電視觀眾設計的。
所謂視錯覺(optical illusion),是指人受客觀因素干擾或自身心理因素支配下,對圖像產生與客觀不符的錯誤感覺。這樣的錯覺既可造成錯誤,也可適當利用而有利於人。
視錯覺本身很有趣,在Google打進 optical illusion,可以找到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包括短片。視錯覺還有世界大賽,希望通過比賽鼓勵科學家研究人類視覺系統和認知行為,並透過比賽幫助一般人更好認識自己,全面看待外界事物。
去年的視錯覺大賽,由日本科學家拍攝的一段短片奪得年度大獎。短片沒有經過任何電腦後期加工,讓人看到小球沿着四條由柱子架起、看似向上傾斜的通道滾上通道交匯的最高點。這違反了地心吸力原理,但看來明白無誤,一清二楚。當攝映機慢慢轉移到相反角度,你才發現,四條柱子看似垂直,其實傾斜,四條通道因而都是向下的,交匯點是最低點。小球沒有向上爬,而是向下滾。觀眾都被柱子看似垂直而誤導了,就如上面提到的廣告效果一樣,進而以為柱子交匯點是最高點。從相反方向一看,才發覺先前所得的印象大謬,柱子的高度、通道的方向都不對。(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e9UB3OsUY)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視錯覺。法國國旗紅白藍三色就故意利用了人的視錯覺,讓你覺得三色的面積相等,而其實的比例是35:33:37。這是因為設計者知道白色給人以擴張感覺,而藍色則有收縮的感覺。藍色的面積比白色的大12%之多,但看起來一樣大小。你夠「醒目」,可以從中學到一點穿衣之道,以掩飾或表現自己的身材,想看起來瘦一些還是胖一些,想平面一些還是立體一些。
生活上的錯覺不限於由視覺效果造成。
孔子帶着學生到列國游說時,曾陷困境,一行人「七日不食」。後來弟子得米一石,煮來共享。子貢看到顏回擅自「偷食」,告知孔子。孔子一向信任顏回,但還是迂迴詢問,才知道「有埃墨墮飯中」,顏回「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於是取而吞之於肚。
孔子乃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在網上虛擬世界無限擴張的今天,孰可信、孰不可信就更加考驗人的智慧了。
今日收到友人傳來朝鮮今年的節假日表,據此,金正日的父親、母親、祖父、祖母的生日忌日都是節假日。這真是古今中外的奇聞,讓人感慨,傳來的還有內地網民就此發表的慷慨文字。朝鮮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但會離奇至此嗎?Google 一下就知道友人着道兒了。以下是World Travel Guide(世界旅遊指南)上朝鮮二零一一、二零一二年的節假日表:http://www.worldtravelguide.net/north-korea/public-holidays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不必嘲笑金家治下朝鮮人
金正日之死,頗有轟動效應。新聞主要集中在他之死會在朝鮮本身、周邊地區以至世界局勢引起什麼連鎖反應之上,有大量報道和分析。想不到的是,還有不少花邊新聞,主要與朝鮮人悲慟的情緒反應有關。外界在不理解之下,多所揶揄,於是又再引起爭議。
朝鮮是一個頗為神秘的國家,這主要是它的自我封閉造成的。你越是遮遮掩掩,外面越想窺視裡面的事情,並且拿着一些蛛絲馬蹟大造文章。按照外部世界的邏輯,朝鮮這樣一個貧窮落後、極權而又處處樹敵的國家,早該被人民推翻了,何況它的敵人還天天處心積慮在做手腳?對西方世界民眾來說,它就更加難以理解。
不久前,有朋友慫恿我一同參加前往朝鮮的旅行團,我婉拒了。一是時間問題,二是不覺得有多大吸引力,三是價錢特別貴。這些旅行團都是以深入鐵幕探秘來標榜的,我沒有仔細研究行程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一看的。照我自己推測,可能會看看平壤仿照俄羅斯風格建造的宏大市容和建築群;遇上節日,可能有機會見識見識朝鮮獨步天下的萬人操(中國在這方面很了不起,但比起朝鮮還有不如)。會不會去金剛山?那裡的風景據說非常可觀,而且一直保持在未受文明污染的狀態。
不少人去朝鮮旅遊會抱着一個心態,就是現在不去一看,過幾年可能就看不到了。這是指朝鮮在高度革命化下的畸型社會狀態。過幾年,朝鮮不得不順着世界潮流改革開放,這一切就會在摧枯拉朽之下無可奈何花落去。
抱這心態的,很多是大陸的中國人,他們希望從朝鮮看到己不存在的中國昔日景象:到處是革命標語口號,領袖畫像雕像隨處可見,人人都高度紀律化;空氣中瀰漫着令人精神亢奮的革命氣息,雖然物質供應貧乏,但似乎誰都鬥志昂揚,隨時準備同入侵的敵人血戰到底。
只不過三十幾年前,即相差一代人的時間,中國就是這樣的。那是紅色的年代,人人講革命理想,人人都有獻身的豪情。回過頭去看,這有點荒謬,但卻是鐵一般的事實。理想主義的烏托邦,的確在中國存在過,現在回到大陸去,還可以從沒有人注意的角落裡發現當年留下的印痕,可能是一條標語、一面紅旗、一個領袖畫像。還有人把當年的物品、設計翻新過來,當作時髦玩意。
那個時代有百般不是,不可能重現,但對部分人來說卻有可懷念的之處:那種理想主義的純真,在什麼都講實惠、講金錢利益的今天,就如桃花源裡的花朵般讓人懷念。
這就說到那種看來十分誇張的號啕大哭了,那撕心裂肺之情看來很虛假、造作,有造假之嫌,以致讓人覺得可笑。今天報紙上,就有編輯拿一張照片來分析,指出照片的中心人物──一個男人──在大哭之時,背景中走過的青年若無其事,證明是造假。
有中國文革時代閱歷的人,不會這麼看。因為同樣的悲慟,曾經在中國一再發生。一九七六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接連去世,中國可說哭聲震天。之前,人們有幸見到「偉大領袖」,一樣哭得死去活來。
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就是可以這樣被操縱的,完全失去正常理性。不是一個人這樣,而是整個群體都是這樣。時髦的理論說,控制一個人很難,控制一個人群卻很易。不同的是,以前控制人群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現在控制人群是為了達到商業目的。
不要笑朝鮮人,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這樣的事、這樣的莫名其妙的各種粉絲。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二零一二年,世界將越過一個新里程碑
發達國家(紅)與新興國家(藍)進口額的變化 |
差不多十年前的二零零二年一月,美國總統布什在國情咨文中第一次杜撰了一個名稱──Axis of evil (邪惡軸心),把伊拉克、伊朗、朝鮮三個沒有多少關聯的國家(兩伊還互相為敵)硬拉在一起,為美國樹立一個敵對的對立面,好推行它的西部牛仔式外交政策。如今,這單邊主義色彩的稱謂早已因為不得國際認可而放棄了,而上述三國最近卻先後以不同的事態受到世界關注。
先是美國宣布全部撤走入侵伊拉克的美軍,留下一個不戰不和的爤攤子給伊拉克人。沒有人會說美軍是凱旋回國,美國幹掉了候塞恩,卻始終找不到聲稱要銷毀的大殺傷力武器,使出師「有名」變為「無名」,還在九年裡付出了沉重代價:四千五百名美國枉死,一萬億美元浪擲。根據非政府組織伊拉克遺體統計機構(Iraq Body Count)的統計,戰爭造成了十多萬伊拉克平民死亡,數百萬伊拉克人淪為難民。奧巴馬大言不慚說在伊拉克建立了民主,但試問,在教派矛盾更惡化的伊拉克連和平都未能建立,談何民主?
