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為人祖父母之道

「為人父母之道」這話聽得多了,「為人祖父母之道」則沒有聽過。該怎樣做祖父母?在香港社會迅速走向老化的當兒,相信不少人正面對這個問題。最近幾天就知道起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一是在《紐約時報》上讀到的,其二是朋友言來甚覺自豪的實踐。

《紐約時報》上的文章,其實不算教人如何當祖父母,但道出了為人父母與為人祖父母之大不同。文章的題目是「當祖父母好些」(Being a Grandparent Is Better),主要引述了一位當了祖父的作家談弄孫為樂的一些感受。

這位作家的一部著作最近被當作素材,改編成為百老匯的舞台劇。有人問到他對此有何感受時,他就以當祖父的感受作比喻答道:「感受到的純粹是快樂,而鮮有責任,可是又感覺到,若沒有我,就沒有它。」

他說,他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可是彼此之間總有或大或小的糾葛。對孫兒的愛一樣,並沒有更深一些,可是更純粹了,因為少了日常生活的種種摩擦;他可以隨時介入,可以隨時退出,沒有照顧生活起居的操勞、煩惱。去探望孫兒,與孫兒玩,到孫兒鬧了、餓了,交回父母去,自己可以尋找安寧。孫兒「這時要的是媽媽,不是我」。

他說,每代人為人父母都有創新,每代人為人祖父母也可以找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我那位朋友的祖父角色不那麼輕鬆,但同樣找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他與兒媳同住,有一個兩歲半男孫。兒媳都要上班,他於是有很多時間與孫兒相處。他是退休體育教師,好鑽研。為了帶好孫兒,他鑽研起先進的幼兒教學法來了,找來的學習材料,是日本著名的七田真教學法。

七田真是日本教育學家,前年四月才去世,生前專門研究右腦思維,當過日本教育學會會長、文部科學省名譽顧問及國際聯合教育部部長。他根據自己的理論,創立了七田兒童學院和七田教育研究所,有關著述很多。我到香港公共圖書館一搜尋,見到九種他的著作,如《零歲全是天才兒童》等,很多書都借出了,要惜,得預約。可見,香港不少父母在向他取經。

朋友卻是以祖父的身份取經的。根據七田真的理論,兒童的智力開發要非常及時,過了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最初幾年,最佳時機就消失了。朋友因此有爭分奪秒的壓迫感,按着七田真的指引,從孫兒的身體機能到觀察、認知能力加以訓練。

他不無驕傲地告訴一起聚舊的朋友們,孫兒只有兩歲半,雖然說話仍只能說兩個字的詞(男性幼兒說話往往較遲),但已能認三百個漢字,幾百個英語單詞;可以自己一口氣走上元朗公園的102級石階。這些都是很愉快地學習得來的。有人說他是「魔鬼教練」,他卻說,辛苦的不是孫兒,而是他自己,要不斷研究,還要自製教學材料、用具。

他常常對孫兒說:「祖父沒有什麼留給你,希望能留給你的,是愛學習的習慣,和過人的學習和觀察能力。」

他能得到回報嗎?回報已看到了,他說,孫兒得肺炎住進醫院了,見到父母時的第一句話是:「爺爺呢?」

**
Being a Grandparent Is Better:
http://parenting.blogs.nytimes.com/2010/12/27/being-a-grandparent-is-better/?scp=1&sq=grandparent%20is%20better&st=c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