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燕》,吳冠中 |
我一向喜愛吳冠中的畫,所以一知道香港藝術館又有吳冠中的大型個展,昨天就去看了。個展名為「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都是吳冠中多年來捐贈給香港藝術館的作品。
吳冠中自從在杭州國立藝專學畫開始,主要致力於西畫,後來到法國進修,就更加是學油畫,但他也有國畫的根柢,因為那時在林風眠主持的國立藝專,學生也要學國畫,而老師包括潘天夀。但他上潘天夀的課不多,就如當時愛好西畫的大部分學生一樣。
不過他對潘天夀很尊敬。展覽中展出的,除了吳冠中的畫作外,還有他的一些畫具和文章原稿,都是吳冠中捐出的。文章中有一篇題為《林風眠和潘天夀》的手稿,寫在原稿紙上,約三千五百字,我細心的看了,因為我也愛潘天夀的畫。
我特別注意到這一段話:「他(潘天夀)突破傳統最明顯的貢獻是經營畫面的平面分割,因充分利用了面積對比而強化了視覺衝擊,出身文學家的中國畫闖入了造型領域。蔡元培歸納說,中國畫結合了文學而西洋畫結合了建築。潘天夀的藝術探索實質上也是從文學意境轉型於建築構架,這,恰恰也是現代西方藝術的核心。」
這段話,有助於理解、欣賞潘天夀的國畫,同樣有助於理解、欣賞吳冠中的水墨畫。我及後看吳冠中的展品,就處處感覺到潘天夀「經營畫面的平面分割,因充分利用了面積對比而強化了視覺衝擊」的影子。例如放在展場正中,作為「鎮館之寶」看待的三幅水墨畫:《雙燕》、《秋瑾故居》、《憶江南》,都屬這一類;《瀑布》也一樣。畫面都作大膽的幾何切割,逼向邊框,大面積留白。吳冠中同時喜歡佔據中間:《雙燕》中的河邊石階、大門、獨樹,《秋瑾故居》中黑壓壓的大門和門角的一抹紅,《憶江南》的幾墨點,《瀑布》中的四棵雜樹。油畫《補網》的構圖處理也一樣。
吳冠中對這次捐贈十分重視,務求與以前的捐獻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收藏。又親自撰寫展出作品的說明,文字很用心,不只是解說而已,而是處處作哲理性的抒發,回顧幾十年藝術與人生歷程。
香港各個博物館的收藏不算豐富,香港藝術館也一樣,得到這批可觀的捐贈十分可貴。吳冠中是認為香港藝術館懂他的畫、欣賞他的書,而捐贈出這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的。香港人是否也懂、也欣賞?我相信入場觀眾會不少。吳冠中的畫在拍賣會上很受歡迎,一再創出天價,香港人因此很多會知道他的大名,也因此很多對他的畫感興趣。不管怎樣,都請去一看。
**
參考: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