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從大數據看唐朝詩歌

李白的大江南北行跡地圖
所有民族都有詩歌,都會用各自的語言唱詠各自的悲歡,個人的,群體的。以數量計,中華民族的詩歌一定名列前芧,甚至名列首位。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口數量一向世界第一,中華文明又是唯一數千年不斷的文明。更難得的是,二千多年前用漢字紀錄下來的詩歌,至今可閱可誦,流傳不絕;即使語言讀音變化多端,各地方言又未必相通,但用漢字紀錄的詩文是共同的文化遺產、感情紐帶。哪怕《詩經》裡的詩歌文詞古澀,稍加解釋,一樣可以瑯瑯上口。不久前動畫片《長安三萬里》上映,一些地方的兒童觀眾在電影院內爭相與銀幕上的李白、高適同聲朗讀。讀書不幾年的兒童都能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詩人心意相通、同聲唱詠的場面,是世界奇觀。

中國古代詩歌,廣義而言,包括各種韻文。狹義而言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即按照傳統格律創作的詩,一般稱作舊詩。漢代時樂府詩形成,配上音樂唱詠。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作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催生了唐代的絕句和律詩。空前嚴謹限制,反而讓唐詩成為傲視古今詩壇的高峰。

康熙下令編纂的《全唐詩》,是收錄唐詩最全面的典籍,全書九百餘卷,收錄2 200多人的作品48 900餘首。什麼概念? ── 東漢到隋末近六百年,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五千餘首,只約為唐詩的一成多一點。

對於唐詩這個文化寶庫,近年有學者利用電腦進行大數據分析,一些成果在網上可以看到。例如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及其研究團隊與搜韻網合作製成的《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已上線,展現了對唐宋詩詞及詩人的量化分析。其中有151位唐宋詩人一生的行跡路線圖,點擊詩人行跡圖中一個地點,可以看到詩人在當地創作的詩作。譬如點出李白,可以見到他從碎葉城(托克馬克)到大江南北縱橫的行跡,覆蓋地域之廣袤令人咋舌,真不知道在那交通落後的年代,他一生62年怎能走過那麼多地方。往白帝城一點,能讀到他「流放夜郎,至夔州遇赦,喜出望外,立返江陵」而寫的「輕舟已過萬重山」名篇。這些地圖把唐詩宋詞的時空打通了。王兆鵬還與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尊明出版了《唐宋詞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些大數據研究,讓人對中國古詩詞會有新的認識。例如根據歷代唐詩選本、點評、研究論文的數據,列出的唐詩「排名榜」就與很多人的認知不一樣。排列榜首的是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正是崔顥這題詩讓李白遊黃鶴樓時自愧不如而未敢樓上留詩。其次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啼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和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等。

(二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