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南海十三郎:藝術與人生之間

南海十三郎的照片與筆跡,中間的題辭是:
超然的藝術立場
現實的人生觀念
上星期六,到屯門大會堂看了春天實驗劇團的《南海十三郎》。這是香港舞台劇的奇葩,自一九九三年由香港話劇團首演以來,已二十年又七個月。其間,曾演到大陸、海外去,又曾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得過多個獎項。很慚愧,我是至今才看到它的舞台演出的。

那天演出後,劇團監製高志森登台感言一番,並即場作了一個小調查,想知道現場觀眾中有多少是《南》首演之後才出生的──舉手的起碼有數十之眾。我在進場時也注意到,年輕觀眾不少。這可能是《南》口碑載道之故,也可能是話劇活動在香港形成熱潮的反映,也可能是由於自首演起一場不拉扮演南海十三郎的謝君豪有眾多年輕粉絲。

那天是《南》劇的第140場演出,現場看到,似是全場爆滿。以舞台劇來說,這非常難得。去年,它在北角的新光戲院演過多場,據說「一票難求」;過年時,又在臨時搭建的西九大戲棚上演。如今移師屯門,仍然有這樣的叫座力,可見極受歡迎。我有一位朋友,重重複複看了不知多少遍,一些場口的對白可以朗朗上口了。我則只在電視上看過它的舞台版,是很久之前的事。

對於著名粵劇編劇家南海十三節江譽鏐的傳奇一生,即使是後生的,也隨着《南》的問世和傳聞多少有所知聞;看過這劇,當然更有深刻印象了。但如果真以為謝君豪演的南海十三郎就是真實的南海十三郎,那就把藝術與人生混淆了。

我也有些混淆。看過戲,在網上瀏覽了當年關於十三郎的一些剪報,又到圖書館借來了飲食專家江獻珠的《〈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一書重讀,才廓清了一些。

剪報之出處不詳。十三郎是時自稱 51歲,而唐滌生已去世,這該是
一九六零的剪報。

《南》劇的素材,主要來自三位江家後人,都是十三郎的子侄輩,即江獻珠、江繩萬、江繩宙,三人除了兒時與「十三叔」一起生活過,還在十三郎的精神病時好時壞期間,照顧過他。江繩萬追隨十三叔有年,從事過粵語片製片,藝名江曼,對十三郎在粵劇、電影編劇的遭遇「知之至詳」。《南》劇中曲江組織救亡粵劇團的資料就是他提供的,跳艷舞一段非憑空捏造,「任惜花」其人「呼之欲出」云。唐滌生拜師一段亦有所本,江獻珠更說「杜國威寫得好,謝君豪也演得妙」。十三郎從青山精神病院出來,獲介給大嶼山寶蓮寺當知客一段,是江繩宙提供的,他曾屢次到那時交通極不便利的寶蓮寺去探望極需靜養的十三郎。

可是劇中誇張失實之處甚多。例如,江獻珠指出,在江家,父親有至高無尚尊嚴,就算十三郎如何頑皮,豈敢斗膽罔稱父親作「老豆」? 到寶蓮寺傳去江太史被逼害致死的忠僕福來亦無其人。已成盲人的福來那時摸上山長水遠的寶蓮寺,實不可思議。十三郎最後橫死街頭,就簡直「似一把利刃直刺我們的心」。《南》劇首演時,江家後人獲邀出席,看到這一幕「一下子簡直無法接受」,「十三叔一生已夠坎坷的了,奈何還要他不得善終」。當時,有江家後人「情緒十分激動,(在後台)即時提出抗議」。江繩宙「簡直傷心欲絕,不能成聲」,抑鬰多時。杜國威後來一再解釋,江繩宙仍不能釋懷。

事實是,十三郎病死青山精神病院,遺體依囑火化,骨灰撤入大海。江獻珠亦後悔不該有當年帶頭提供資料之一着。

此間可有對錯?

十三郎曾給一份刊物題詞紀念曰:
超然的藝術立場
現實的人生觀念

或者,雙方都可以從中找到理據。

(觀看《南海十三郎》,上)

3 則留言:

  1. 想不到老師看了南海十三郎的舞台劇,今天在這裡寫十三郎的故事 (大樂)
    希望老師可以提供一些我沒有看過的資料. TK

    回覆刪除
  2. 現實和藝術效果的平衡。
    感謝提供這麽多關於南海十三郎的事實。

    回覆刪除
  3. 道往事一絲不亂
    認親友全無訛誤

    昔日記者的文化水平, 現代的真望塵莫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