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最大成就是他的功夫身手,是這過人身手讓他成為銀幕上的巨星,以至全世界各色人種的偶像。他四十年前的幾年裡拍了幾部堪稱經典的功夫片,就撒手塵寰,卻是至今魅力不減、人氣不衰,且無人能夠超越。所有武打影星只要和他一比照,就讓人覺得差了不止一個檔次。他的一切似乎都是開創性的,前無古人而至今後無來者。
他很早就習武,也就是說,很早就受到中國武林門派分明、上下嚴分、克守傳統的氛圍陶冶,可是他也很早就認識到這種文化的弊端,並進而催生出自己的截拳道。
即使沒有直接接觸過武林中人,從武俠小說也可以多少知道,武林中人都以自己門派的功夫為傲,甚至視之為「武林至尊」。這本無可厚非,但若看不起人家的功夫,不思汲取其他門派之長以補自己之短,就故步自封了。李小龍卻是博採眾長,哪一家哪一派的都學,並揚長棄短。截拳道就是這樣產生的,它的要領據說來自西洋劍法。
他發覺西洋劍最精湛的技巧是 stop-hit,即「防守-反擊」,在阻截對手攻擊的同時順勢反擊,連消帶打,一氣呵成。(現代足球也興起這種打法。)他把這稱為「阻擊之道」,應用到拳腳功夫,就是「截拳之道」——截拳道。這只是名稱的來源,更重要的是它背後的理念:「沒有固定技術動作、沒有套路形式」,所謂「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他有不少關於 style 的論述,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風格,而更應理解為套路、門派。他甚至明言「我沒有創立『新門派』(a "new style")」,「相反,希望把我的弟子從門派、套路、模式中解放出來」。
他又說:「門派有自已的規條,這些規條進而成為神聖的真理,不容有違,這就把人分隔開了。你若沒有門派,就可以想:我是一個人,該怎樣完全徹底地表達自己、呈現自己?」這樣,就可以不斷進步。
要有這開放思想不容易,要有足夠的自信和實力才行。李小龍不但這樣想,也這樣做,而且做到了。
藝術批評常以有沒有個人風格判別優劣,有風格則佳,無風格則不佳。用李小龍的眼光看,這不可取。貝聿銘也不接受,他面對「欠缺個人風格」的批評這麼說:「設計特色本身也是一種約束……沒有固定的風格給了我更大的設計自由。」從另一角度看,風格其實就是重複,把某個元素持續下去就成風格。
門派有它的價值,譬如可以形成凝聚力量,以利傳承;可是也容易導致運作僵化、因循守舊、摩擦相爭(今天剛讀到一段詠春門人內鬨的新聞)。武林如是,藝林如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