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新冠造成的實際人命代價

新冠病毒大流行似乎已有開到荼薇之勢,可是最近幾天接二連三有親友宣告「中招」了。根據國外經驗,防疫措施在當局衡量種種因素之利害而放寬後,都會招來新一波疫情。香港和內地之放寬難免也要經歷同樣的陣痛。

一再變異的 Omicron,有點不可理喻。都知道新冠病毒特別欺負老弱病殘,可是長者若打了疫苗,又能及時得到政府快遞送上特效藥,病情據說很快就得到舒緩;年輕病者,有人三兩天就挺過去,但也有人六七天仍然穩穩的在二線上退不下來。


一段日子以來,每天都留意最新確診數字,心情常受數字的起落牽動。這幾天,確診數字仍在一萬以上徘徊,它的威嚇力卻一下子減退了,因為身邊的實際疫情更嚇人,確診數字看來已不反映實際情況。


大概半年前就獲悉有朋友確診了也不呈報,不少人為免被送去隔離,自己熬過去就算。當局公布的確診數難免有誤差。如今,疫苗接種已達九成以上,病毒又已弱化,不呈報的就更多。以前曾出動警方的超級電腦偵緝系統去追蹤傳播鏈,到傳播鏈多得超乎超級電腦的載荷能力,就不再聽聞有當局在追蹤什麼傳播群組。今天起,港人進入絕大部分公眾場所不必再掃「安心出行」,意味着當局索性放棄這樣的追蹤了。


這如同颱風過去,早前懸掛的不同警戒級別風球逐步除下。


風球一般不會掛多久。「獅子山」二零二一年吹襲本港,八號風球掛了 22 小時,是生效時間最長的八號風球;「約克」一九九九年掛起的十號風球維持11小時也是個紀錄;但都遠不及新冠疫情讓港人的口罩一戴就三年。


疫情把很多事情扭曲了,看來很科學的統計數字漸漸也欺騙人。其中一個是疫情死亡人數。


究竟新冠病毒造成多少人死亡,無法有準確統計。香港是小地方,制度較完善,統計比較容易。很多地方,即使是美國,也拿不出可信的數字來。新冠病人死了,是死於新冠病毒,還是其他併發症,其實不容易界定。這等於美國每年有多少人死於流感也只能是個模糊的數字。況且,一旦醫療系統被新冠疫壓垮,其他醫療服務半癱瘓甚至癱瘓,其他病人失醫而死,該不該由新冠埋單?


各地都有個大致穩定的常年死亡人數,疫情一發生,死亡人數超乎常情,大幅上升。這超額的叫「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 )人數,比較能反映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失。


香港三年來有一萬零八百多人死於新冠感染,主要發生在二零二二年初開始的第五波疫情。此前,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統計,香港二零一九年的死亡人數為48 706,嗣後兩年是50 653、51 536,數字較穩定。政府統計處今年八月公布,2021年年中至2022年年中,本港有61 600人死亡。這12月的死亡人數比上述三年的數字都增加了一萬多人,增幅約兩成,約相當於三年來的新冠死亡人數。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曾宣布:二零二零與二零二一年兩整年間,世衛預計與新冠疫情有關的死亡人數超過1490萬人,而上報的死亡病例只有540萬,這意味着實際數字多了950萬,是上報數字的2.75倍。


都在說「躺平」了,躺下之時,可要知道為此付出了多大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