與伊拉克相鄰的伊朗,最近成了刺得美國更深更痛的刺。美國最先進的一架RQ-170型隱形無人偵察機落入伊朗手中的事件,讓美國出盡了醜。美國最初說,飛機是因為美國自己的技術問題在伊朗墜毀的。伊朗其後在電視播出了這架偵察機的畫面,飛機只輕微受損。伊朗的消息說,這是伊朗運用電子干擾技術,切斷飛機與美國人造衛星的聯繫,並接受伊朗的訊號誘導,誤以伊朗機場為阿富汗機場降落下來的。據說,只因兩地機場的海拔有若干米差距,才使飛機降落後有些微破損。
伊朗的這一技術不但使美國震驚,也一定使世界對伊朗的科技水平刮目相看。然而這是禍是福未可知。美國和以色列已一再威脅要摧毀伊朗的核設施,這步伐會不會因為伊朗的實力深不可測而加快?
朝鮮已進入後金正日時代。這個世上最特立獨行的國家不可能永遠遺世獨立下去,金家王朝到了第三世,能由一名拔苗揠長的八十後掌權多久?變生肘腋的事可能隨時發生,並在周邊地區引發連鎖反應。
在所謂「邪惡軸心」三國都有這般那般演變之下,與之對立的美國卻不見得有什麼得益。美國與歐洲還不知到何時何刻才能走出經濟的迷局。英國《經濟學家》周刊展望新一年卻指出,世界今年會達到一個重要的歷史里程碑,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的進口額,會第一次超越發達國家。
戰後以來,世界經濟是由歐美發達國家帶動的,歐美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和經濟引擎。上世紀後期,亞洲四小龍都是靠向歐美出口發展起來;中國大陸經濟冒起,也離不開歐美市場。最近幾年,經濟重心東移之說盛行。世界明年達到上述里程碑後,沒有人會再懷疑此說。《經濟學家》更預測,到二零一四年,中國會代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國。
二零一一年是廿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的第一年。看來,世界在第二個十年的變化可能比第一個十年更加深刻。
**
參考:
《經濟學家》文章:Emerging
economies will buy over half of the world’s imports in 2012(新興經濟體二零一二年的進口會超過世界一半)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眼見未必為真之餘
A、B的顏色一樣深淺嗎? |
大家一定會觀看過各種各樣的視覺錯覺圖,有人把它們稱為心理測試圖,說是從中可以測試出一個人的性格。這樣的圖片五花八門,多不勝數。多數看過後,可以一笑置之。但有些卻令我一見難忘,對視覺錯覺之難以避免,大為驚嘆。
上面是最近見到一幀,值得讓大家也一看。它要人分辨圖中A、B兩個格子的色調(顏色、深淺)是不是一樣。我相信你與我一樣,認為兩者一深一淺,A明顯比B深。答案卻說兩者一樣。我不相信,用一張紙遮掩一個,分別察看A、B的色調,仍然認為兩者不同。最後,我把紙貼在螢光屏上,挑空A、B兩個格子一看,才相信兩者確實沒有分別。
這真叫人氣餒,你怎麼可以再相信自己的眼睛?
或者也不必氣餒,因為據說全世界只有0.003%的人和Photoshop能斷定出它們的色調是一致的。
兩張桌子一樣大小嗎? |
這樣的錯覺其實很正常。人的眼睛把光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通過神經系統傳至大腦,再根據人的經驗、記憶、分析、判斷、識別等極為複雜的過程,才構成視覺印象。這樣的錯覺有好的作用,電影──包括立體電影──就是錯覺的產物。
當然也有不好的作用。試想想,地產商利用藝術繪圖多賺了消費者多少錢?
這樣的錯覺還只限於圖像上,主要是二維的。在三維以至多維領域,人們無意間形成的錯覺,或者在別人有意誤導下形成的錯覺一定更多。眼見未必為實,耳聽未必為實,從傳媒得到的綜合印象更未必為實。
有時我們會很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日前,我家裡接到一位廣州朋友打來的電話,說有人稱是我家的朋友去電有事相求。我們立即判斷,這是冒名詐騙,叫廣州的朋友決不可上當。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在很多細節不了解之下,我們判斷錯誤了。
我們通過別人──包括傳媒──傳送而來的訊息,都經過過濾,你決不可以得到全部訊息,你據此下的判斷能有多準確?
不久前,曾在中環一座高級寫字樓一個比較少人進出的側門遇上一位公眾人物,一位「富二代」。我不特別留意他的新聞,但通過他幾次讓人瞠目的財技運用,對他印象殊差。那天,我還差幾步才走到那玻璃門時,他正好拉門從裡面出來。按理,他優先,該先出來。但他止了步,笑着拉着門讓我先進。我一怔,也不好推讓,道個謝就過去了。
我不認識這人,他那幾秒鐘之間的表現雖不能說讓我刮目相看,但起碼與我過去對他的不良印象形成強烈對比。我不知道前後印象相比,哪一個接近真實,哪一個錯覺多一些。
以前隔洋觀火看美國大選,對候選人的所謂「民望」忽升忽降覺得不可思議。如今在香港看近在身邊的選舉,真切得多,但對所謂「民望」一樣難以思議;升也好、降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誤導而成的錯覺所致?
