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侘寂風,自然美,缺陷美

侘寂風的現代室內設計
即使在日本,侘寂二字也不常見,一般人也說不清楚其中含義。

在中文,「侘」只見於古漢語,兼有失意和自誇之意。在日本漢字中,「侘」異化出悲傷荒涼、和諧寧靜等意思,又逐漸生出對自然謙卑、和諧共處的意思,一個「侘之人」可以以少勝多,擺脫物質牽絆。由之,你會想到「割捨離」。


中文的「寂」,指安寧靜謐,也指孤單冷清,以至虛無滅絕。「侘寂」中的「寂」則多了從人生歲月流逝、器物衰敗斑駁中感悟到的美感。


侘寂作為一種生活美學觀,充分體現在日本茶道中。日本自從從中國引進宋茶後,至十五世紀形成儀式化的茶道,儀式中處處可見道與禪的影子,而道與禪長期以來互相交融。19世紀的日本美學家岡倉天心用英文寫了《 Book of tea》(茶道)一書,對日本茶道和當中的美學推向世界起了重大作用。其中說到,日本的南宗禪僧侶引入了道家學說,包括在達摩前用同一茶碗輪流喝茶,逐漸形成了茶道。它融入道家的追慕自然和當下,禪宗的包融無常與世俗,人生藝術宗教化了。


書中有一章仔細描述了傳統茶室:簡樸、純粹如禪寺,庭園小徑寧靜自然,室內光線柔和,設色樸素,器物潔淨;建築物料多用草木竹,皆生於自然、可歸於自然,是所謂虛空之所,亦雅興之所。當中的物品陳設重獨特性,不對稱是常態,好殘缺之真美,反對繁複,重視留白。從中可見,與西方的審美觀大異。這書薄薄的一本,在美國一出版,即形成文化衝擊,侘寂美學觀備受矚目,以致多年後,美國學者 Leonard Koren 專門寫了同樣薄薄的《Wabi-Sabi》一書,闡釋了帶點神秘的侘寂,也比較了它與西方傳統和現代美學的異同。


從中國人的角度去看,可以從侘寂看到不少中國文化藝術元素。中國傳統繪畫特別是山水畫,素來提倡造化自然,講究空靈,即使小小一枚印章也重視留白;造園則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為妙。中國藝術也特別欣賞殘缺、古衰之美,印章刻就,得故意敲破邊沿以增滄桑古舊味道;書法筆劃,以曲和枯增古拙之美。


瓷器的釉色失控而暈散本來是失敗的,可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鈞窑專事生產這樣的「次品」,人們從中欣賞到「暈如雨後霽霞紅」之美。另一名窑哥窑的產品出爐後降溫控制不好以致玻璃質的釉開裂,本來也是敗品,可是宋人反而欣賞這不規則的缺陷美,名之為開片或冰裂,哥窑瓷器因之以金絲鐵線開片為珍貴。


反之,完美會因為單調而讓人生厭。英國文學家毛姆(William Mougham)有言:「Perfection has one grave defect: it is apt to be dull (完美有個重大缺陷,就是難免乏味)。」


返樸歸真,是盈滿則虧的自然演變。歸真貴在自然,不自然就矯情,以至矯枉過正了。


(二之二)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