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瓶子,可載毒藥,也可載美酒。八股文可「為聖人立言」,也可談風說月話美人。
啟功在《說八股》的長文中,引用了三篇八股文作解說,其中一篇被譽為「最著名的遊戲八股文」,題目是《怎當它臨去秋波那一轉》(用廣東話俗語說:臨去秋波一轉,點頂吖?!) 這是《西廂記》中話語,作者是清代的尤侗。文章不代聖人立言而代想入非非的張生浮想聯翩,就崔鶯鶯(即文中的「雙文」)臨去秋波的一轉議論一番。有人把文章放到網上了,有興趣不妨一讀:http://www.ccthere.com/article/512479
這不過是想說明,八股文是既可以酸腐,也可以風趣的。它就如任何工具一樣,作何用途,端視用者而定。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明末清初才子李漁是活用八股文的好手。李漁才多藝廣,著述、出版繁多,《閑情偶寄》、《芥子園畫譜》等最膾炙人口,《肉蒲團》據說也是他的化名之作。他的最大成就在戲劇,一改元曲以來重曲輕劇的習慣,編寫了十幾部戲劇,且自組家庭戲班演出。他精於寫戲,就是從八股文中得到感悟之故。
他指出,八股文格式雖然千篇一律,但其中規律儼然,開闔甚緊。寫戲中開場一折,要如「破題」,「能把試官眼睛一把拏住,不放轉移,始為必善之技」。又說:「場中作文,有倒騙主司入彀之法。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至於結尾,李漁說:「終篇之際,當以語攝魂,使之執卷留連,若難遽別……作臨去秋波那一轉也。」
今天寫文章,不是也應掌握這一妙技嗎?如果你是做新聞工作的,寫社論、特稿都合用。至於新聞稿,因為採取倒金字塔寫法,結尾那「臨去秋波」就免了。即便是一般文字,例如在這裡隨便寫點東西,我也會如此這般畫瓢畫葫蘆──有意無意地。
寫文章沒有定法,但按不同需要,有不同格式,坊間因而有大量應用文用書。大學裡寫論文也有定式,由官僚寫的演講稿也一樣。八股文的格式因而也有參考價值,若學得好,詩詞、對聯也能寫。
單就新聞寫作而言,不妨也學學「華爾街日報寫作法」。這是很實用的特稿寫作格式。它大體上是這樣的:定了主題後,先把焦點放在一個千方百計找來的獨特事例(人、事、物)上,要有足夠的細節描寫;然後引出主題,再對主題展開廣泛的演繹或議論;最後回到開頭的焦點上,寫出一個苦心經營的結尾。
這等於在八股文之前加上一個用實例做的引子,然後才破題、承題……,一股一股寫下去。這種寫作法已廣為不同傳媒採用,連電視紀錄片也普遍採用這樣的敘事方式。譬如主題是青少年濫藥,就要找一個特定的人物個案以先聲奪人,然後點明主題,鋪陳全面狀況。前面的具體事例,是為後面的鋪陳而存在的。也可以說:先拍一個大特寫,然後把鏡頭拉開展現全景;先微觀,後宏觀;先具象,後抽象;先小,後大;最後作個首尾呼應。
說來說去,我覺得最能概括不同寫作體裁的是四個字:起、承、轉、合。所有文藝形式、體裁、格式,都不過在這四個字上玩花樣,因為這符合人的認知心理。其中「起」是最重要的,變化也最多──「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嘛。
(也說八股,三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