**
參考:Shepard’s Tables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冬至難再大過年
英國石林的一個功能,是觀察冬至到來, 好慶祝太陽回歸 |
中國人過去計算日子很重視節氣,主要原因是基於農業社會的需要。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人們要能準確地耕作,不誤農時,主要憑着多少年累積、流傳的經驗,再加上曆法輔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節氣。
很多人叫中國的傳統曆法為陰曆,以相對西洋的陽曆。陰就是月亮,陽就是太陽。西洋曆法不錯依照太陽在黃道運行一周為一年來計算日子,但中國的曆法卻不只是按照月亮每三十日繞地球一周為一月計算日子的,它還有依太陽的運行計算季節變化的部分。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陽曆這部分,主要就反映在一年分24節氣的安排上。這24個節氣都在公曆上找到差不多固定的日子,例如冬至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 ,有時是二十一日。
冬至就是冬天來到的意思,開始一年最凍的日子,要數九了,每九天為一個九。最初的三九最冷,所以說三九嚴寒。到九九就冬盡,到了西曆三月中,是溫暖的春天了,所以說九九艷陽天。
冬至之一 ──廣東油畫家楊永智作品 |
西方古時也重視冬至,要為太陽回歸大事慶祝。耶穌出生於哪一天已難稽考,不同教派有不同日子的耶穌誕。現時普遍接受的十二月二十五日 ,與冬至重疊(據羅馬帝曆法,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左右),是羅馬帝國時期才定下來的。據一種說法,這是為了借重人們對太陽的崇拜確定基督教的地位。對正統基督教來說,太陽崇拜其實是異教徒所為。
世界不同地方社會一個共同的發展規律,是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農民人口減少。中國正在這個迅速變化的過程之中。根據聯合國去年發表的報告,中國的城市比例在過去的30年間增長了一倍多,從一九八零年的19%躍升至二零一零年的47%,預計至二零二零年將達到59%。粗略計算,是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每年有差不多兩個香港的人口脫離農耕生活,不必再計算着節氣過日子。
香港人一年裡就不怎麼關心日子到了哪個節氣。最受人注意的節氣,可以就是冬至,因為傳統上要一家團聚吃吃飯。其次可能就是要掃墓的清明。
香港中西文化交匯,華洋節慶都慶祝,這可以增添社會活力,對做消費市場生意的,很有好處。對一般人而言,若大小節日都認真對待,真有點累。今年從冬至到春節剛好只有一個月,中間還夾着洋人的耶穌誕和元旦,平均一星期就一個節慶。節日都不離吃喝,節慶這麼頻繁,腸胃可不好受。
以前,人們一般過的都是緊日子,飲食一青二白,很簡單。到了節日大吃大喝,放縱一下情有可原。如今,還值得那麼在飲食上豪奢麼?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指甲鉗:非常小器
在工展會買來兩把孖人牌指甲鉗 |
現在「工展會」已變成製造商的散貨場,市民的特大超市。它比超市大得多,還有舞台表演、小型展覽、可吃可喝,如果加上兒童遊樂場、豎起摩天輪,那就跟歐美的集市商品展銷場(fair)差不多了。那種集市商品展銷場,一般在小城鎮舉行,像嘉年華會一樣,可以吸引遠近民眾到來消磨整日。
如今的「工展會」也足夠讓人消磨大半天的。日常家庭用品、食物、藥物應有盡有,連文具也有,無論新貨舊貨,都以傾銷方式供應。難怪不乏拉着行李車入場的,沒有行李車不打緊,很多攤檔有得送。實在拿不動也無所謂,場內有物流公司提供送貨服務。
「工展會」創辦於一九三八年,目的是宣揚香港製造的工業產品,推動工商業發展及拓展對外貿易。到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向製造業轉移,「工展會」曾盛極一時。「工展會」是多年來的簡稱,但全名多次更改過,反映時代不斷變化和香港經濟轉型。它最初名為「國貨展覽會」,到五十年代改名為「香港華資工業出品展覽會」,六十年代又叫「香港工業出品展覽會」,如今則叫「香港國際工業出口展銷會」,展示的軌跡是走向國際。事實上,你進入工展會場,能見到的真正香港產品並不多。我買了的東西就是德國貨:孖人牌指甲鉗。
「工展會」內出售的多是小商品,指甲鉗可說是小商品的典型了。如今走到街頭,還可以見到有老人擺買這類商品。它們小巧,為人看不起,企業看不起,消費者也看不起。可是誰都要用到它們,而都用得不順手。指甲鉗就是。
據說有一年,當時的總理朱鎔基在北京接見去開會的中小企業代表時,批評中國大陸連指甲鉗這樣簡單的小商品都生產不好,用上不幾天就剪不動指甲了。他說着掏出一個指甲鉗來給大家看,說非常好用,卻是台灣生產的。
有記者為此寫了個報道。一年後,廣東一個年輕商人偶然拿舊報紙包東西時看到,受到啟發,立意要生產出能讓朱鎔基滿意的指甲鉗來。那時在指甲鉗這領域稱雄的有德國、日本、韓國。那年輕人出國四處取經,創辦了專門生產指甲鉗的工廠。企業的名稱很有意思:非常小器。
據說,這家中山企業的指甲鉗,已佔中國指甲鉗市場的六七成。朱鎔基後來看到它的產品,留下一句話:「這才像樣。」
我沒見過「非常小器」的產品,只知道孖人牌的指甲鉗很好用。那是朋友到德國旅遊買回來作手信送的。相對於街邊十元八塊可買到的指甲鉗,它很貴。早幾年見到,好像要二百港元左右。在工展會見到大傾銷,99元就有兩個(其中一個不帶指甲銼),馬上就買下了,儘管舊的一個還用得好好的。
什麼時候可以買一個「非常小器」,比較一下哪個「小器」「非常」一些?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銀杏樹:奇怪的活化石
太原市晉祠的老銀杏 |
據二月河說,銀杏在中原一帶很罕見。在鄉下,槐、柳、榆、桑、椿、楊等雜樹到處都是,要找一果銀杏卻很難。偶爾見到,必是老得「不知年月」的古樹,「往往便是方圓數十里內的『座標』性物件」。用香港的流行話,就是地標了。如果有銀杏樹的話,很可能是在寺院裡。他有一年一連遊了多個古剎,幾乎每個寺院都有一棵老銀杏。
我也有這樣的印象。幾年前到太原,遊覽了晉祠,裡面就有兩棵老銀杏,一雌一雄,據說樹齡有五百多歲。這比二月河說的二千幾年的老銀杏,年輕多了。
二月河提到,在山東認識一位原來「官不小」的退休老幹部是個銀杏迷,家裡院子種的都是銀杏樹,還因為銀杏的經濟、文化、藥用價值而到處推廣種植銀杏,期望在全國種植十億棵。據說,目標已突破了。成果之一是黃河邊上一個銀杏林:長三十里地,最寬處二百餘公尺,非常壯觀。
中國有些地方其實有大量銀杏樹,其中之一是丹東。
不久前到韓國旅遊之前,本打算到丹東去,因為聞說當地的秋色很漂亮。可是各個旅行社都不大重視這個位於鴨綠江邊的城市,若安排在行程裡,也只是聊備一格。與丹東也就緣慳一面了。
很湊巧,回來不久,就在央視上看到一個關於丹東的節目,是「邊疆行」專題片的最後一集。片集繞着中國邊境採訪各個邊關口岸情況,最後一站就是通往朝鮮的丹東。記者特別提到,丹東的市樹是銀杏,還拍攝了沿着鴨綠江一條大街被銀杏染得一片金黃的秋日景色。
韓國雞龍山一棵老銀杏,抖落了大片明黃 |
銀杏樹是很古老的樹種,有活化石之稱。可是二月河在書中說,地球在一億年前的白堊記晚期遭遇災變,「全世界的銀杏都犁死了,只是留在中國的還在」,這顯然就不確了。與丹東同一緯度的朝鮮、韓國、日本都有大量銀杏樹。就我不久前在韓國所見,多個城市包括漢城,都愛以銀杏樹作路樹。
銀杏確是奇怪的植物,存在所謂「生態悖論」(ecological
paradox),即既有難以繁衍的特徵,又有適應環境的能耐。銀杏以生長緩慢知名,通過有性繁殖,一般要二三十年才能結實(雄樹開花、雌株結實),因而有公孫樹之稱,即把樹種下,要到孫子才有收成。這樣的樹本來很難傳宗接代下去,生態環境一惡化,就很難繁衍,有被自然淘汰之虞。可是它又可以無性繁殖,通過嫁接、插枝等繁殖,插枝大約 4 0多天就能生根,成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嫁接樹三至五年就可結實了。樹齡之長,又是其他樹木很難企及的。
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銀杏確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能改善生理及心智機能老化、腦部缺氧、智力降低、老化痴呆、阿爾茲海默症。但也要知道,銀杏葉和果都有毒,慎勿多服亂服也。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好讀好書好朋友
從前有讀書人說有兩不借,一是妻,二是書。一位朋友卻反其中一道而行,主動把書借給友儕閱讀,每次由他主催的飯聚,他不但管大家的口腹之糧,還管大家精神之糧,會拿出最近看到的好書來,供傳閱。
這位醫生朋友退休後很忙碌,其中一忙是忙於閱讀,說是以前事務太忙,難有時間閱讀專業以外的書,一旦退下來了,壓抑着的求知欲便爆發,要給自己「補課」,古今好書皆讀,從劉勰的《文心雕龍》到錢鍾書的《談藝錄》等。他認為好書買下來只供自己閱讀一次,太浪費資源了,於是希望書本可以循環利用。不久前,他買了《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覺得我該喜愛,竟然自己去圖書館借了一本來讀,而把買來的借給我看──這樣的朋友!
