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菜上怎麼沒有「保質期」? |
至於香港,雖然沒有相關的調查研究,但我相信由此造成的浪費一樣嚴重。「集體低智商」已蔓延全世界了。
香港好像隔不了多久就有傳媒「揭發」超級市場售賣「過期食品」,管你是罐頭食品、加工包裝食品、醃製食品、新鮮食品,總之記者一發現「過期」了,就如獲至寶地大做新聞。
這樣的新聞在日本也常有,大前研一認為,被報紙和電視當作新聞大肆報道的「保質期造假」的問題究竟算不算是新聞,是「很值得商榷的」。據他說,在美國,商品只注明生產日期或者出售日期,至於購買的人什麼時候食用,是消費者自己的事情,和生產商毫無關係;美國人認為冷凍食品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沒有「保質期」之類的東西反而更方便。他說「保質期」是生產商可以隨便決定的,而食品並不是一過了「保質期」就不能吃;在日常生活中,食用過期食品的情況時有發生,所謂「保質期」也不過如此。
我也時常吃「過期食品」,也時常吃不知道是不是過了期的食品,因為食品上根本沒有保質期,例如生果,但憑常識可以知道可吃不可吃。
大前研一所說的美國情況似乎很不一樣了。《洛杉磯時報》九月十八日 刊登了自然資源防護委員會與哈佛法律學院之食物法律與政策診所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美國食品供應商一年因為食品過期而扔掉九億美元的食品。一個四人家庭平均一年也因此浪費455美元。整體而言,美國有四成食品因為各種原因扔掉,造成1650億美元的浪費。
很多浪費是因為誤解所謂「過期」造成的。所謂「過期」的「期」,在英文有不同字眼,如sell by,use by,best before,意思都是「最佳日期」,也有標明 exp 或 expired date 的,即「失效期」。這些其實都是供零售商參考的上架日期,目的是在這日期前賣出了,消費者仍可以繼續保存一段時間。這不是說過了「最佳日期」就不能吃,要扔掉;「次佳」沒有什麼大不了。
上述報告因而建議統一有關用語、定義和法規,並把日期隐沒,只讓零售商看到,以免造成誤解和浪費。「不會變壞」的醃製食品更不必訂明「保質期」。
我一向對那日期存疑,因為不相信製造商都有實驗室足以明確定出「保質期」,更不相信有這麼個「死線」,食品以至藥品一過期就會變壞。
上述報告並指出,人們越來越倚賴「保質期」來決定可吃不可吃,是因為日漸遠離食物的直接生產者例如農莊了,不知道食物的可靠性和新鮮程度,於是只好靠一個似乎「可靠」的「保質期」。大前研一則指出,日本消費者倚賴「保質期」,是因為放棄了「自己思考」的權利。
還有一點,是作為「輿論先鋒」的傳媒不但也放棄「自己思考的權利」,而且要通過嚇唬讓其他人也放棄「自己思考的權利」。
我時常到超市買一些快到期的食品,蔬果 ,除了價錢平了50%外, 還可以減少浪費, 當然要用眼睛衡量一下LA.
回覆刪除TRACY
我也一樣,以後更會多買這樣的便宜貨──趁傳媒還未知道痛改前非。
刪除憑簡單常識都知道,食品變壞需要經過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食物不會好像灰姑娘一樣,時鐘一到了某一天,就突然由美味可口變成不可食用。
回覆刪除灰姑娘的比喻很好,謝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