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理論認為,「幼時歲月長,老去光陰速」可以用數學比例來解釋。對一個小孩而言,十年可能是他生命的全部;三年,代表整個高中或初中,甚至是大學階段。對於年長者,則都不過是人生的若干分之一。
新研究還發現,孩子與老人的時間感受不同,還可能與神經生理有關。
美國杜克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 Adrian Bejan 不但專長於熱力學,而且以提出結構定律 (Constructal Law) 來 解釋宇宙間天體尺寸迥異著稱。他認為,天體不同尺寸,比天體尺寸相近更有利於宇宙緩解由引力造成的緊繃狀態。他認為這種多樣性(diversity)或多層次性(hierarchy)都受制於他提出的宇宙萬物都遵循的一個鐵律,就是結構定律,從土地龜裂、雪花形狀到龐大的星系,概無例外。
這位研究廣泛的學者還就時間提出新見解。他以看電影為例解釋,電影拍攝每秒鐘的幀數越多,圖像回放就可以越慢;反過來,拍攝的幀數越少,圖像放映就越快。電影中的慢動作放映,因而要求每秒有更多畫面幀數。人的大腦也依靠大量視覺的、圖像的記憶「幀數」儲存記憶。年少時,人在每單位時間內能感知並留下較多視覺圖像或心理圖像,對每時每事錄得較多記憶數據,回放回憶時,也就能喚起更多畫面或非畫面的訊息。
但隨着年齡增長,大腦中視覺記憶、心理記憶的形成機制會老化。神經記憶形成機制會變得遲鈍,運轉減慢,結果是「每秒幀數」下降,大腦對新事物能留下的數據越來越少。回放年輕時的記憶,訊息量仍很大,很清晰;新近記憶留下的訊息量大不如前,畫面模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前塵花影留心底,當下情忘幻似煙」。於是,往日長,今日短。
Bejan 認為,對時間的主觀感覺變化,也與大腦神經網絡的規模擴大和複雜性增加有關。 這意味着神經訊息的傳遞路徑延長、曲折,處理速度下降。神經網絡因衰老而受損,也阻礙訊息傳遞。
你決不能長繩繫日,客觀時間無法改變,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主觀時間。你可以避免刻板式度日,努力為生活增添新意;可以學習專注每個當下,以積極態度體驗每段經歷,包括細味每口飯、走穩每一步、寫好每個字;可以借一部手機無遠弗屆,努力探求新知、擴闊眼界。
春暖花開就在當下,不必等待。
(二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