這書一讀就喜歡,是饒宗頤對廣泛學術話題之真知灼見的紀錄,涉及的內容廣博而精深,常要反覆咀嚼才能理解,得自己擁有一本才行。我曾到旺角一家樓上書店找尋,讓店員去找也無所獲。一位同事知道,卻給我找來了,硬是送了給我。
這樣給我送書的朋友真不少。一位朋友買了《水之道與德之端》一書,知道我會愛讀,他後來找來了個網上版,就把印刷本送給我了。這書是美國漢學家艾蘭 教授(Sarah Allan)作品的翻譯,艱澀的文字可以翻譯得那麼流暢,真讓人敬佩。
湖南郴州正準備迎接因為廣東要經濟轉型而向北遷移的港資企業,有朋友應邀到當地攝影以助地方當局提高知名度,得到當地龍女寺的楹聯書法集,知道我有這方面的嗜好,便送了給我。這對我自然有裨益。
最近一位朋友從加拿大繞道北京回港,又給我送來了一本在北京買的書,名叫《古琴》。大陸近年有不少關於古琴的出版物,反映出一個小小的古琴熱在形成。《古琴》一書的特別之處,是作者是外國人──瑞典的漢學家林西莉 教授(Cecilia Lindqvist)。用台灣宣傳這書的文案的話說,她是「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林西莉五十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六十年代初只身跑到北京學習。在路過莫斯科時,她向一位俄羅斯的漢學家談到想學一種中國樂器,那位俄羅斯學者建議她學古琴,她到了北京便追隨王迪學起古琴來。學琴之前,她連古琴的音色是怎樣的都不知道,但一聽,便愛上了。
那時,北京古琴學會匯集了中國最出色的一代琴家,她於是多次受到管平湖等著名琴家的親自指導。《古琴》一書是她向西方介紹古琴文化的書,還附上一CD,全是管平湖等她認為代表古琴最高藝術境界的演奏錄音。林西莉在彼邦一定也設帳授徒,使古琴在北極圈也有了知音。
二月河的《佛像前的沉吟》也是那位退休醫生朋友推薦我讀的。他在這裡讀過我寫關於銀杏的文字,又在二月河的書中讀到一篇〈銀杏情結〉,便讓我也一讀。銀杏是北方樹種,可是生活在中原的二月河也難得見到。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對卐字符的詫異和誤解
古希臘的頭盔上有卐字符 |
二月河的《佛像前的沉吟》一書涉獵博雜,讀來頗有裨益。可是其中也有紕繆,例如關於萬字符的認識就很不足,據此發表的議論就更有誤了。
二月河到山西參觀閻錫山的大宅院,對房山上的釘着幾個「卐」字覺得詫異,認為這是「法西斯的標徽」,而「我們東方用的是『卍』」。他「想了想,張學良是信過法西斯的,他和德國的外長里賓特洛夫是拜把子兄弟,閻和張一度關係不錯,也許是那點影響的印痕吧!」他承認對此沒有研究,但「立此存疑」。
相信很多人也有過同樣的詫異,我也一樣。後來一了解才知道詫異源自無知。
饒宗頤通過各方面的研究一再指出,東西文化的接觸和交流,遠比人們知道的早得多。他通過對古陶器上符號的研究相信,早在新石器時,東西方之間就有交流了。他為李學勤《比較考古學隨筆》作序提出,文字形成以前,有過「陶符時代」,那時會在漫長時間裡流行某一記號,代表某些吉利、富有的意義;他列舉了一些中外同形記號說明「陶器之路」早已存在,記號包括「卍」。
突尼西亞的馬實克古拼圖 |
佛教的「卐」字是為srivatsalakslana,鳩摩羅什、玄奘等曾譯為「德」字,菩提流支譯為「萬」字,寓意「萬德莊嚴、功德圓滿」。武則天後來規定譯為「萬」字,這也就是今天的讀音。
這記號有時寫為左旋的「卐」,有時寫為右旋的「卍」,佛門古來兩者通用。但有說佛教以右旋為吉祥,舉行各種佛教儀式都是右旋進行的,所以應以「卍」為合云。
到了上世紀,希特勒親自為納粹黨設計黨旗,弄出紅底白圓心,中間嵌上一個黑色左旋的「卐」字。符號原意其實是兩個「S」的交疊,納粹黨即「國家社會黨」,在德文中「國家」和「社會」的字頭都是「S」。
關於「萬」字來歷,還有多種玄妙神秘的說法。有人說,它源自銀河系在旋轉中甩出四臂的形狀;而據此說,左旋右旋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在茫茫宇宙中,不存在什麼左右上下。
還有人發現,把萬字符套到如九宮格的洛書上,四臂上的數字存在多種神秘的對稱關係,萬字符故而可以說是洛書的轉化形態,古人是因為崇拜洛書而敬仰萬字符的。
對萬字符的種種解釋中,可能不乏穿鑿附會。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符號有悠久的歷史,別讓納粹留下的醜惡記憶破壞了它寓意的吉祥。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以氣功要求練習音樂
流水如絲,流年如斯。 ──攝於韓國德裕山國立公園 |
我不懂彈鋼琴,沒有坐在鋼琴面前運動十個指頭彈奏的感受,但從觀察可以想像,彈鋼琴是很大運動量的活動,或許還可以說是最大運動量的演奏。鋼琴是樂中體積最大的,是一部複雜的機器,要用人力把它驅動起來,得付出相當大體力才行。有時見到演奏協奏曲的鋼琴家,與幾十人的樂隊搏鬥下來(「全場」有時達半小時以上),其疲累與從賽場走下來的運動員不遑多讓。
有過之的,可能只有擊鼓了,特別是站到高台上捶擊直徑人般大的大鼓的表演,那簡直就是樂與力的混合表演,演奏者會只穿牛鼻禈(日本相撲運動員穿着的下裳),以展示肌肉、加強力量感。
這樣的演奏或練習,絕對會「激勵着無數的BDNF飛奔向腦中央」,達到刺激大腦,加強記憶的效果,有益身與心的健康。
相信手足按摩理論的人還會認為,彈鋼琴要用十個指頭不斷敲擊琴鍵,等於不斷刺激直達指頭的六條經絡(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養護體內相關臟腑。很多人指出,知名的鋼琴家因而都是長夀的,例如魯賓斯坦97歲,霍洛維茨86歲等等。我不知道此說可不可以成立,因為莫札特只活到35歲,蕭邦39歲就去世,貝多芬57歲就撒手塵寰了,都令人惋惜。至於不知名的鋼琴家是不是都長夀,就沒有什麼人注意了。
不管怎樣,現在的種種理論都主張多活動、多運動以養生。不能彈鋼琴,打麻將也可以。打麻將還可以聯誼,說不定比「單打」的彈鋼琴有更佳效果。據說,各地的華人老人院都鼓勵院友打麻將,美加也一樣。
今年年初,曾寫過〈Keep
Fit,從身體到大腦〉一文,介紹了美國腦神經專家Oliver Sacks 關於積極刺激大腦潛能發展的主張。這位專家認為,童年時學習無疑較容易,但人的大腦此後─直到晚年還會繼續成長。每次我們練習已熟習的技能或者學習新的技能,都會加強已存在神經連接。久而久之,受刺激的神經元之間就會長出新的連接來,甚至會生出新的神經細胞。他特別提倡器樂練習,因為它有廣泛要求,要視譜、記譜、雙手協調、控制音色音準,還要感情投入等等。這就如運動可讓身健康一樣,可讓大腦健康。
