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已成為中國人的口頭語,很多人都知道,快成為俗語了。它其實來自西漢東方朔的《答客難》,其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如果把標準定得太高,太清高,就連朋友都沒有了。這樣的道理很顯淺,一說就明白。
這話後面還說:「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人都希望目明耳聰,可是有時也不一定。古時帝王所戴的禮帽──冕,之前有稱為旒的玉串。這東西在眼前晃來晃去,用來做什麼?用東方朔的解釋,是「所以蔽目」,讓天子看不大分明;而用來蓋着耳朵保暖的黈纊,是用來讓天子聽不大分明的。就是不要「至察」,少關心是是非非、閑言閑語。大事要分明,小事不妨糊塗。
人的確不可以什麼事情都拿原則來量度。到大陸旅行,幾乎每個旅遊景點都可以買到複製的鄭板橋墨蹟:難得糊塗。年輕時,對這幾個字很不理解,認為做人做事,決不可以糊塗,怎能「難得糊塗」?確也有人寫文章為此「批判」一番,認為這是中國人做事苟且的劣根性的表現。
有一次,聽一位我敬佩的前輩講課,說作為編輯把關要「得過且過」,就是不必對每個標題都斤斤計較,有時標準可以低些,不是太離譜就可以了;不必把下面編輯起的題目全部按自己的意思都修改一遍。這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也有利於與人相處。這番話讓我大為驚訝,仿佛衝着我而言。我自此記住了「得過且過」的積極意義。
李白一生到處鋒芒畢露,招來不少挫折,但也有「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暉」的詩句,這相信是總結經驗教訓之言吧?
「太潔」,就是潔癖了。衛生上的潔癖,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不沾污垢反為使人失去了應有的抗病能力,一旦受到侵害,就容易倒下。道德、政治上的潔癖一樣有害,且不止於害己,更是害人。
對於有道德、政治潔癖的人,妥協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一切都黑白分明,容不得灰色地帶,正邪兩立,是非對峙,決不可以相混,無靈活性可言。妥協二字只作負面理解,可視作「出賣原則」,是「死罪」。一些本來可以彈性處理、以七八十分或六七十分「收貨」解決的事情,也絕不退讓,非得拿個一百分不可,最後弄至「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以全盤破裂失敗告終。歷史上,在海瑞等清官身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有這樣潔癖的清流們,往往會無限上綱,對人對己都是這樣。這很可怕。本來,嚴於律己,很受尊敬,但是對一些小事情也無限上綱以律己,就不近人情了,以致「生人勿近」了。不要以為這只發生在古人身上,今天也不乏這樣的人,只是以前人的「綱」是聖人定的「綱」,而今天的「綱」可能來自洋人,或者來自某種新理論,例如極端的「環保」、「低碳」、「原教旨主義」之類。
無限上綱地律人,就更可怕了。當年「無私無畏」、「鬥私批修」、「靈魂深處鬧革命」的紅衛兵是為最極端的例子,這可能是現代最可怕的清流,可是「至清」就走到反面,變為「至濁」的濁流了。
**
舊作參考: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22.html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21.html
現實中例子是,西方社會裡,因為環境太清潔,人類的免疫系統沒有得到適量的刺激,反而多了哮喘及其他疾病。
回覆刪除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