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幾個中樂演奏會不約而同地都以「經典」或稱「名曲」來作招徠,除了愛樂的「紅色經典」,還有香港城市中樂團的「中樂名曲齊齊賞」,和香港中樂團的「十年經典」音樂會。從曲目來看,很多是一九七八年前的作品。
據宣傳單張,香港城市中樂團演出的似乎全部是那個年代的曲目,非紅色的經典居多,如《十面埋伏》(合奏)、《春江花月夜》、《將軍令》等。
香港中樂團的所謂十年經典,是觀眾選出的十年來最受歡迎不同類型曲目。其中不少是一九七八年前創作,或者以當年舊曲改編的新作,包括《月兒高》、《黃河》鋼琴協奏曲、《戰颱風》、《龍騰虎躍》、《夜深沉》等。《戰颱風》看來最受歡迎,三個音樂會都選奏了。
愛樂與香港中樂團都有以中樂協奏鋼琴的曲目,分別是《青年》和《黃河》。兩曲其實優劣立判。《青年》是劉詩昆等四人學生時代的創作,不很成熟,鋼琴與樂隊都沒有突出的表現,更談不上擦出火花了。愛樂的音樂會上彈奏鋼琴的是香港的蔡崇力,他在第二度「安歌」時清奏起《黃河》中的《黃水謠》和《黃河頌》。這是他當晚最進入狀態、最動情的表演,即使沒有樂隊協奏,仍能展現出音樂的巨大張力。未了,我看他意猶未盡,如果容許的話,他似乎會連續彈下去,直到完成保衛黃河,直至彈出《國際歌》的主題。
《黃河》之討好,也說明了「紅色經典」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一、有動人的旋律,中國音樂都重旋律,有別於西洋管弦樂重和聲,就好像中國水墨畫、書法重線條,而西洋油畫重色塊一樣;二、能牽動民族感情,這種感情很微妙,不能以「民族主義」非難,而屬於「鄉音」,它不單靠雄壯、聲勢去激動人心。
創作要有自由的創作環境。一九七八年之前的中國「政治掛帥」,而之後實行改革開放,思想上的束縛慢慢消除了。按道理,最近三十年更有利於中樂創作和發展。事實不盡如是,近三十年有哪些中樂經典?能夠數得出的委實不算太多。
以香港中樂團為例,他們有意識地鼓勵創作,拿出不少錢委約作曲家專門創作「世界首演」作品,可是,能夠真正成為「經典」的實在屈指可數。別人怎麼感覺我不大清楚,我自己是一看到「首演」就害怕了,不想「貼錢買難受」。
於是,舊的經典多,新的經典少。經典必須經受過時間的洗禮,經典本來都該是舊東西,新的經典少也合乎道理。但這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中樂「紅色經典」之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