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虎媽媽、虎女兒非偶然出現

Amy Chua 一家
想不到,被稱為「虎媽媽」(Tiger Mom)的耶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蔡美兒 (Amy Chua)繼續成為新聞人物,香港報章繼續有報道,美《時代》周刊又有一篇相關的特寫,談到蔡美兒倡導的子女教育法引起的爭議與共鳴。在亞瑪遜和《紐約時報》的最暢銷書排行榜上,《虎母戰歌》一書都排在第五位。

《時代》周刊的文章來自該刊的駐上海記者 Bill Powell,題目叫「虎女兒」(Tiger Daughter)。他娶了個中國太太,有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六歲女兒。這個家的情況與蔡美兒一家差不多,對女兒的教育如中文、數學幾乎由太太一手包辦,父親除了教導女兒的英語,其餘的就交給母親。可以想像,女兒的學習並不輕鬆,每天要做兩三小時家課,還要練習小提琴、芭蕾舞,與上海其他同齡同班的孩子沒有兩樣。

不過Bill Powell 認為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儘管有時被母親逼得哭了、不開心,但也常常與鄰居的孩子到外面玩耍,常常看迪士尼的卡通片(所以英語很好)。他認為妻子沒有蔡美兒那般嚴厲,起碼不會罵女兒為「垃圾」;又認為即使按中國人的標準,蔡美兒對女兒也過分嚴苛了。

他發覺,中國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希望子女堅強,而不能軟弱,因為預期人生道路是艱難的(Chinese parents assume strength, not fragility)。他認為這絕對正確,你即使不喜歡這一套,也值得去做。他最後的結論是:「就兒童教育而言,有個中國母親是很大的優勢;幸好我女兒有一個。」

如果這話是對的,中國未來的優勢就太大了──因為所有中國兒童都有個中國母親。不只是中國母親有這樣的優勢,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優勢。這或者也可以解釋東亞在西方文明興起之後,先於其他地區在現代化上取得成功的現象。

對於世界文明,中國文化作出過很大貢動。在公元的第一個一千年,自秦漢到唐朝的文化,在中國和周邊地區建立了華夏文化圈;到第二個一千年,中國文化影響到歐洲,不但以造紙、活字印刷等技術發明推動了歐洲文化發展,在政治、宗教、道德、哲學等方面也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有所啟發,形成「中國潮」,「中國幾乎成為西方文化嚮往的烏托邦」。

可是中國在康乾盛世之後,隨着人口膨脹、政治腐敗迅速衰落,西方卻在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之後迅速崛起,走向現代化,以致予人現代化就等同西方化的印象。事實上,現代化都是在西方文化國土先取得成功的。此外,至今為止也取得成功的,就只有日本與亞洲四小龍。

這現象早在上世紀末就引起國際間的興趣,就是為什麼現代化除了歐美等西方文化區之外,只在這幾個地方取得成功?這催生了儒家文化圈之說,因為這幾個地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儒家文化的傳統。到了本世紀,中國的崛起得到全世界公認,而且勢頭不減,就更使人重新掂量這個文化圈──或者叫華夏文化圈──的影響和潛力了。這個文化圈裡一個共同都重視的元素是教育,即使最貧困的父母,也知道子女要讀書、識字才有出色。這仿佛成為了人體的遺傳基因。「虎媽媽」、「虎女兒」的出現絕非偶然現象。

公元第三個一千年剛過去十年,華夏文化圈會繼續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已受到很大關注了,看來,這還剛是個新開始。

**
請參看:
「筆下留情」另文: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0.html
《時代》周刊文章: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43296,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