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萬聖節的「慶祝」與討論

近些天,香港到處見到南瓜鬼臉,不但西式食肆內內外外掛滿了,不少店鋪、商場、中式食肆也有布置。這提醒人們,西洋的萬聖節到了,儘管真正會「慶祝」這節日的人其實並不多。

這個節該有一連三天的活動,今天是萬聖節,昨天是萬聖節前夕的 Halloween,明天還有個萬靈節。這其實是個祭祀亡魂的節日,因而不該說作什麼「慶祝」,正如中國人不會說慶祝清明節、重陽節。可是在中西節慶繁多的香港,節慶都趨商業化、娛樂化,於是這個本來帶點哀傷的節,也就充滿歡樂氣氛,到處喜氣洋洋,年輕人扮鬼扮馬更純屬尋開心,沒幾個會管什麼聖、什麼靈。

在《紐約時報》上,卻看到由這個節引發的嚴肅討論,就是如今亡魂日多、怎生安置?

香港以地小人多聞名於世,近年來不但為覓地建屋安置生人傷腦筋,如何解決死人「死無葬身之地」之憂也備受關心。這原來不是香港特殊環境的特殊問題,連地大而相對人稀的美國也面對同樣的難題。英國地方不大,問題就更大了。《紐約時報》的討論題目是 Too Many Bodies, Too Little Space (遺骸太多,空間太少)。討論的引言提出,在這個祭祀死人的日子,「我們為生人提問:我們的遺骸怎生安置?」參與討論的有七位人士。

有人指出,這是歷史形成的問題。第二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生育高峰期,世界各地都誕生了「嬰兒潮」一代人。如今,這一代人進入老年期,一九四五年出生的最年長一批人,快滿七十歲了,於是全世界逐步進入死亡高峰期。

另一個因素是城市化。這一代人的歲月,也是世界各地城市化最迅速發展的時期。人口集中造成住屋問題,自然也帶來殯葬問題。紐約的墳場一直在向外遷移,當初是因為爆發過霍亂等傳染病,不敢讓墳場太靠近民居,如今考慮的主要是空間了。它最大的綠林墳場已埋葬了60萬人,「人」滿為患。

英國的問題更嚴重,每年55萬人死亡構成重大負擔,其中雖然已有四分之三選擇火化,但仍有15萬人要土葬,而且有的火化了還要埋在地下。英國的墳場有四分之一會在十年內爆滿。如何改革有關制度已提上議事日程。墓地過去是永久的,如今已在醞釀設置年限。有人建議用私人林地作墳場,但不用傳統的土葬,而是樹葬,形成野生動物林區,並交由各個野生動物基金會管理。英國已有幾個這樣的墳場。

有人提出善用土地資源,同一家族的死者可一墓多葬,先下葬的深埋些,後下葬的埋淺些,可以兩層、三層。又有人提議一穴多葬,若干年後遺體化了,墓穴可重用。

減少殯殮的資源浪費也提出來了。據說,美國一年用在墳墓建造的鋼鐵,可以建15座艾菲爾鐵塔!有人提出棺木該用可迅速成材的軟木,而不必用名貴的硬木,甚至可傚法古人用麻布包裹下葬,總之是減少下葬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萬聖節也不是完全沒有「慶祝」意義的。這其實也是豐收節,是以前農民完成一年的收穫勞動後,以收成向亡魂致祭的節日,所以有南瓜出現。這樣意義的慶祝,城裡人還能理解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