這樣的練習似乎可以借用氣功的練功方法來練習。氣功的練習主要有三方面要求:調姿、調息、調意。姿是身姿,指動作;息是氣息,指呼吸;意是意念,指心神。練習樂器完全可以套用這些,而且可能比靜坐式的氣功練習更能進入所謂「氣功態」。我對氣功無知,但我相信以調身、調息、調意引導音樂練習,絕對有利而無害,不會「走火入魔」。
**
舊文參考:〈Keep Fit,從身體到大腦〉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月食夜色皆可觀
月食並不罕見,但昨晚的月食還是可觀的。用我的半傻瓜照相機,居然還拍到這樣的照片作紀錄。而可觀的,不僅是月食而已。
剛踫到乾燥的冷空氣從北方南來,早兩天的陰霾一掃而空,香港上空萬里無雲,能見度很高。從我家陽台望出去,可以見幾公里之外的汲水門大橋橋塔。入夜之後,維港兩岸顆顆燈光明亮剔透,汲水大橋橋塔的燈光也一樣。
這有點奇怪。據我的經驗,每當北方、珠三角的空氣南下,香港的天空就混濁不堪,即使驅走了陰雲,也有厚厚的灰黃煙霞瀰漫在低空,覆蓋在地面上。最近的情況有點不同,那層似輕紗的灰黃煙霞還在,但淡薄了不少。近兩天這樣高透明度的空氣,一般只在夏季吹偏南風的時候才出現。遊客如果這時候到香港來,看到香港的夜色,一定會說「東方之珠」的盛名並不虛傳。
我本來對這次月食不感興趣,但因為夜空月色異常明朗,興味就增加了。吃過晚飯,就看到朗月初升,從東面的山脊和大廈剪影間爬上來,如銀盤耀眼,無追月之彩雲干擾,月亮表面的斑駁陰影清晰可辨。對觀察月全食,這是絕對良好的機會。不看看、留個紀錄,就有負如斯因緣了。
以前也拍攝過月亮的照片,記得,一百分之一秒可以拍到。昨晚,用ISO200,一百分之一秒,曝光就嚴重過量,可減到五百分之一秒。從此,也可見空氣質素的確改善了,月亮的明亮度因而大增。以前,月亮面前的薄紗讓相機要用較慢的速度拍攝,如今就不必了。
不過,到月亮完全進入地球陰影後,月亮只射出從折射、反射而來的光線,變成黃銅色,就要用十分之一以至更慢的速度拍攝。我沒有用腳架,只把相機靠着柱子穩定下來拍攝。不作過高要求,效果也可以了。
在月食下,還見到香港難得一見的夜景,就是月暗星繁。香港的夜空,不會見到多少星星,地面過亮的燈光造成光污染,若加上月亮的銀光耀目,星光就更黯淡以至隐沒了。我試過盡力用昏花的老眼去數星星,頂多數到十多顆。昨夜,到月亮全食時,瀏覽一下夜空,星星之繁多讓我驚訝。沒有細數,因為太多,數不來了。這也說明,空氣的透明度不錯,尤其是向頭頂仰視的時候。
搬來不久的鄰居,很少到陽台活動。昨晚,也招呼了朋友到陽台聚會,冒着十度左右的清冷坐觀夜色。他們是否知道,這夜色比以前更漂亮?
剛踫到乾燥的冷空氣從北方南來,早兩天的陰霾一掃而空,香港上空萬里無雲,能見度很高。從我家陽台望出去,可以見幾公里之外的汲水門大橋橋塔。入夜之後,維港兩岸顆顆燈光明亮剔透,汲水大橋橋塔的燈光也一樣。
這有點奇怪。據我的經驗,每當北方、珠三角的空氣南下,香港的天空就混濁不堪,即使驅走了陰雲,也有厚厚的灰黃煙霞瀰漫在低空,覆蓋在地面上。最近的情況有點不同,那層似輕紗的灰黃煙霞還在,但淡薄了不少。近兩天這樣高透明度的空氣,一般只在夏季吹偏南風的時候才出現。遊客如果這時候到香港來,看到香港的夜色,一定會說「東方之珠」的盛名並不虛傳。
我本來對這次月食不感興趣,但因為夜空月色異常明朗,興味就增加了。吃過晚飯,就看到朗月初升,從東面的山脊和大廈剪影間爬上來,如銀盤耀眼,無追月之彩雲干擾,月亮表面的斑駁陰影清晰可辨。對觀察月全食,這是絕對良好的機會。不看看、留個紀錄,就有負如斯因緣了。
以前也拍攝過月亮的照片,記得,一百分之一秒可以拍到。昨晚,用ISO200,一百分之一秒,曝光就嚴重過量,可減到五百分之一秒。從此,也可見空氣質素的確改善了,月亮的明亮度因而大增。以前,月亮面前的薄紗讓相機要用較慢的速度拍攝,如今就不必了。
不過,到月亮完全進入地球陰影後,月亮只射出從折射、反射而來的光線,變成黃銅色,就要用十分之一以至更慢的速度拍攝。我沒有用腳架,只把相機靠着柱子穩定下來拍攝。不作過高要求,效果也可以了。
在月食下,還見到香港難得一見的夜景,就是月暗星繁。香港的夜空,不會見到多少星星,地面過亮的燈光造成光污染,若加上月亮的銀光耀目,星光就更黯淡以至隐沒了。我試過盡力用昏花的老眼去數星星,頂多數到十多顆。昨夜,到月亮全食時,瀏覽一下夜空,星星之繁多讓我驚訝。沒有細數,因為太多,數不來了。這也說明,空氣的透明度不錯,尤其是向頭頂仰視的時候。
搬來不久的鄰居,很少到陽台活動。昨晚,也招呼了朋友到陽台聚會,冒着十度左右的清冷坐觀夜色。他們是否知道,這夜色比以前更漂亮?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落霞盛世康雍乾
從漢城前往仁川機場路上的晚霞 |
他以平地一聲雷地推出的康雍乾三大帝系列歷史小說享譽全球華人世界,小說從新的視角對三帝作了立體式的刻劃,不乏「正面」描寫,但卻以「落霞」系列名之,為的是要指出,所謂「康雍乾盛世」,其實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迴光反照。
康雍乾三朝歷時132年,是清代的鼎盛時期,戰績顯赫,建立了比現今疆域還大的統一國家。中外都有統計數字指出,當時中國的GDP,從總值到國民平均值,都是世界最高的,堪稱盛極一時。
可是乾隆之後僅45年,中國就從頂峰跌落谷底。從一八四零年起,中國受到兩場鴉片戰爭的蹂躪,自此一蹶不振達一個半世紀。盛衰榮辱,就如銅幣之兩面,輕輕一翻就完全改觀了。這也如夕陽之西沉,剎那之間就沒落到西山之下,而落霞之漫天煦麗,也倏忽不見。
事物遽變,不可能無因。落霞之變,當在盛世中就有所醞釀。
從世界角度來看,清朝其實正好遇上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那時,歐洲承接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孕育出啟蒙思潮,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這樣的發展,也向東伸延。可惜的是,大清的盛世,卻無中國前兩個盛世──漢唐盛期──與外面世界接軌的胸懷遠見。
漢唐盛世的共同特點,是很開放,敢於吸納當時從四面八方傳入之文明精華,從物質到思想,都多所益善。如今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佛教文化,就是這時大量引入的。沿着絲綢之路形成的文化交流,不但大利於中國,也大利於世界,是歐洲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可是康雍乾三帝都沒有漢唐之世 君主的襟懷和抱負,對於歐洲的崛起無知更自負,僅對傳教士帶來的新奇玩意如自鳴鐘、望遠鏡等有興趣,而閉門自封「盛世」。衰落的伏筆就自此埋下了,大清帝國衰亡的條件,在「康雍乾盛世」就準備了。
「康雍乾盛世」之說,因而至今有爭議。康雍乾「英明聖主」的稱號,在當時也許能叫得響,但百年後回眸,「英明」二字不能不貶值。
