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我利用每一個機會佔領華爾街。」 |
粗看之,這很不錯,竟有這麼多人不用工作「嘆世界」。可是要知道,所謂「不工作」其實是長期找不到工作而索性不工作、做「宅男」的意思。
這是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最近一份研究報告發表的數字。報告還指出,自一九七九年到二零零七年的二十八年間,美國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收入,剔除通脹因素後增長了275%,而相對之下中產階級同期的收入僅增長了40%。據另一項數字,從一九七三年到二零零零年,最富有的0.01%的人口的收入更增長599%。可以相信,富人的收入很大部分來自中產階級的犧牲。
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主要發生在戰後。美國之民富也主要顯示在龐大的中產階級的興起之上。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達到高峰,然後下滑。
分水嶺是列根當上了總統。他有句名言:「問題之解決不在政府,政府反是問題所在。」據此,富人沒有必要向政府交重稅,讓政府去解決社會問題。這扭轉了自羅斯福施行新政以來縮窄貧富差距的政策。直至今天,即使有兩位民主黨人入主了白宮,大方向也無法再改變過來。打着「改變」旗號當選的奧巴馬,一樣講多於做。美國大財團、大企業所得稅佔政府財政収人的比率,已下降到近代最低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院院長Jeffrey
D. Sachs 認為,如今可能到了真正要改變的臨界點了。他認為美國政治存在鐘擺式長周期,而長達三十年的列根年代,目前可能已到了尾聲。這三十年社會財富的最大變化,是1%的富人靠對其餘99%國民的犧牲,積累了巨額財富。政府的開支,則在除了軍費、醫保等項目外能減即減。基建、教育、培訓、科研等所謂可支配開支,從本來佔GDP的5%下降了一半。據奧巴馬與國會達成的削減財政赤字計劃,這還會下降到2%。
Jeffrey D. Sachs 指出,美國歷史上曾有過兩次因為華盛頓受大財團支配造成嚴重社會不平等,進而激發政治變革。第一次出現在十九世紀末,當時也像今天一樣,兩黨狼狽為奸,以大財團利益為尚,結果引發了一八九三年的經濟衰退。第二次是所謂「動蕩的二十年代」,引發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兩者都在造成經濟危機後引致政治改革,後者激發的新政影響尤其深遠。
Jeffrey D. Sachs 認為,美國如今又來到了歷史的轉捩點,列根年代的倒行逆施、對華爾街的放縱,已釀成禍及全世界的金融災難,對美國的創傷尤大。這也就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大背景,他把這稱為「新進步運動」(The New Progressive Movement)。到目前,運動還限於民間,看不到華盛頓的積極回應。
曾在小布升手下當過財政部長,又在奧巴馬上台後當過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的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如今回到了哈佛大學當教授。他也看到美國貧富懸殊在形成嚴重社會問題,並認為不平等的加劇,主要是最高收入人群通過損害其他所有人而獲利造成的,而這不能通過改善經濟而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