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跪地『餼』豬乸」與「跪地『餵』豬乸」

《說文廣義》之「餼」字
粵語有些用語很有古意,例如「餼」。

你可能不識「餼」字,但你若對粵語熟稔,一定會聽這句歇後語:跪地餼豬乸──睇錢份上。「餼」就是「餵」。

漢字的形聲字佔了八九成。未見過「餼」字,也會根據「有邊讀邊,冇邊讀橛」法則,把「餼」讀作「氣」。「餼」字的「食」為形旁,「氣」為聲旁,與「食」有關。

百度上的解釋是: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贈送食物。粵人在應用中加上了「餵飼」之義。


「餼」中的「氣」,古作「气」。「气」在甲骨文中是三條橫線,上下橫長,中橫短;有別於三橫等長的「三」字。後來為了區分,「气」的上橫加上一彎,到篆書認為三個倒「S」彎筆。後來又曾在下面加「火」,以示燒火所產生的煙氣或蒸汽。

「氣」是更後起的字,東漢的《說文解字》收入,說「氣,饋客芻米也」,本義是贈送人的糧食,以「米」為表義符號。 把「氣」字借用作「雲氣」之「氣」,大概是漢代的事情。「氣」字之本義,則用新構的「餼」字表示。嚴格說起來,它們並非是繁簡字關係而是借字與被借字關係。大陸簡化字以「气」取代「氣」,完全是復古,終止了對「氣」字的「鵲巢鳩佔」。

日前與友人一起述及「氣」字的源流,講到「餼」字,友人稱舊時長輩叫「餵雞」為「餼雞」。朋友祖籍順德,「餼雞」應是順德話。我聽南海籍的長輩也這麼說。大概南番順一帶都說「餼雞」。這話如今只有老一輩的人懂,中年會聽長輩說過,也從「粵語殘片」中聽到。年輕一輩就不知所云了。「跪地餼豬乸」也多半被改為「跪地『餵』豬乸」。

在香港,「餼雞」在用語上消失的同時,在行為上也不再存在了。為撲滅禽流感而禁止飼養家雞之後, 除了領牌的農場,私人不得養雞。我們遭受了味覺重大損失的同時,也遭受了語言文化損失。

「餼」字在現代漢語中已成為冷僻字,在北方話口語、書面語都一樣。粵語口語中的存在也被「餵」字取代,快湮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