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精采的芭蕾心理劇《安娜.卡列尼娜》

上星期六(十月十九日)去欣賞了一場芭蕾舞劇── 一場世界水平的演出。能在香港看到這的演出,真值得慶幸!我注意到,進場觀賞的有不少說普通話,當然也不乏外國人。不知道他們是本地觀眾還是外來的,但我相信,隨着網上資訊流通而購票方便,從外地到香港來欣賞真正世界水平舞台藝術表演的人會越來越多。

去看的,是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庫曼芭蕾舞團(Eifman Ballet)演出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這名字,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在大陸、在歐洲,特別是對文學有興趣的人群,這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它立即讓你想到托爾斯泰的小說,想到傳統深厚的俄羅斯文化。托爾斯泰不但是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作家,甚至可稱為世界最偉大的文學作家。不過在香港,提到俄羅斯小說,最多知道的應是另一位俄羅斯作家鮑里斯.帕斯捷爾奈克的《齊瓦哥醫生》,因為它得到荷里活的青睞,拍成了賣座電影。

不過「識貨」的人似乎也不少,這是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的開幕節目,本來演出兩場,誰知反應熱烈,結果要在星期日加開了一個日場。

托爾斯泰以《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最著名,都是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書內有一百五十多個人物,故事情節纏綿而又波瀾壯闊,被稱為俄羅斯文化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這樣一部作品,怎麼改編為舞劇?

改編真箇大刀闊斧,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分兩幕(其實相連成一幕也可以),主要人物只剩三個,安娜、丈夫、軍官情人,其餘就是代表軍官同儕和上流社會的群眾演員,還有扮演安娜兒子的四五歲男孩。情節集中在安娜追求愛情的三角戀。

出自大文豪名著的三角戀,當然不是普通的三角戀。安娜被譽為托爾斯泰筆下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出身高貴,代表着善和美,當對愛情的渴求一旦燃燒起來,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如燎原野火,不可收拾,甚至不惜放棄母親的天職。

作為艾夫曼芭蕾舞團創辦人與編舞家的波里斯.艾夫曼(Boris Eifman)認為,托爾斯泰對安娜理解之深入超乎心理,他對安娜激情的刻劃,即使在當代文學作品中也沒有能出其右的例子。

舞劇由此至終為刻劃安娜的心理掙扎服務,她的丈夫也因此從原著肥頭大腦的傢伙變成可敬畏的偉岸男子。安娜有連場的雙人舞以至三人舞,都能充分表現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艾夫曼愛把自己的作品稱「芭蕾心理劇」,《安娜.卡列尼娜》相信是其中的表表者。

艾夫曼的芭蕾舞不是傳統的芭蕾,而有不少創新的肢體語言。過分規範的傳統芭蕾面對這樣的題材,顯然捉襟見肘,而加入了大量現代舞動作的艾夫曼芭蕾,就使安娜的心理變化表現得有說服力。安娜迷幻之後跳火車軌自殺的一幕的出現,也就在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

三位舞者都功力非凡,特別是跳安娜的。演出分AB角,那晚演出的是哪三位演員實在不知道。

香港的職業舞團的水平近年有相當可觀的提高,可是與艾夫曼芭蕾舞團這樣的世界舞蹈團一比較,就差一大截了。北京、上海的芭蕾舞團近年也來過香港演出,一比較,同樣差了個檔次。

《安娜.卡列尼娜》的伴奏音樂全部由柴可夫基的作品剪輯而成,而連接流暢自然。閉上眼睛,就像欣賞老柴的作品演奏會。觀劇變成雙重享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