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自號的寄意與承擔

文人的承擔
中國古人常有號,即自號,文人固然這樣,一般人也效法,我的父輩就有號。到今天,這做法式微了。香港一家中學舉行成人禮,希望讓學生都學古人為自己起號以自勵,結果鬧出了笑話。

中國古人對自號很重視,這大抵因為,姓和名都來自家長,受到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由不得自己作主,名字的意思往往與自己的志趣不相合。自己起號,就能自由抒發一下。自號常在朋輩間作稱呼之用,實用性很強,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常比本名更為人知。例如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後人都愛稱他蘇東坡。

起號之風,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子自稱「老聃」。到唐宋時,已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可以一人多號。到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璜號「白石」,都以號聞名於世。現代以來,文人常有筆名,這逐漸取代了號。大名灌耳的巴金、魯迅、冰心、矛盾等,都不是本名而是筆名,等於號了,都有自己的寄意。

不過自號也常有時代印記,如唐宋時期佛教盛行,則自號多稱「居士」,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多,如趙孟頫號「松雪道人」。

無論如何,號總有自己的寄意、情趣。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本人一老翁;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意指人生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且在落款時把兩字連寫,作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狀,寓哭笑不得,以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

香港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中六級的學生當然起不出那樣寄意深遠的自號來,學校由濟川研究所舉辦成人禮(冠禮),要求學生為自己起號作為座右銘,以提醒自己今後要承擔責任。可是竟然有學生自號「卜直」、「岸久」,以諧音寫出粵語的粗話為號,這印到成人禮的場刊上,學生的玩譃於是留下了歷史印記。「污名」可能在友儕間伴隨他們終生,洗不掉。

這引起一些家長不滿,認為是縱容劣行。負責的導師說沒有消除,除了時間問題,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而這正是舉辦成人禮的意義。導師並以正面態度回應,分別給兩名學生送上嵌名聯:
「卜」卦由己,自啟光明仁義路
「直」心多福,美瑜耀彩禮義燈

「岸」垂楊柳,清風吹拂德音,嘉許創意
「久」坐守株,仁勇慈航濟渡,偉業豐功

兩名頑皮學生不知是否能夠品味出其中的深義?

兩個「污名」無疑給本有深義的成人禮蒙污,但也一定給所有參與的人一個意想不到的震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