馬克思、恩格斯對大清帝國從高峰的迅速滑落有這樣的慨嘆:「一個人口幾乎佔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基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大廈維修,遇到兩個八十後
所住大廈的維修工程大致完成,關乎外牆的,都已完工;內部的,如走廊、電梯等,看來要等待明年春節之後才進行了。如今香港很多大廈都進行同類工程,人手吃緊得很,一座大廈的工程還未收尾,工程人員就紛紛撤退。一家公司很多時候有幾個工程同時進行,同一批人這天在這座大廈工作,那天到另一座大廈去。早一階段每天負責管理我們大廈工程的兩名八十後年輕人,現在都不見蹤影了。
大廈維修工程的管理,是不簡單的工作,要面對大廈內外不同階層、工種、文化甚至不同種族的人(我們大廈的維修工人中有個越南幫)面面俱圓,要有點文化、懂得用電腦處理文件,還要對建築地盤的不同工作、技術有認識,常得參與。我見那兩位年輕人有時要爬到外牆棚架上處理問題,這不是哪個八十後都有膽色做的。在政府積極推動大廈維修下,這方面的人手看來很不足,也吃香。那兩名年輕人就是這樣入行的,做起類似管工的工作來。
兩人都屬香港人說讀不成書的人,家庭都不完整,很早接觸社會,而且處身社會中光明與黑暗相交的邊沿地帶,很容易跌落黑暗世界中。其中一人其實是已墮落過而重新爬起來的。兩人都品性純良,沒有什麼機心,幾個月裡相對熟了,很多個人遭遇、面對的問題,都樂於透露出來,聽聽我們的意見。
A的經歷很像電影裡的橋段。他曾經是「蠱惑仔」,跟「大佬」一起胡作非為,包括運帶毒品。不必上得山多才遇虎,他第二次就遇到老虎,還被吃了。當時情況也如電影場面,幾個便衣警察突然不知從哪裡撲出,他完全沒來得及反應,就被捕了。也如電影情節一樣,「大佬」自此沒有理會他,讓他自生自滅。他被判得很重──十年。那時,他只有十幾歲。
幸好,單親的母親一直沒有放棄他,讓他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他因此在獄中彌補荒廢了學業。出獄後,他找到這份工。他坦白告訴老闆自己的遭遇,而老闆信任他,還不到試用期滿,就加了他人工。人工雖不高,但他說很珍惜這個機會,有另一家公司向他「高薪挖角」,他也拒絕了。
B 是A 的副手,長得很高,看起來比年齡大,接觸多了才知道還是不大懂事的年輕人。他住在天水圍的公屋,母親離開了家庭,父親帶了一個女人回家住,妹妹工作後搬走了。他說,那家只是他睡覺的地方。他在工作上是新手,我們鼓勵他「打好呢份工」,指出大廈維修是個新市場,是有前途的,要就此讀些課程進修。他果然在晚上去讀書了。
可是不久後,他出問題了──弄大了女朋友的肚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給他分析了面前人生路上要面對的種種利與弊、得與失。後來,不怎麼見到他了,不過聽說他陪女朋友去做了人工流產手術。他管理大廈維修的經驗雖然還很淺,卻已獲公司指派去獨自管理一個新工程。
兩人都還在打拼人生的階段,還會遇上很多艱巨的考驗。他們的家長若是關心他們的,該有很多要擔心的事情。A 很孝順母親和婆婆,她們可能擔心,A 總想多賺點外快補回坐牢多年的損失,千萬不要急功近利而再有差池才好。B 的家人可能要擔心,他經驗不足而要管理一個地盤,還要在愛情和進修上花精神,能應付嗎?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運動加強記憶,多國有新發現
隨着生活日趨富裕,人們對健康更關注,除了關注身體的健康,還關注大腦的健康。以前,人們的身體在大腦退化前就先退化了,夀命較短之下,大腦退化的問題較不顯著。如今,身體健康普遍改善,人均夀命延長,大腦退化問題就突顯了。為了增進身體健康,人們提倡運動。運動的確值得提倡,因為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運動不但有利身體健康,也有利大腦健康。《紐約時報》日前一篇文章,就報道了科學家一連串相關的新發現。
有關發現分別來自愛爾蘭、巴西、美國,都與大腦分泌的一種蛋白質BDNF有關。
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中文是「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是腦內合成的一種蛋白質,它廣泛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對神經元的存活、分化、生長發育起重要作用,並能防止神經元受損傷死亡。哺乳類動物大腦的神經元大部分是出生前就形成的,但部分大腦仍保存從神經幹細胞孕育出神經元的能力,BDNF就是可以刺激和控制這個機制的物質之一。從實驗中可知,生來沒有BDNF的老鼠大腦殘缺,也早死,證明BDNF對正常神經系統之重要。
科學家早就發現,運動可以激化BDNF,同時帶動幾種荷爾蒙的分泌;這幾種激素與BDNF合作,可促進幹細胞分裂。人年紀大了,BDNF減少,神經新生就減慢。
愛爾蘭科學家最近讓一批大學生進行記憶實驗。學生從電腦上觀看一批配上名字的人像照片;稍作休息後,再觀看,測試人像與名字相配的記憶。之後,學生分兩組,一組要踩健身單車,不斷加速至力竭為止。另一組坐着,半小時裡什麼都不用做。兩組學生再做一次記憶力測驗。結果,做運動的一組,記憶力大躍進;不動的一組沒有改善。
運動一組在踩完單車後接受抽血,檢驗發現BDNF含量大增。這可能是記憶大增的原因,可是仍未知道作用的機制是怎樣的,是大腦的哪一部分受到刺激所致。
巴西科學家今年十月用老鼠做實驗也有發現。他們讓較年長的老鼠每星期有數天跑輪子,一天僅五分鐘,如是者五星期,這在老鼠大腦的記憶中心增加和積累了BDNF。科學家用這些老鼠與較年輕的老鼠做記憶力測試比較,成績幾乎與年輕老鼠一樣好。
洛杉磯加州大學「大腦損傷研究中心」也用老鼠做了實驗,實驗報告發表在九月號的《神經學報》(Neuroscience)上。研究發現,如果任由成年老鼠自由跑動,一星期後,大腦記憶中心的BDNF細胞數量,比整天不許動的老鼠多,並積累了大量會發育成為BDNF的細胞。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則用人做實驗,報告發表在十月號的《轉譯神經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之上。實驗邀請了144名年齡40至65歲的飛機師進行,他們富有飛行經驗,兩年內要到模擬駕駛艙「飛行」三次。兩年裡,所有人的成績都隨着年齡增長有所下降,這很正常。
但有一組人的下降值得注意。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有相信會減少大腦BDNF活力的遺傳變異。與沒有這種變異的飛行員相比,他們進行複雜飛行動作的能力,下降幅度大一倍。
