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往九龍城卻走進了小泰國

星期六晚上應約到九龍城吃飯,很驚訝的發現,九龍城已變成小泰國。

九龍城是我小時候住過一段時間的地方,整整齊齊縱橫交錯的道路,都很熟悉。如今再去,仍然可以見到很多印象依稀的舊樓,雖然店鋪已非昔日面貎,整棟樓宇依舊可辨。從隧巴下來走進福佬村道,一眼就見到舅父一家曾經租住的舊唐樓。它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一條很陡、光線幽暗而不拐彎直通天台的樓梯,小時候往上爬,抬頭只見到頂端天台的亮光,就如登通天梯,一步一驚心。那天走過,見到樓梯封上鐵閘,已看不到裡面情況。

因為早到了十五分鐘,就隨便逛了一圈,立即就發覺,泰國店鋪很多,看來每條街道都有十來家,有泰國菜餐館、雜貨店、影音店等等。還見到看來是泰國裔的小孩在街道上走來走去,裝束神態都告訴你,他們是那裡的街坊。

九龍城打啟德機場時代起就成為飲食業的集中地,各種菜式餐館都有,泰國菜自然少不了。機場搬走了,人流不可避免減少,餐館的數量整體有沒有變化不知道,但粗略看來,仍然為數甚多。一些多年前就經營的,如今還打開大門做生意。最大的變化是泰國化了,說是小泰國,一點都不誇張。

上網一搜尋,原來我的印象完全正確,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香港故事》上星期剛剛播出的第九集就叫《泰‧龍城》( http://tv.rthk.org.hk/),我錯過了,看來該重溫一下。

不說不知道,香港原來有三萬泰國人,他們除了做家庭傭工, 最多是做飲食業。九龍城便是集中地。

人群逐鄉音而生活是自然現象,只要許可的話,社會會自然形成不同種族的聚居點。這只要小心經營,是好事,使不同的區有不同的特色,增加城市的色彩和趣味,不必弄得到處楊梅一樣花。香港是個很國際化的城市,如果不同種族都住出自己的特色來,香港會更精采。我一直奇怪,為什麼香港的節慶活動不能反映出多種族的特色,而只是中國的和西方的。若印度、菲律賓、印尼、泰國等等的節日活動也能隆重舉行,一定可以給本種族人口、本地市民、遊客都帶來好處。香港常說中西文化薈萃,其實薈萃的何止是中西文化。

香港也是中國不同方言區人口集居的地方。我曾住過的北角,曾經有小上海之稱,因為戰後初期有很多上海人聚居。如今,沒有人這麼說了,因為已變成了小福建。只要到春秧街一帶走一走,你就一定感覺到那種福建味道。

同聲同氣的人聚居,有好也有壞。好處不必說了,壞處是,大家都會不自覺地不檢點起來,不再覺得有必要入鄉隨俗,而是把彼此都不以為忤,而會讓其他地方的人為之惻目的壞習慣都在公眾地方放肆地張揚出來。我有一位福建籍的舊同事,本來住在北角,後來搬走了。有一次聊起來,他竟用「逃出北角」來形容自己的搬家。我聽到睜大了眼睛,想不到福建人也有這樣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