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從第二滑落第三的日本

通縮中的日本消費市場
日本的第二經濟大國地位被中國取代了,日本人失落是必然的。日本一九六八年超越西德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時,東京剛舉辦了奧運會不久(一九六四年),而距離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只不過23年,即一代人的時間。日本人有了重新抬起頭來,走向世界的感覺。

如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日本人的感受、特別是年輕一代,大不一樣了。

英文的網上《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 在題為 Japan as No. 3 (日本排行第三)的社論中很不是味道地承認:鑑於日本的低出生率,它即使克服了目前的通縮,也不可能取得新興國家的高經濟增長率。即使是一九九三年攀上第二位的人均GDP,二零零七、零八年已跌落到第19位後,二零零九年也只能排列第16 位了。相對之下,中國如今高速增長。

社論說,日本人若繼續情緒低落,情況會更糟糕。

《日本時報》同時刊登了一篇給日本打氣的文章 Japan, be confident (日本,保持信心),是由曾在日本住過、目前在伊利諾州大學教授法律的Glenn Newman 寫的。文章也承認,日本人當前信心貧乏,原因包括在海外市場面對競爭壓力、國內貧富懸殊惡化、未來可能發生人口結構災等等。文章說,很多日本人在經歷了「迷失的十年」(lost decades,注意 decades 的眾數)後,「瓶子半空」式思維成了積習,看不到日本「仍然可畏的力量」了。

作者列舉了日本人的七大強項:工作敬業、勞動力質素高、重視細節、公共秩序良好、富美學特點的文化、適應力強,還有英語能力卓越──沒有搞錯,據作者說,他從接觸中發現,日本人儘管說英語的確不成,缺乏信心,不及中國人、韓國人,但英語下筆就比他們好。

日本自從經濟泡沫爆破、自八十年代末期的高峰下滑以來,經濟可說一蹶不振。如今三十歲以下的一代,從懂事開始,就只見到物價、資產一天天貶值,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就業出路一天比一天狹窄。一些統計數字很矚目驚心:15歲至24歲的就業者,高達45%只有非正職工作(一九八八年為17.2%),比較高年齡段數字高一倍。日本有所謂「銀色民主」,指政府政策向銀髮一族傾斜過甚。結果是年輕人難以出頭。二零零二年的創業者,只有9.1%年齡不到30歲,美國的同比是25%。據一項向全國18至22歲人士進行的調查,這些年輕人三分之二認同日本年輕人不敢冒風險、不敢接受挑戰,是「內向」的一代。用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的批評:當代的(日本)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周圍三米以內的事情。

這情況着實可悲。更可悲的可能是,隨着日本人口更加老化,情況可能更嚴重。根據人口預測,到2055,日本人口有四成在65歲以上。

事物都有盛衰周期,從小家到大家──國家──都一樣。中國人──包括香港人──不必以倖災樂禍眼光看日本,而應當感激他們為中國作了反面教材。香港一定程度上已在走着日本的路了,不是有年輕人埋怨老一輩不肯靠邊站、讓他們「上位」嗎?

**
參考文章:
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ed20110218a1.html
http://www.nytimes.com/2011/01/28/world/asia/28generation.html?_r=1&ref=martinfackl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