這個實驗沒有涉及運動,但卻令人想到,通過運動是否可以提高BDNF水平而彌補上述變異,到中年以後改善進行複雜動作的能力。
史丹福大學負責進行上述研究的學者說:「對每人來說,證據都是非常非常有力的,就是運動可以提高BDNF水平,改善腦力健康。」
**
參考:《紐約時報》文章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1/11/30/how-exercise-benefits-the-brain/?scp=1&sq=How%20Exercise%20Benefits%20the%20Brain&st=cse
舊文:〈運動抗衰老,科學家大為驚訝〉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5.html
〈改善記憶有簡單方法:步行〉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3.html
**
參考:《紐約時報》文章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1/11/30/how-exercise-benefits-the-brain/?scp=1&sq=How%20Exercise%20Benefits%20the%20Brain&st=cse
舊文:〈運動抗衰老,科學家大為驚訝〉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5.html
〈改善記憶有簡單方法:步行〉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3.html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學音樂,幾時能樂在其中?
琵琶和柳琴 |
一位母親到琴行給女兒選購柳琴(也叫柳葉琴,一種像小型琵琶的彈撥樂器),女兒是初學者,大概學校開設了器樂班,選擇學習柳琴,母親於是自行去選購。買哪個檔次的?她要買一種四千多元的。琴行老闆有點錯愕,因為一般買給初學小朋友用的柳琴,都不會買這麼貴的。那位母親很爽快,說道是:「政府送的。」意思原來是,這是用特區政府派送的六千元買的。兩天後,這位母親帶着大概讀中一的女兒又來了,還帶着那個新買的柳琴。出什麼問題了?母親叫女兒自己說,女兒卻不吱聲,僵持着。琴行老闆緩和了一下氣氛,說那就打開琴盒看看好了。一看,小菜一碟,斷了根弦而已。很簡單,買一根換上就是。老闆見顧客看來不懂,就說,替你換好了,弦送給你。完了,兩母女挽着琴離開。那女兒自始至終一言不發,那母親也不教女兒向老闆道個謝。
不知道那女孩是在嘔氣,還是該把她歸為習慣了讓人侍服的「港孩」,也不知道母女倆對學習音樂有什麼理解。直覺是,她們都不是因為喜歡音樂、特別是喜歡柳琴的音樂而去買一個不算便宜的柳琴的。那女兒可能是很被動之下去學習這種樂器,可能根本不喜歡,而是母親認為這有利於將來寫一個漂亮的履歷,而要她去學的。現在的學生升學時,都希望擁有一本內容豐富、看來多才多藝的履歷,實質如何是另一回事。
吃飯時在座的,除了我,都在致力推廣中樂,可謂數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我則笑謂之「死性不改」。各人有在本港獻心獻力,有在加拿大西岸、有在加拿大東岸迎難而上。
上面小故事裡的母女,他們都見得多了。當今的社會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相對於以前,人們接觸音樂的機會多得多,誰都有可以收聽、收錄或收看音樂和音樂表演的音質素器材。在香港,在學校有種種音樂訓練班,還可參加由音樂事務處或私營機構提供的訓練班,家長即使不喜歡音樂,也普遍重視向女子安排音樂訓練。可是音樂會要銷票很困難。
幾位朋友既是交流也是吐苦水地談到這方面的艱辛。相對之下,香港似乎還好一些,如果為學音樂的小朋友舉辦匯報式音樂會,小朋友會帶來家長親友、姨媽姑姐一大幫捧場客。在加拿大,很多家長根本沒有這興趣。小朋友有演出,不少家長用車送來,一個U-turn 就離開了,到散場再來接人。於是,一場音樂會最艱巨的工作是銷票。來自多倫多的那位朋友說,發出推銷的「伊妹兒」,還要逐個打電話。儘管這麼困難,他在那邊組織了專業的安省中國民族樂團,成員都是接受過音樂學院中樂正規訓練的演奏家。近年有不少這樣的人才從大陸以專才移民資格到了彼邦,他們可以藉這個樂團一展所長,但要靠此「搵食」,就不易了。
溫哥華的那位朋友創辦的庇詩省中樂協會已同中央音樂學院合作多年,舉辦中樂技術水平等級考試。現在,考試又推廣到多倫多去了。可見,困難雖大,成績卻有目共睹。
樂(音樂的樂)者樂(快樂的樂)也,說到音樂就言不離艱辛,太不應該。幾時可以真正樂在其中?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經歷三刦,改觀人生
地震後基督城一處住宅區 |
自然不是。新西蘭很小,只有四百四十多萬人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話很難在那裡用得上。基督城雖說是新西蘭第二大城市,人口不過37萬餘。去年九月的7.1級地震雖然沒有造成重大傷亡,但房屋損毀嚴重。今年二月的6.3級地震進一步摧枯拉朽,把本來欲頹而未倒的危房都推塌了,造成的傷亡更大。一些重修近半年的工程也報廢了。
親戚的房子在半山,依着山坡地勢而建,從照片見到,經營得很精緻。第一次地震的震央,就在山後,房子首當其沖。幸好事發在日間,人不在屋內,得保安全算是萬幸。
還幸運的是,有地震保險。現在另覓房子暫住,也由保險賠償。可是要拆卸重建,就還未排得上隊。由於市裡損毀房屋太多,重建要分區分批進行。什麼時候輪到,還不知道。對於這個家,親戚很有感情;房子不能進去(保險公司拉起了警戒線,越線而有意外,不作賠償),還經常回去料理花園的花草。
兩次地震,算來已是親戚家裡近三年越過了的第二第三刦。此前的一刦,是家裡的。親戚的丈夫的腎衰歇得不行了,身體狀況到了倒數階段,只能等待換腎。經過檢驗,幾位至親中,只有做妻子的親戚可以捐出一個腎來。她毫不猶豫就做了手術,不到兩星期之後,就與重獲新生的丈夫一起到街頭散步了,認識的人都嘖嘖稱奇。
丈夫康復得很快,身體狀況遠勝接受妻子腎臟之前。要不然,翤後接連遇上大地震,恐怕就難撐過去了。
據說,人的腎臟即使只有一個,而這個獨腎的功能只剩五分之一,也足夠發揮功能。但要為親人捐出一個腎,也必須極大勇氣才行。親戚不覺得怎麼,但知道的人,都敬佩她的大仁大勇。
這三刦的連番發生,大大改變了親戚的人生態度,實實在在的知道,什麼叫「珍惜眼前人」。當然不只是「眼前」,還有不在「眼前」而在心裡的人。
於是,她在朋友的鼓舞下,策劃了一次與離開了新西蘭多年的朋友重聚。新西蘭太偏處地球一偶,朋友又分散在地球東西南北,要在新西蘭重聚一次很難。他們想到一個辦法,是一人走一步,從不同地方到香港來重聚。
