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胡錦濤在美國訪問之際,美國人感覺到,來自中國的「威脅」 更加強烈而具體了,不管你中國人如何在時代廣場的大型廣告片中擺出友好、善意的笑容,做慣了老大的美國人仍然會不舒服。中國的真正威脅來自哪裡?很多人會說是中國的新試飛的隱形戰機、對匯率的操控之類,而《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 Nicholas Kristof (紀思道)的回答是:非也!中國的真正威脅來自中國的教育制度和背後對學習的熱誠。
Nicholas Kristof 上月十五日從北京發出一篇文章:中國在教育勝出了?(China’s Winning Schools?) 文章從之前發表的一個65地學生學能(閱讀、科學、數學)排行榜,談到他在中國對教育問題的觀感。在那排行榜上,上海排第一,接着是香港、新加坡、南韓,他把這稱為儒學的勝利。至於美國:閱讀排15,科學23,數學31。
他自言採訪亞洲和中國的教育情況二十多年了,感受要麼是羡妒,要麼是瞠目。不管怎樣,這些地方都把教育置於第一位。他的妻子伍美芳是中國人,祖籍在華南某個貧困地區。他到那裡一看,那裡農家孩子唸的數學課,與他在紐約一家超卓的私立學校(public school)讀書的孩子的課程相比,高了一級。
可是他發覺,中國人自己並不欣賞自己的教育制度,到處都聽到家長、教師在批評,認為填鴨、扼殺創意,而對美國方教育制度則讚不絕口,有人不惜花大筆錢送孩子到美國讀書。
Nicholas Kristof 覺得,中國人的自省無疑是對的,可是他們對教育的重視令他肅然起敬。他引用愛爾蘭詩人 William Butler Yeats 的話「教育並非要把桶填滿,而是要點起火來」,然後指出:桶裡有燃料火才容易點燃。
差不多同一時候,《紐約時報》上另有一篇文章也涉及中美不同教育方式的問題。前兩天,香港報章也報道了,就是被稱「虎媽媽」的耶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蔡美兒 (Amy Chua) 教育兩名女兒的強壓方式引起的爭議。
她的方式是典型中國式的,對兩名女兒家教很嚴、要求很高:成績非要A不可,不准自己挑選課外動,不許外宿不歸……。女兒學彈鋼琴有句子彈不到,硬是要她苦練,否則燒掉玩具。這樣的中國人父母,在華人社會司空見慣。可是蔡美兒把這套方式寫成《虎母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lther),又在《華爾街日報》刊出「為什麼中國母親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文,認為要子女成才非嚴不可(「這是為什麼中國父母可以培養出那麼多數學、音樂奇才」),爭議就大了。《華爾街日報》上招來十萬條留言。
批評的自然很多,但這「戰歌」之所以可以奏起來,正是迎合了美國父母對一向對子女放任的教育方式的質疑,而各種電腦產品讓父母對子女更難管束了。
《紐約時報》在報道中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總是在求變,舊一套不靈了就找新方法。在美國人對「虎母」式教育感到新鮮的同時,中國的書店以找到大量美式子女成才法的指南。
這是胡錦濤與奧巴馬在白宮較量之外的另一場較量。可以相信,這場較量的勝方將主宰廿一世紀的世界。
**
參考文章:
http://www.nytimes.com/2011/01/16/opinion/16kristof.html?scp=1&sq=china%20winning%20school&st=cse
http://parenting.blogs.nytimes.com/2011/01/11/on-chinese-mothers-and-american-ki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