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講廣東話喇,唔該你!」

接連在《紐約時報》上讀到兩篇關於語言的文章,作者分別談到在香港和印尼見到現象,就是父母都想方設法讓子女學英語、講英語。這本來無可厚非,讓作者詫異的是,這些父母都不讓子女學習自己的母語。

兩篇文章,一為 Cantonese, Please (請講粵語),一為 As English Spreads, Indonesians Fear for Their Language (隨着英語擴張,印尼人為自己的語言擔心)。文章說的都是為人父母者為了讓子女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要子女以英語為母語。

「請講粵語」一文的作者看來是回流的香港人,她心目中的文章題目應是:「講廣東話喇,唔該你!」這是她邀請幾位友人帶來子女,一起為她的兩歲女兒舉行生日派對之後的有感而發。她自言,一向認為用母語對子女說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可是朋友們不這麼想。

派對中,她用廣東話問一個四歲的男孩想吃什麼,男孩聽不懂,不知所措地只管「No, no, no!」的嚷,他的父母連忙過來,把作者的話翻譯成英語。

作者冷眼旁觀,發覺這些為人父母者的英語其實談不上好,口音、文法都不標準,但都努力讓孩女跟着講英語。一名父親承認這確有困難,講了一個笑話──用粵語說:有一次教孩子怎麼繫紐扣(當然要說英語),發覺無法表述,結果要打電話向朋友求救。

父母的「苦心」就不必多說了,大家都能心領神會。倒是作者的質疑受到朋友們揶揄,指她離開香港太久了,不了解實際情況。作者則擔心,孩子無法學習祖先的語言,祖先文化必然會流失,他們將來怎樣看待自己?

印尼的情況很相似,一些有條件的父母送子女去讀全部以英語教學的私立學校,連在家裡也建立全英語環境。已有不少印尼人以英語流利而說不好印尼語為榮 (極像香港一些「謙虛」而面有得色地說:「我啲中文麻麻地。」),在這種心態的背景下,印尼去年選出了一名只說英語而不懂印尼語的印尼小姐。

這已引起擔憂,政府已宣布,所有私立學校從二零一三年起也要教授印尼語。

以上現象在非英語地區有相當普遍性,一些地方會比香港、印尼更嚴重,例如菲律賓、印度,英語的覆蓋面更廣。國際間近年重視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了,可是,似乎沒有人覺得自己的母語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已經被列入「非遺」名冊了,粵語會不會有一天也瀕危到要「申遺」呢?

剛在重讀北大教授樓宇烈的「國學百年爭論的實質」一文,裡面分析了近百餘年中國人面對西方文化洶湧而來之下,對待中西文化不同取態的演變。他最後的結論是,這場爭論的最重要啟示,是要在現代化中保持自已的文化主體意識,就是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包括對它的尊重、保護、繼承、鑒別、發展等。在這過程中,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沒有主體意識,一交流就變成別人了,還要交流麼?

1 則留言:

  1. 大部份人似乎都是簡單的西化了
    而根本沒有經過瞭解、吸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