聊起來,親戚說了一件她認為最遺憾的事,就是多年前一次回來,由於瑣事大忙,沒有去見一位長輩。長輩後來故去,她永遠無法再見,讓她至今心裡負疚。這次回來,她就能見的人都去見了。
她要我寫一幅字,掛在家裡帶中華文化色彩的sunroom裡。這是歐美風格獨立房屋連接室內與花園的室內空間,利用闊大的玻璃窗甚或天花,兼得戶內戶外之勝,即使在冬天,也可以坐在sunroom享受園裡花草和陽光。
想了一下,結合sunroom的特殊環境,構思了這樣的句子:
花不長開花不斷
月常圓缺月常還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退休,宜「以退為進」
退休 你對公司的付出那麼巨大,以致 對於我們再沒有利用價值了。 |
A原來是一家大型連鎖店一家門市店鋪的經理。這連鎖店是上市公司,管理有規有矩,推動業績不斷有新猷。對前線員工來說,這些都構成巨大壓力。營業額稍與指標不符,或者落後與其他兄弟店鋪,上頭即使沒有動作,你自己就先營造壓力了。若不懂得以正念自我寬解,真會度日如年。
A曾經長期為此煩惱,只是為了養家餬口,無法不「頂硬上」。那階段,我見他常帶一幅過勞的面容,精神壓力都寫在面上。他到女兒做事了,自己也到了可退休之齡,就毅然放下了擔子。
這次見他,完全換了一個樣。以前的笑臉總似帶着苦澀;現在同一個笑臉,卻煥發着神采。他那時精神壓力之大,通過這笑臉的變化展露無遺。飲完茶有什麼活動?他與妻子去打草地滾球,這是他退休後才學做的運動。
B的情況正好相反。以前朋友相聚時,他總是眾人注意力的焦點,以風趣的談吐,灑脫的丰神,反映出人生的得意。他是打工仔,在一家大機構主管一個重要部門,即使工作也有壓力,但應付從容,手下對他的侍服看來很好。他應酬不少,日子很多彩多姿。個人生活方面也一樣,朋友聚會,會猜他帶哪個女朋友赴會。
「你還有多少天可以退休?」 |
退休的確是人生的巨大轉變,名之為第二人生很恰當,讓退休生活過得充實重要不過,這可能比安排好退休後的經濟問題還重要。我見到,退休後日子過得愜意的朋友,都有可以寄托精神的嗜好,嗜好或者是一貫愛好而無暇投入的,或者是退休後才培養的。
無論人生的哪個階段,個人嗜好都不可少。有位退休的朋友忙於合唱團活動,又去唱粵曲,說都是機緣巧合的安排,一個是與朋友茶敘受邀請參加的,一個是偶然看到海報去參加的。可是我知道,這都有前因,朋友本來愛唱歌、愛唱粵曲,才會遇上這樣的機緣,或者說是因緣。因緣也者,各種條件恰好配合、成熟而成就之事也。
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到了退休,很多因緣可能就因為條件具備而發生了。「人生從退休開始」之說,可能由此而來。
洋人有說:Don't
simply retire from something; have something to retire to。這話難以譯得傳神,意思是不要從一個事情退下來就算,要投入到另一個事情上去。
簡言之,是「以退為進」,別只知道退下來,要以退為進走上去。我還未退,已時刻盤算着如何進了。
**
舊文參考:單身族經濟與退休生活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9.html
**
舊文參考:單身族經濟與退休生活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9.html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潘天夀:大家手筆,不容錯過
《小龍湫下一角》,潘天夀 |
你不一定熟悉潘天夀的畫,但只要你看了,特別是真跡展出,一定留下深刻印象。從題材來說,潘天夀可歸為花鳥畫家。可是你絕不可以用傳統花鳥畫的印象套到潘天夀的畫之上。
他的畫有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他與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齊名,是為近代中國畫的四大家。吳昌碩曾以「天驚地怪見落筆」形容他的畫。黃賓虹有評語說:「天夀用筆,力能扛鼎。」他的畫「霸悍」過人,而不同於齊白石之「曠」。用葉淺予的話說,潘天夀「正在這『霸悍』兩字引人入勝」。
潘天夀另一特點,是愛作大畫,這是畫家要抒發胸中塊壘之所須。香港美術評論家黃蒙田一次觀賞潘天夀畫展後說:「老實說,一個畫家畢生創作了這麼多大畫,在我還是初次見到(何況這只是潘天夀部分作品而已),在近代以至現代中國花鳥畫史上,這種情況也是罕見的,至少(吳)昌碩和(齊)白石沒有這樣大氣魄的作品。」他認為:潘天夀的「創作力是驚人的」。
他嘗言:「畫須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結構,亦即取捨、虛實、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撐持、開合、呼應,等等原則。如孫武論兵: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要之,須得智勇之將,遠慮深謀,統御全局耳。」他的畫的全局觀特別強。
這次畫展的「場刊」頗花了心思,圖文並茂地專門介紹了「潘天夀的構圖藝術」。場內也有展板就此講解,協助觀眾欣賞。
這次畫展的「場刊」頗花了心思,圖文並茂地專門介紹了「潘天夀的構圖藝術」。場內也有展板就此講解,協助觀眾欣賞。
這次畫展不可多得,可能是得了因利乘便之機。潘天壽基金會今年年初在北京舉辦了「潘天壽藝術展」以紀念潘天夀逝世四十周年。有關方面遂得到便利,把展覽移至香港舉行。這真是香港美術愛好者之福。
香港常有畫展舉行,有關畫家都稱「著名畫家」,其中自也不乏能稱作「名家」的。可是能稱為「大家」的,就如鳳毛麟角。張仃說,潘天夀不是「名家」,是「大家」,是「承先啟後」的;劉海粟更稱「是永垂不朽的」。
《梅月圖軸》,潘天夀 |
多年前,香港藝術中心曾舉辦過一次潘天夀畫展,我第一次從中欣賞到潘天夀的大手筆。翻出當年買下的大型畫冊,那竟然是一九九零年的事了。
本次畫展展出潘氏代表作共36件,不乏十幾尺高或闊的大畫,和多幅潘氏的名畫,如《小龍湫下一角》、《映日》等。其中包括潘天夀一九六六年年初創作的《梅月圖》,這是畫家最後一幅大畫,是時「文革」的狂飆即將刮起。畫面在冷冽幽森中孕育着頑強生機。觀此畫,當也讀潘天夀以下畫論: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之、深之、遠之,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其為至美也。」
**
舊作參考:看吳冠中,品潘天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