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腦,右腦 |
七田真教學法的一個論基礎,是「才能遞減法則」。就是說,幼兒大腦的發育有難以想像的潛能,而這潛能到六歲左右就下降到接近定型了。七田真因而說,「嬰兒和大人是不同的生物」。
另一方面,七田真提提倡開發右腦,寫過《全腦革命》等書,指出人的大腦其實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對大人也一樣。據此,大人不必因為早已過了智力早速發育的幼兒期而沮喪。這正是上面提到的文章涉及的。
《今年,換換腦筋》一文在二零一零年除夕發表,「今年」應指新的一年。它的作者 Oliver Sacks 是腦神經科醫生,接觸過很多腦神經發育的病例,知道人的大腦的潛能遠遠超乎人們想像,還出版過 The Mind's Eye (心之眼)一書。
他說,人們說到新年願望、計劃,都會想到要身體健康些,要多做運動;大部分不會想到其實大腦也可以這樣做。
他指出,大腦很多部位在人出世之時、或在幼年階段,就完成了神經連接,可是有些地方,特別是大腦皮層,仍然可以隨着人的成長有相當程度的連接、育成。大腦皮層對人的認知能力,如語言、思考、感覺、活動能力,都有關鍵作用。
他有一個女病人九歲時因為猩紅熱而失聰,此後發展出閱讀唇語的能力,「聽力」一如常人。若與她交談時無意轉過身去,她會抗議:「我聽不到你說什麼了。」她在「看」,但感覺自己在「聽」。
加州大學一名三歲即失明的生物學家,竟然憑着異常的空間感和觸覺,發現了多種軟體生物新品種。
最驚人的是,一名二零零九年十六歲就去世的少年 ,自三歲失明後,培養出海豚一樣的辨別障礙的技能,用舌頭發聲,然後從反射回來的聲波中知道周圍環境,騎單車都不怕。
Oliver Sacks 說,人不必盲了聾了才可以培養出這樣的異常技能來,他見過不少中風、帕金遜病、老人癡呆病人發展出獨特的技能來。他問道:「我們的大腦的潛力還有多大?可以利用大腦的可塑性擴大我們的認知能力嗎?」
他有個女病人,因為急性脊柱炎,一夜間完全癱瘓了,很沮喪。幾個星期後,她要求讓她看看報紙上她喜愛的填字遊戲。她發覺,看了表格再讀提示,心中的答案就填進腦海中的表格中。再過幾個星期,她的視覺記憶大大增強,看一眼表格和提示就能記下來,然後在腦海中玩填字遊戲。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類似的能力可以在幾天之內生成,只要蒙上成人的眼睛幾天,他大腦的運作就改變了,觸覺會敏感起來。
Oliver Sacks 認為,童年時學習無疑較容易,但神經學家現在知道,大腦此後─直到人的晚年並沒有停止成長。每次我們練習已熟習的技能或者學習新的技能,都會加強已存在神經連接。久而久之,受刺激的神經元之間就會長出新的連接來,甚至會生出新的神經細胞。他認為音樂──特別是器樂練習──作用最大,因為它要求廣泛:視譜、記譜、雙手協調、音色音準控制、感情演繹等等。這就如運動可讓身健康一樣,可讓大腦健康。
新的一年裡,keep fit 應有新意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