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我同情最後一環的阿珍

我讀報紙逐漸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不再見到看似有趣的新聞就去看,而是經常先問問自己,這類東西值得花時間去看嗎?於是即使報紙用「雞乸咁大隻字」登的新聞,只要覺得無聊無益,也只掃掃標題就過去,因為知道看了也是白看,反而浪費時間,而時間太寶貴了,越來越覺得浪擲不起。

旅行團香港導遊辱罵團員事件的新聞就屬這一類,沒有追看,只知道高潮迭起之後己逐漸平息了。

但即使不去追看細節,也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知道導遊不過是層層盤剝的「食物鏈」的最後一環。在這旅遊生意的最後環節,阿珍為了「搵食」,或者為了挽回損失(可能無底薪且要付出買團費),情急之下就爆發了「辱罵」事件。

阿珍一下子成了眾失之的,在香港挨罵,在大陸挨罵,無處藏身,看似不死無以謝天下。

阿珍罵人的嘴臉──儘管看不清楚──和話語無疑「乞人憎」,我卻同情她,而不覺得那些團員就是無辜受害者。

參加旅行團,希望價廉物美、價超所值屬人之常情。可是誰都應判斷團費是不是超底價了,而這個世界並沒有免費午餐,報團的後果是可以想像的。我相信今天在大陸,不應再有人是無知地被騙加入這些「購物團」的。參加者都為着貪便宜,抱着錢包在我手裡,你總不能強迫我買東西的僥倖心態,以為可以瀟灑走一回。

參加過旅行團,即使不是「超低價團」,多少有被帶去買「手信」的經驗,有時是被嘴甜舌滑地哄去,有時則是應團員的要求,很多又是行程中早定下的,即使不大情願也只好前往。這往往是旅行團行程最為人詬病的部分。

但要說旅行團最讓我難受的,是在最後一程巴士上導遊向團員收導遊費的環節。這也可能是導遊在整個行程中最不好受的環節。他們這時都會放下身段,好話說盡,然後走到每個團員跟前收取相當於「賞錢」的「貼士」。我不是因為要付錢而難受,而是看到導遊為了不多的收入而低聲下氣,感到人的尊嚴受損。我不喜歡參加旅行團而喜歡自由行,多少與此有關。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導遊的收入要靠最後的「貼士」,而不是經團費由旅行社支付。唯一的解釋是,這樣做會使團費看似便宜些,可以吸引更多人報團。

「超低價團」以至「零團費團」就更離譜了,「團費」完全被扭曲,行程內容完全扭曲也就在意料之中。

大陸有很多貪便宜的人報團來香港,香港也有不少人報這樣的團返大陸。這樣組團根本是旅行社普遍接受的做法。香港到珠三角的旅行團,還有本地的一日遊旅行團,很多廉價到難以置信。有的包飲包食包車費,一百元不到。除非是有特殊津貼的,你能預期得到什麼?

旅行團的組識,是個牽涉很多環節的系統,要整頓必須正本清源,從上游下手,包括對消費者的教育下手。只追咎最後一環的導遊,太不公平了。誰都知道導遊只是冒出頭來的冰山一角。

1 則留言:

  1. 我理解阿珍搵食難處境,卻對其用如此狠毒語句甚為反感。一個人,得有什麼樣的心,才會對車上老人大小說出如此毒的話,顯然,目的在盡力激發別人的內疚感,而多多消費達到利己錢財目的。實說,若這份工作特性如此,大部份人情願轉工,那怕去酒樓洗碗。
    我不同情阿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