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二零一一年)的時候,讀了一本對十二位海內外歷史學者的訪談錄《沒有皇帝的中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這些學者要麼是學界名宿,要麼是在學術領域卓有成就的名家。他們從不同角度,解讀辛亥革命,總結一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探尋中國的未來。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知哪位學者指出,這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是「不斷革命」的歷史。
我過去以為,「不斷革命」是毛澤東在「文革」時的「發明」,誰知道它的思想根源要追溯到晚清去。各界仁人志士哀中華之不振,恨滿清之腐敗,都寄望以非常手段迅速扭轉被西方列強欺壓的局面。那時,很多年輕學子漂洋以學夷技,其中一個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地方是法國,鄧小平是其中之一。他們都受到法國大革命以狂飆式暴力行動推翻舊皇朝的激情感染,所有革命者都愛唱的《國際歌》,就誕生於巴黎公社被鎮壓後的血影槍光之中。「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今天唱起這歌,或許仍可以喚醒幾分冷卻了的激情吧?
這樣的革命激情從晚清燃燒起來,由不同黨派接力發揚,就算是手無搏雞之力的知識分子,也激情無限,第一個翻譯《國際歌》歌詞的就是瞿秋白。革命激情讓他們興起把舊世界打個稀巴爛、創造新世界的雄心壯志,打倒孔家店、消滅方塊字等激進革命思想、行為就是這樣產生的。這是革命,是滌蕩一切污泥濁水的急風暴雨。狂飆一刮起,持續大半個世紀,直到「文革」結束仍餘波蕩漾;到大陸風平浪靜了,又漫延到境外來,成為時髦。
對「革命」的認識和追求,可以說真接影響着中國百年來的歷史發展。這詞其實不是外來詞,而是中文的古典詞。中國古代以的天子受天命而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號,稱為「革命」。商湯推翻夏朝,周武王取代商朝的行為,史稱「湯武革命」。
近代的「革命」概念則來自 revolution一詞,就是指推動事物從舊向新發生根本的質變。可是,revolution 其實有時人忽略了的另外含義,查查字典可知道,它又解旋轉、公轉、循環,是有序的漸變。哥白尼(Copernicus)一五四三年發表論文,反對教廷地心說的宇宙觀,指出各大行星包括地球是繞着太陽公轉的,論文的題目就是 On the Revolutions of Celestial Bodies(天體運行論)
可是自此之後,整個歐洲進入了社會大動盪,教廷的思想控制隨着啟蒙時代的到來、科學思想和技術的興起而萎縮,各國、各領域都掀起重大變革,revolution 被移用到指這些急劇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