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都愛玩。童年歲月讓人難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是玩樂的歲月,有數不清的玩意,有很多玩伴。你認同嗎?你若認同的話,你可能是上了年紀的X十後了,因為下一代兩代的孩子的童年歲月很可能不是這樣的,現在的小孩更加可能不懂得玩。
不懂得玩? 真的,美國越來越多家長發覺這是個嚴重問題了,要組織起來,重點是讓目前在非常豐裕的物質條件下出生的小朋友恢復自由玩樂的天性。不要以為這是美國的問題,香港的問題同樣嚴重,甚至可能更嚴重,因為香港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競爭能力,更抑壓孩子愛自由玩樂的天性。
先得明確怎麼叫做「玩」。美國的專家把這定義為:由孩子倡導、主導的遊戲或活動。也就是說,那不是大人倡導或主導的,不是拿出一個足球來,讓孩子按大人定好的規矩跟着玩。
對哺乳類動物,玩很重要,它們較長的幼兒期不僅是成長期,也是學習期,很多謀生技能要在這段期間學會,之後才能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這些學習很多是通過玩樂學來的,幼年貓狗虎獅熊狼等等都有大量這樣的戲鬧玩樂,它們的獵食技能多就是這樣學到的。
人其實也一樣,他們日後到社會上需要的不少技能,如情緒控制、待人接物、合作精神、解困能力、創新精神,以致領導才能,都可以在幼年玩樂中得到培養。當然,這裡指的是人與人接觸的玩樂,而不是孤獨地對着玩具、電腦的玩樂。
美國的調查發現,傳統的孩童玩樂文化在消失。據去年一項調查,小朋友平均每天有七小時三十八分坐在電腦之前。五個孩子之中只有一個可以走路就能到公園或遊樂場(半英里半徑範圍)去。
美國於是有人發起組成各種組織,如「為明天而玩樂」(Play for Tomorrow) 、「美國玩樂同盟(The US Play Coalition),放手讓孩子去玩,就像很大人兒時一樣,不會一旦沒有電腦、電子遊戲機就不知道有什麼樂趣。
這不僅是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父母要不怕讓孩子們把家裡鬧得一團糟,也不要急於向孩子們指指點點,說怎麼玩才對。
以上,是《紐約時報》一篇報道反映的情況。我把文章推薦給一位年輕母親後,很快收到她近千字的回應,談到帶小女兒到「玩樂班」(Playing Group)和幼兒園的見聞,主要是香港一些家長的急功近利的怪異行徑。
例如幼兒園的K1班開學才個多月,就有家長因為兒子做課堂上的工作紙時答錯了,而緊張兮兮地投訴老師不公,擔心會孩子「成績」受影響云云;又有家長向她打聽有沒有給才讀K1的孩子溫習英文。
這位年輕媽媽還告訴我,現在「玩」也成為治療手段了,稱為「遊戲治療」(play thearpy),就是讓一些曾受傷害、要見精神科醫生的孩子在遊戲中作主,提升掌控感、成就感,達到醫治目的。這樣的治療也可讓年紀較小、不太會表達情緒的孩子,通過遊戲展露心聲。
相對於香港家長,美國的家長對孩子比較放任。如果美國的家長也覺得孩不懂得玩了,香港的家長更加要反醒一下,要不要讓孩子多點自由玩樂時光了。
**
《紐約時報」報道:
http://www.nytimes.com/2011/01/06/garden/06play.html?_r=1&src=me&ref=homepage
剛升小學一年級的姪子, 走在受香港教育綑綁的邊緣.現在正是考試季節, 這個補習老師每天下班後受命趕回家補習.前天還因為補習一個小時後,和他玩象棋,而惹我媽媽生氣:"這個時候, 他哪有時間玩."
回覆刪除我告訴媽: 我補習了一個小時, 我需要玩一會兒才繼續, 要不然我"辭職".
罷工有效, 可以玩,一會了.
是的, 我要玩,
玩, 越來越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