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禪學的朋友經常提到對兩個字──捨得──的見解,就是說,「捨得」這個詞不能只從合成的詞義、即「願意割捨,不吝嗇」去理解,而是要從「捨」和「得」兩個語素分開去理解,要懂得「捨」,才能「得」。
「捨得」屬於漢語中的「反義語素合成詞」,這些詞很多,如:長短、左右、好歹、橫豎、死活、反正、緩急等。其中不少屬於「偏義複詞」,即是在兩個相反意義的語素中有所偏重,以表達較委婉的語氣。例如批評別人辦事不分緩急,意思偏重於「急」;擔心情況有什麼長短,擔心的主要是「短」。「捨得」就更重在「捨」了,「得」只是陪襯。
昨晚出席一個宴會,與鄰座一位朋友閑談,又知道對「捨得」有另一見解。
這位朋友說幾年前在同一五星級酒店的的大宴會廳出席同一位朋友的宴請時,曾與我交談。我大為詫異,腦海中沒有丁點兒眼前陌生人的印象。他說出了好些細節,包括我那回穿的上衣、拿的提包的顏色,我目前工作的性質,我才不得不相信了。我們其實不相識,那回應只作過社交性質的泛泛交談。
他怎麼會有這樣的記憶力?他也自認記憶力不錯,而且刻意要訓練自己多用腦袋而不是靠如今垂手可得的電子設備來記事,如電話之類。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是看風水的,為了學懂由《易經》衍生下來的諸多堪輿理論,非要有良好的記憶力不可。
據說,他之看風水、從收入來說是業餘的,甚至業餘也不算,因為他不收錢。他有一份不錯的正職,通過職業關係,他同很多有地位的人看過風水,有香港的、有大陸的。他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不收錢。據說,他正式拜師的師傅要他不能以此為職業。
另一個原因是,他說不收錢對自己的得益可能更大,即使短期來看無益,長遠來看實有益。這有點玄,我要他說一個例子。他掏出一件小小的玉器花件來,說了個小故事。
原來他也做玉器生意,該說也是業餘的,據說做得不錯。他多年來到緬甸買來不少翡翠原石加工,利潤很高,常常一樁生意所賺的,比他正職一年的人工還多。我知道玉器價格近年上升如脫弦之箭,做買賣的把貨賣出了,都無法再用原價進貨。這位朋友說,他積累的未加工原石,已足夠他餘生花費了。
他是怎麼入行的?原來也是靠看風水。他多年前給一位玉器商看了風水,也不收錢。玉器商於是視他作朋友,教他知識,帶他去做買賣。他得益匪淺,也做起玉器生意來了,如今在廣州有自己的工場。
他說,他不收錢,是為了保證對金錢捨得。人家給他錢,他勸人家拿去作慈善捐款。他怕自己拿了錢,就不捨得拿去作捐款了。收十萬,可能就留下五萬。他這做法,可稱為「未得先捨」,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三戒之一的「戒之在得」。
得了就難捨的例子太多了。在我來說,所得的不過是芝蔴綠豆小東西,要扔棄也常有一番掙扎,形成物累。若所得者大,要捨棄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