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皮鞋看來很光鮮卻只因為鞋底磨損了要扔掉;手袋好端端的,只因為吊帶的扣子斷了,要棄用;辦公室的地毯只為進出過道處磨得不像樣了,要全部更換(其實大部分地毯沒有多少耗損);……。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都顯示全局的命運取決於某個局部因素。
擴大去看,由少數主宰全局的情況很普遍,社會上所有領域都存在、不可避免。
到茶樓飲茶,點心紙上的美點少說有百種,可是你點來點去的有幾種?酒樓、餐廳的管理人員一定知道,最受歡迎的點心、菜式只佔很小部分;只要這少數點心、菜式做得好,大部分客人就會滿意。衣櫥掛得滿滿的,而你最愛穿的只是有限的幾套服飾。
這情況在語言上有非常具說服力的表現。以漢字為例,《康熙字典》收字47 035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 905個;大陸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 678。可是常用字只佔很少數,中國一九八八年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3 500字,除卻其中一千個次常用字,真正的常用字只有2 500個。二零零七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更指出:根據約十億漢字的材料統計,595 個字的覆蓋率達到 80%,964 字數的覆蓋率達到 90%,2394 字數的覆蓋率達到 99%。
這其實就是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吉普夫提出「省力法則」。這法則也出現在其他的資源(人、貨物、時間、技能,或任何有生產力的東西)配置上,即大約兩到三成的資源,涉及七至八成的資源活動。以茶樓為例,七八成生意來自蝦餃燒賣等兩三成點心。反過來,少數資源也會成為禍殃。例如某型號的汽車會因為某個部件的質量問題,要在全世界全部回收。
現代的企業管理人員都知道,要有效運用資源,不必把資源平均分配到各個環節去,因為只有少數環節起關鍵作用,資源應優先放在這些環節之上。日本企業就是因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接受了失意於威斯汀的美國工程師朱倫的這一質量管制理論而起飛的。
這些理論追本溯源,其實都起自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斯(Vilfredo Pareto)一九八九七年提出的「二八法則」(20/80 rule)理論。他從英國人的財富分配中發現,約八成的財富由兩成人口擁有。由此可以進一步推出,六成五財富歸一成人擁有,五成財富歸半成人擁有。如今,這比例更極端化了,法國經濟學家 Thomas Piketty 去年的新著《廿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因此提出重新分配財富的理論,這已引起國際間的熱烈爭論。
「二八法則」、由少數人挾持多數的情況也長期發生在政治層面上,在群眾運動中,少數的激進派往往循此法則上位。香港的「佔中運動」日前由核心參與者投票選舉政改方案,結果,激進派騎刦了投票,使「泛民」陣營陷入分裂。這是一個好例子。據多年來的觀察知道,群眾運動的領導人往往高估自己的領導力量;一旦有口號喊得更激的「後起之秀」冒出來,運動就會被騎刦。運動會這樣越來越激進地發展下去,以致完全失控,全世界都一樣。據報道所謂「佔中三子」已控制不了「佔中運動」。這一點不出奇。
不久前與朋友談到這觀點,有人說台灣不久前佔領立法院的學生不一樣。我讚賞他們的理性,找到下台階就及時「見好就收」了。後來讀到《亞洲周刊》一篇內幕報道才知道,原來這是花旗大人在幕後發功之故。怪不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